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从书名看延续了第一本书"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一主题,不过从"让"到"点燃"的改变,又进一步强化了雷夫老师"不强迫学生,只提供建议"的教育准则。这本书采取戏剧式结构,将教孩子"珍视时间""专心致志""远离电视""勇敢选择""追求卓越""懂得感恩""寻求谦逊""不断超越"等教育理念与实践一线串珠,成为第56号教室故事的番外篇。我想,该书的写作一定让雷夫过了一把"莎士比亚"瘾。因为从实质内容看,它几乎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3月,在香港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陈森泉先生谈起我倡导的分享式教育教学实验。他推荐我看《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如何让孩子好奇、想学习,走进数学的美丽世界》这本书,他说:"你会在这本书中找到知音。"不久,我和陈先生应长沙刘友华老师邀请,参加"刘友华名师工作室"活动。陈先生竟然带来了这本书。  相似文献   

3.
正《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从书名看延续了第一本书"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一主题,不过从"让"到"点燃"的改变,又进一步强化了雷夫老师"不强迫学生,只提供建议"的教育准则。这本书采取戏剧式结构,将教孩子"珍视时间""专心致志""远离电视""勇敢选择""追求卓越""懂得感恩""寻求谦逊""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4.
2018年2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华应龙出版了他的新书《我不只是数学》。从2009年的《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到2018年的《我不只是数学》,这本书不仅体现了华应龙老师对数学教学的再认识与超越,也体现了他近十年来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刻理解与践行。在这本书中,华应龙老师向读者呈现了11节经典课例,每一节课例分为"课前慎思""课中笃行""课后明辨"三部分。这些经典,如同从心灵里盛开的智慧之花,是生命里吐出的无限芳华……  相似文献   

5.
正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到《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李希贵的书我读了不少,但这次在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时,我心里受到的震撼前所未有。虽然书中不少观点颇有新意,比如"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校长要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发现和教育同样重要""帮助孩子在集体之外成长""寻找质优价廉的师德"等,但从总体上看,在根本的教育理念上,希贵所论述的不过是教育的常识,或者说,他让我们把教育眼光投回到了教育的起点,让我们思考一个朴素但又被许多教育人遗忘  相似文献   

6.
周耀先 《宁夏教育》2012,(11):74-74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把一生都投身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一生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影响和感召着无数教育工作者。假期中,我有幸读到《陶行知文集》这本书,可谓受益极深。  相似文献   

7.
出版社赠我一本书:《向美国学教育》。作者万玮,就是写《班主任兵法》的那位老师,他供职于上海平和双语学校。2012年3月中旬至7月上旬,学校派遣万老师去美国波士顿学习考察了近四个月。第一个月在语言学校学习英语,第二个月访问中小学,后两个月在波士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作者依据自己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了这本书。我饶有兴趣地看了一遍,觉得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徐江 《天津教育》2006,(2):21-21
凡介绍家长教育孩子成功经验的书,在哪个年代都是畅销书.最近,比较引人注目的一本书叫做《人生设计在童年--哈佛爸爸有话说》。这是一个叫高燕定的父亲介绍培养女儿成长的书,在10岁生日时,小女孩高倩许了两个愿:“我要上哈佛,我要做律师。”7年后,她进入哈佛大学主修历史,11年后,她自哈佛大学毕业,进入哥伦比亚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将于2006年春季毕业。  相似文献   

9.
正出版社赠我一本书:《向美国学教育》。作者万玮,就是写《班主任兵法》的那位老师,他供职于上海平和双语学校。2012年3月中旬至7月上旬,学校派遣万老师去美国波士顿学习考察了近四个月。第一个月在语言学校学习英语,第二个月访问中小学,后两个月在波士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作者依据自己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了这本书。我饶有兴趣地看了一遍,觉得有必要写点读书笔记。因为这本书提供的情况是最新的,而且作者的观察比较深入,不是浮光掠影,另外,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青少年研究专家孙晓云曾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美国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指出:"习惯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教育上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62):136-137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活的教育》和《仍在不辍研究中的活的教育》两篇文章里提出"活的教育"思想。我在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和研读陶行知系列文章后,从"活的材料""活的方法""活的精神"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历史教学上的探索,以此践行"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教学的回望     
韦秀红 《广西教育》2014,(12):68-68
正在《读写月报·新教育》上读到傅国涌的《他日勿忘化雨功》,对他提到的《过去的小学》萌发了兴趣。没多久,我买了这本书。《过去的小学》是"过去的学校丛书"中的其中一本,另外两本是《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大学》。此书分三辑,分别为"我的小学""小学生活""小学杂忆",但我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感觉他们有太大的区别,内容基本上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名家如季羡林、周汝昌、汪曾棋、梁实秋等回忆自己上小学时遇到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13.
董梅 《小学生》2012,(12):60-60
得到这本书是一个契机,在9月份一年级新生家长会结束之后,仍有许多家长围在我身边,和我一起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我向他们推荐了儿童绘本和给家长看的一本《怎么说孩子才肯听》,这时楚楚的妈妈对我们说:"还有一本书,我觉得非常好,就是薛瑞萍老师写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她的话构起了我的好奇心,是怎样的一本老师写的书,会让一个学校教育业外人士一口气看  相似文献   

14.
别伤着学生     
武斌 《师道》2004,(3):40-40
自称为生活家的刘墉,写了一本《靠自己去成功》的家庭教育图书,这本书目前在市场上很是畅销。当刘墉签名售书时,有个记问他:如果孩子不听话怎么办?他笑着说,那就把眼睛瞪大一点,孩子就明白了。他又说,千万别吼孩子,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把音量调低一点。他特意强调说,对孩子,其实应该是讲理的,而不要动辄诉诸情绪和暴力。  相似文献   

15.
读者互动     
正编者的话:读完《走在孩子的后面》,关于教育,关于孩子,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思考或疑问。在此,我们向读过此书的老师们征集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特邀作者蔡兴蓉,为老师们解答心中的困惑。蔡兴蓉:有"鬼才""怪才""湖北癫师"等绰号。湖南卫视、湖北电视台和深圳电视台都报道过他的个性化教学。现辞去公职,专职做家教老师。出版《我不能沉默》《大街上的猫步》《走在孩子的后面》等专著。  相似文献   

16.
李瑛 《父母必读》2021,(2):88-90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童年清单》这本书,同时不禁有些后悔,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什么我没有在自己孩子处于书中那个年龄段的时候,及时发现这个"锦囊"呢?但当我细细品味这本书的教育内涵后,这一丝后悔又马上被庆幸替代,庆幸我其实可以把书中的很多指引用于今后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个时刻,哪怕是在他们已为人父母之后.  相似文献   

17.
同事宋老师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1998年,为了高考更见效果,高三重新分班。一个上课睡觉、作业不交、试卷不答的‘懒’学生,成为每个班主任避之不及的弃儿,不得已,我把这孩子‘捡’到自己班,但这孩子经历无人要的耻辱后还是依旧故我,不见长进。一次劳动时,他难得勤快,我就顺口表扬了他。当晚,‘懒’学生的爸爸提着礼物找到我,感谢我表扬他。""后来呢?"我急切地问。我们都渴望一个"浪子回头""金榜题名"的教育神话。  相似文献   

18.
严清 《江苏教育》2012,(5):14-16
李吉林老师告诉我,她的孙女儿这样对她说:"奶奶,你就像个孩子,我喜欢和你玩。"李老师自己在文章中也说:"我,长大的儿童。"真的,李老师其实就是个孩子,很多事情可以证明这一点。她像孩子一样的认真和执拗。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有一天,李老师来找我,见面就说:"最近,江苏教育出版社要给我出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我想请你给这本书写序。"我忙说:"我不合适,你怎么想到让我写序?"  相似文献   

19.
闪光的露珠     
<正>有人说,孩子的心就如同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却脆弱。我想,胤就是这样的孩子。胤是学期中转学过来的,从他进班起,我脑子里就有无数的问号:这是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要转学?他身上到底隐藏着哪些故事?这不,还没过几天,问题就一个个蹦出来了:上课偷玩手机、沉湎于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一路"红灯"、与科任教师关系紧张、对班级集体活动敷衍了事。因为胤的问题太多,不时还有意外的惊人之举,所以我与他的家长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系,可是每次家长给我的回  相似文献   

20.
周新桥 《教育》2011,(13):29
作为一本谈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在美国出版的《虎妈战歌》,中文译本为《我在美国做妈妈》,在短时间内影响了世界,"虎妈"也随之红遍了位于东西两半球的美国和中国。这本书按作者即"虎妈"蔡美儿的说法是"自传",书中述说了她作为妈妈是如何通过来自家庭传承的严格家教,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培养得出类拔萃的做法和经验。由于今年初的美国《华尔街日报》官网率先用了一个很有噱头的标题——"中国妈妈为何胜人一筹?"因此,"虎妈""中国妈妈"便引起无数人的好奇,同时也引起了诸多的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