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潘爱军 《考试周刊》2013,(39):23-23
<正>我经常在教育刊物上看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个教育新理念,到底这两者有何区别,具体如何操作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认识。一、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区别从字面上理解:"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用教材教",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两者的区别在于:首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2008,(11):21-25
课改七年,新的教材观早已深入人心,对“用教材教”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上一些,然而,今天为什么还有教师仍在照本宣科“教教材”?在理解和实践“用教材教”时,出现了哪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和行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教材教”的内涵、价值到底是什么?本期我们约请四位来自教研一线的资深专家座谈,再加上教师的实践思考,希望能对上述问题有所梳理和回应。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工夫。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  相似文献   

4.
古人尚有“不唯书”之说,可今天我们的教师为什么仍然对教材如此虔诚,如此顶礼膜拜呢?教材到底是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到底应该学什么?教科书上的文章都是经典吗?学生不喜欢的文章为什么不可以不学?浅显的文章为什么一定要用两课时三课时来教?学生喜欢的好文章为什么不可以选来做课文?教师和学生为什么就没有选编教材的权利?这些问题常常在笔者脑中萦绕。  相似文献   

6.
面对新课程后的多个版本教材,有些教师产生了疑惑:到底该如何使用教材呢?课标既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教学和评价的依据,其目标都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虽然有多种教材,但是教师日常教学中大多以一种版本的教材为主进行教学,所以对于教师来说,用好自己手中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的视野由“知识”转向“人”,转向生命,转向成长。于是,课程、教材、教学的意义也不断被反思与重构。特别是在教材的处理和设计上,“以人为本”“用教材教”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然而,到底怎样“用教材教”?课堂上如何进行实际操作?笔者想通过以下的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改革散论□甘肃省教材编审室王磊解放以前,小学教的语文叫国语,中学教的语文叫国文。1950年,我国统一将课程名称改为“语文”。自此之后,语文到底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便有了争论。这个问题困扰语文教师几十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名称...  相似文献   

9.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本轮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挑战。“课标”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何不同?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如何使用教材?广大教师疑惑多多。教师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为此,《四川教育》组织开展了“教材应该如何使用”教学研讨碰碰车活动。活动伊始,屏幕出示背景材料“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碰碰车手根据自己赞成哪一种设计分成了A、B两方。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实施后“,教教材”“与用教材”形成鲜明对比。在“教教材”中,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知识复制的样本与原件,并严格规定了教与学的疆界。因此,在教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束手束脚的。在“用教材”中,教材回归它的工具性本质,成为教师手中的利器,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起点引领学生去探索教材内、外的各类知识。因此,在用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开放与自由的“。用教材”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那么,如何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关键是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本期五篇文章,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据,对活用教材有生动、鲜活的阐述,为我们勾勒出活用教材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1.
一、教师要提高阅读教材的能力 大多数教师比较注重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容易忽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从而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认知结构.如教师往往关注所教的新知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而忽视了在所教的新知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什么,在后续学习中还要学习什么.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提高阅读、分析教材的能力,认真阅读和分析教材,捕获教学细节,把握知识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上好课.  相似文献   

12.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文教材?我们中学教师,怎样使用语文教材呢?这是我在工作中多次思考的问题。2002年10月,北京大学的袁行霈教授带着高中新教材编写组的几位编辑来人大附中听课后召开了征求新高中语文教材编写意见的座谈会。我当时说了几点想法:一是对教材的功能定位问题。教材是给谁看的?是给教师看的吗?是教师以它为中介而传授知识的吗?我看不完全是。教材是给学生看的,教材的主人是学生。因此,我说教材编写组第一要征求意见的对象是学生,听听他们的反映,听听他们的心声,到底喜欢什么课文,不喜欢什么课文…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实施后“,教教材”“与用教材”形成鲜明对比。在“教教材”中,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知识复制的样本与原件,并严格规定了教与学的疆界。因此,在教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束手束脚的。在“用教材”中,教材回归它的工具性本质,成为教师手中的利器,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起点引领学生去探索教材内、外的各类知识。因此,在用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开放与自由的“。用教材”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那么,如何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关键是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本期五篇文章,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据,对活用教材有生动、鲜活的阐述,为我们勾勒出活用教材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积极转变教材观,必然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  相似文献   

15.
在构成教学过程的众多要素中,教材既是学生认识对象,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怎样使用教材进行教学呢?历来有两种看法:一为“教教材”;二为“用教材教”。按照现代教学要求,教学不仅要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智力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所似,教师还需要研究如何“用教材教”,重视对知识的和素材的重组与提炼,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经逐渐被一些中小学教师所接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尝试着用教材教。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它有利于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教师的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不能走向极端。我们认为,不能把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截然对立起来,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用教材教本身就意味着得用教材,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只  相似文献   

17.
新理念告诉我们,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又是教材的建设者、开发者与创造者.教师要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同时,灵活地处理教材,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和素质培养的角度考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怎样做到跳出教材教数学呢?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实施后“,教教材”“与用教材”形成鲜明对比。在“教教材”中,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知识复制的样本与原件,并严格规定了教与学的疆界。因此,在教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束手束脚的。在“用教材”中,教材回归它的工具性本质,成为教师手中的利器,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起点引领学生去探索教材内、外的各类知识。因此,在用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开放与自由的“。用教材”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那么,如何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关键是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本期五篇文章,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据,对活用教材有生动、鲜活的阐述,为我们勾勒出活用教材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9.
孙盛  吕赟 《广东教育》2006,(1):26-26
新课程实施后“,教教材”“与用教材”形成鲜明对比。在“教教材”中,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知识复制的样本与原件,并严格规定了教与学的疆界。因此,在教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束手束脚的。在“用教材”中,教材回归它的工具性本质,成为教师手中的利器,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起点引领学生去探索教材内、外的各类知识。因此,在用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开放与自由的“。用教材”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那么,如何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关键是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本期五篇文章,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据,对活用教材有生动、鲜活的阐述,为我们勾勒出活用教材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20.
学生上网成瘾一直是令家庭、学校、社会头痛的事情。近来,一款名为《摩尔庄园》的网络游戏被写入武汉市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在课堂上,教师开始教学生注册游戏、玩游戏。这使一些家长颇为担忧,国家在反沉迷游戏的同时又将网络游戏写进教材,到底是引导还是误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