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唱歌的人,要想有动听悦耳的歌声,就要有好的歌唱方法,这对歌唱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是一名音乐教师,从事声乐训练有十多年了,积累了一些声乐训练的经验。所以,我想谈谈在教学中对学生是如何进行声乐训练的。  相似文献   

2.
刍议歌唱共鸣与气息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唱活动是和谐、美好、悦耳、动听的人声运动过程,完成这一过程所具备的条件首先要形成合理、协调、通顺的气息运用,努力保持共鸣腔体的充分打开,积极、主动的促成他们彼此的默契合作,以达到歌唱乐器所要求的基本状态,在流动富于弹性,充满共鸣色彩的歌唱发声过程中,构建正确、合理的歌唱体系,完成歌唱乐器的制造.  相似文献   

3.
朗诵是一门语言艺术。什么是朗诵?朗诵是“把文学作品内容清晰、感情丰富地表达出来的一种语言艺术活动。它以文艺性为其特性 ,可辅以适当的表情动作 ,为观众或听众进行引人入胜的表演。”由于朗诵的是文学作品 ,而且要求内容清晰地再现 ,朗诵语言必然具有吟咏性、规整性、夸张性、自然性、诙谐性、描摹性、明晰性、讲解性等特点 ,这样才能谈得上感情丰富地再现。朗诵的概念同时也决定其本身具有形象性、表演性和高雅性。首先他是以声音作为形象化手段 ,因此便有必要了解人体发声的原理 ,增加对语言厚度、力度、纯度、弹性及多样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声乐教学中歌唱发声气息与共鸣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在声乐学习和教学中都不是绝对的,而是辩证的,也是因人而宜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通过对歌唱发声气息与共鸣关系的掌握,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使学生克服声音中所存在的学习误区和盲点,树立正确的练习方法,在声乐学习中是重要的和根本的。使学生充分理解发声气息与共鸣的关系,从而掌握在演唱中充分运用发声气息与共鸣,使二者互为补充、互为服务,达到理想的歌唱效果。  相似文献   

5.
声乐的气息与共鸣概念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正确理解和把握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本文将站在辩证的唯物主义"两点论"的角度,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朗诵中的语气包括朗诵的抑扬(语势和语调)、顿挫(停顿和连贯)、轻重(轻音和重音)、缓急(语速和节奏)等方面的变化,并由这些因素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语气运用得好,可以让朗诵敷上相宜的色彩,跳跃灵动的旋律,传达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说了歌唱共鸣与气息口咽腔的关系,指出呼吸机能、声带机能、口咽腔机能是歌唱共鸣的三大要素。而要获得正确的歌唱共鸣,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正确的歌唱呼吸又取决于跟发声有关的一切部位正确的运用。本文重点谈气息的正确运用,打开口咽腔方法,以及喉头与共鸣通道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8.
<正> 东所有的艺术门类之中,朗诵艺术可说是既古老而又年轻的一种。说它古老,是因为在最早的文学形式诗歌诞生之后,它就以人们口头传诵无字“诗”的原始形态出现了。说它年轻,是因为作为一门当众表演的独立的艺术形式,朗诵的出现和发展,在外国只是上一个世纪的事,在中国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而专业性的朗诵艺术团体在我国的诞生,更是八十年代的事。——以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为团长的北京朗诵艺术团,成立于一九八一年三月;它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专业性朗诵艺术团体。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传授、批改、分析、示范、启发、复习、讲解、作业等八个步骤。传授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传授主要是通过讲课来实现的。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反应。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台上讲得唇焦口燥,而台下的学生却无动于衷,没有什么反应。如果观察一下学生的动静,就会发现有的在“鸿鹄将至”地开小差,有的在欣赏窗外的桃红柳绿,有的在纸上涂涂写写,还有的边看手表边小声嘟噜:“怎么还不下课?!”……作为一个教师,就怕在课堂上出现这种得不到共鸣的“冷场”现象。一旦碰到这种情况,有些教师就会因为不知所措而思维混乱、语无伦次;  相似文献   

10.
朗诵根植于文学作品,拥有艺术的土壤.文章从艺术传达角度研究朗诵言语的建构材料和生成策略.在朗诵艺术中要创造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在于对文学语言的感悟力和声音形象的塑造力,朗诵主体只有把审美认知、独特体味融入有声语言,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审美超越,获得有声语言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歌唱中的呼吸意识要靠理论强化和实际强化。  相似文献   

12.
当前,如何办好重点中学?重点中学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重点中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未来社会的需要?这些问题早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重点中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我们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结合孙道临的朗诵艺术创作实践,从艺术历程、艺术情感、艺术技巧三个方面,对孙道临的朗诵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其朗诵艺术具有丰富瑰丽的整体特色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书法和表演艺术(尤其是朗诵艺术)的分析比较,找出其相关的联系点,从而证明书法艺术和表演艺术(朗诵艺术)一样,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15.
王欢 《教书育人》2013,(12):28-28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一个人承载了某种欲望,才具备做好这件事的前提。同理,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知识的欲望,学生才会在愉快的情绪中高效达成学习目标。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就是课堂高速运转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6.
朗诵效果的好与坏,取决于有声语言和体态语的运用,许多的人把精力放在了有声语言的运用上,而忽略了体态语其实也是举足轻重的,本文就体态语的运用、技巧及现存的一些问题做一剖析。  相似文献   

17.
朗诵是将静态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富有动感的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是集高度的文学性、艺术性、技巧性于一身,并具有强大心灵震撼力的高层次的口语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8.
诗意是一种共鸣的艺术,这种共鸣来自于欣赏者与创造者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外国诗歌、小说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诗意的共鸣都会不自觉地显现出来,这种诗意的共鸣可让文学作品和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丰富多姿.  相似文献   

19.
朗诵艺术以它独特的魅力,得到广大朗爱好者的追捧和喜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朗诵艺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本文将通过对朗诵过程的研究阐明朗诵艺术的三个境界.  相似文献   

20.
我和朗诵     
我的兴趣广泛,我有一副好嗓子,吹得一口好笛,拉得一手好手风琴;素描、水彩画、国画,自以为画得不错;我还写得一笔好行书……但我感到,二十几年来,对我语文教学帮助最大的,莫过于朗诵。我的父亲是铁路职工,自小在铁路学校读书,耳濡目染,普通话说得比较标准。记得1959年后半年,我患伤寒病在家休养,父亲怕我在家中闲呆着寂寞,和我母亲商量,花了80元钱,买了一台收音机。早晨听新闻联播,上午听阅读与欣赏,下午听少儿节目,晚上听广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