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杰 《师道》2009,(11):41-41
有两个小故事一直令我心痛。 一次,我在某班上课,一同学不听课(这是他的特色,不论是谁的课,他都不听)。我明示暗示了好几次,他仍然不听。于是,我禁不住发了句感慨:"知道吗?每次看到你不听课,我的心就发痛。"那个孩子既没反驳,也没调整自己的听课状态,但是看得出来,他满眼的迷茫。  相似文献   

2.
张裕坤 《家长》2008,(7):21-22
我儿子正上小学五年级。他有"多动症",经常违反课堂纪律,老师没少向我告状,气得我每回少不了暴打他一顿。有一天,数学老师打电话对我说:"张师傅,你儿子小磊上课不好好听讲,却玩溜溜球。我问他为什么不听讲,他说他都会了。我承认他挺聪明,可是不认真听课的话总有一天是要落后的。我觉得这孩子恐  相似文献   

3.
李霞 《现代教学》2009,(7):145-145
[案例] 小陈的接受能力不错,可每次英语考试总是不及格。上课时,他总爱打瞌睡,所以课堂的听课效率很低。课后给他辅导,他也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为什么他上课老爱睡觉?晚上他在干什么呢?带着这些疑惑,我向班主任了解了这个孩子的情况。原来他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父母很少管他。所以,小陈回到家作业没做完,就开始看电视,每天都看到很晚,第二天上课当然是没精神了。  相似文献   

4.
周彬 《湖北教育》2007,(11):41-41
一次非常真实的听课体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的是一位可以与我直面谈话的朋友,听课的学生中有一名和我非常亲近的孩子,基于这种人际关系,使得我们可以更为真实地对这堂课进行对话与反思。课后,我问那位孩子:"你觉得这堂课上得怎么样。"他说:"就那么回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2011年中国首批上网的视频公开课之一"古希腊文明的兴衰"的建设情况和经验总结。作为一门介绍西方文化的课程,"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课程是"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在视频公开课的讲授制作过程中,主讲人注重突出西方文化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特点,用大量的图像资料和历史地图来展现数千年前发生在爱琴海畔的古希腊文明,栩栩如生地把遥远异国的古老文化展现在听众眼前。文章也分析了该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缺憾,为以后继续制作"西方文化概论"下一阶段的课程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佚名 《教师博览》2014,(7):27-28
<正>对于去美国攻读本科学位的学生来说,如果被问及哪一门课造成的困扰最大,恐怕相当一部分人的回答会是:英语写作课。这门课在中国留学生中的不受欢迎程度估计不输给以前在国内上学时上过的某些说教性的课。但正是这样一门"恶名在外"的课,在我的留学生涯中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好印象。而说到它,就不能不提到我这门课的老师蒂娜·布鲁。蒂娜是一位很有个性的老师,这从她的上课风格就能看出来。年过六旬的她身体老化  相似文献   

7.
贡伟浩  甄真 《考试周刊》2014,(78):152-153
学习汉语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和前提,了解中国文化知识能够帮助留学生更快融入中国的文化氛围,领略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面向初来中国的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北二外开设的"中国文化简史"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文章认为讲授中国文化课程时,要从教学用语、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多方面提高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梁正军 《成才之路》2013,(18):41-41
谈到与人PK,我真觉得那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因为和我PK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我的一名学生。他是班上出了名的旋风小子,每次上课都会被他搅得一团糟,如果不找点策略减减这小子的锐气,怕以后他们班的课都没法上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分析了他上课的行为特征,总结下来就是一个"快"字。他总能通过"快"字,在课堂上制造点轰动效应。具体表现为:上课要求上厕所"快",课间催下课"快",中午冲食堂打饭"快",当然打篮球速度也"快"。我要找的策略就是必须让他的"快"减速刹车,  相似文献   

9.
笔者近来为历史专业学生开设了两门"汉学"课程,均属讨论课(seminar),实际上是阅读和理解英语世界里的中国历史研究名著,一是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的"西方汉学概论";二是为本科生开设的"西方汉学名著导论与导读"。现就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心得。一、研究生讨论课:"西方汉学概论"2010年冬天,我为一部分研究生开设了该课,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各个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这门课所包含的知识涉及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有综合性又有实践性。本文以《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的教学方式为研究重点,立足民办院校,通过分析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与学生实际学习特点展开教学改革,旨在提升民办院校学生的整体文化水准,为各个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行课程教学形态研究入手,中国文化概论应是一门帮助学习者实现文化自觉的基础课;一门跨学科、超学科的综合课程;一门变革思维方式、注重"对话"的理论课程。  相似文献   

12.
正我在上课的时候,一直保留着一个习惯,那就是每次走下讲台的时,我都会一直走到最后一排学生的面前再折回来。如果教室后面留下的空间比较大,我就会"绕场一周",再回到讲台。而我这样做,是缘自许多年前一名复读的学生在毕业之际给我写的几句留言。身为复读生,他们本身就比其他的同学多了一份自卑,这名学生也不例外。他之所以对我这位语文老师格外"有感觉",是因为当时他坐在最后一排,科任老  相似文献   

13.
每次听华校长讲课都让我惊叹不已,惊叹于华校长上课的风采,惊叹于教学内容设计的巧妙,惊叹于总结时的经典话语。也常常令我感慨:这节课还可以这么上?这个环节设计得如此精巧!峰回路转,前面这么长时间的工作,就为了这里的点睛,我怎么就想不到?每次下课时,别说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们都有还没有上够,依依不舍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就“鸡”这个话题,讨论了中西文化对“鸡”的不同看法。“鸡”在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但也存在低级猥亵、平庸愚笨的一面。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cock一词并无好感;对chicken一词褒贬各半,指“胆小的”时候用它,提到他们所喜爱菜名的时候也用它;对hen一词,也常用作贬义;只是对rooster有所偏爱。  相似文献   

15.
<正>工作8年了,我想说说我的故事。我从被上课到自己站讲台也就一个暑假的间隔。我上一门自己的专业课和一门我根本不熟悉的课。因为该课程没有老师教,当时就分给了我,我没有拒绝权。我对自己熟悉的课,手写教案时候(当时不流行计算机备课)找很多参考教材,包括我读大学时候的课本和读研究生时候的论文。而对自己根本不会教的课,我只好一学期都跟我们系主任听课,因为他也教这一门课,而且教得非常棒。我不做班主任,因此所有的时间全在备课上,晚上和白天都是满满的。后来熟悉上课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既有别于一般中国历史课程,也不等同于中国文化成果展览。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步总结出这门课程的一般性教学原则: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以精神变革把握文化变迁原则。它们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民族文化特性及其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从而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17.
《留学生》2007,(2)
五代留学生的留学比例"留学生"这个词,在中国已经很熟悉了。但实际上,"留学生"这个名词,最早还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不是指中国人到国外学习,而是指这个外国人到中国读书。发明这个词的,是中国盛唐时期日本的遣唐使。当时,有不少学生随着遣唐使来,随着遣唐使回,当时叫海学生。有的学生留下来较长时间在中国学习,这类学生日本人叫留学生。留学生这个词,实  相似文献   

18.
少年,向上!     
<正>每次在商场看到彭于晏的海报或者广告,总会蹦出他是个"好酷好有魅力的少年"这种想法。他根本不用对着镜头挤眉弄眼,就笑一笑,露出他的大白牙,整个世界就都温柔了。"少年"这个词似乎有种魔力,能让所有年龄段的女生看到它就心里一动。哪怕只读到这个词,都会想起山林间的微风,操场上的男生,夏日午后趴在课桌上,没有做完的梦和横冲直撞的青春里,无需掩饰的笑声。  相似文献   

19.
<正>记得刚接这个班时,一个表现得"与众不同"的男孩就进入了我的视野。他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上课爱摆弄笔,不认真听讲。他还有一个习惯,总是爱往后面的桌子或侧面的墙上倚。有很多次,后面的同学恶作剧地往后一拉桌子,他便摔倒了,每次都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他听课时经常东张西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还爱接话。他就是小A同学。初一时,由于老师抓得紧,他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到了初二便逐步下降,后来他的学习基本处于半放弃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一块碎镜片     
如果我能像小圆镜一样,把这些人生之光投射到这个世界黑暗的那一面,那么许多人生的阴霾也许就会一扫而光,许多不幸者的命运或许会因此而改变。"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是亚历山大·帕帕德罗教授在他每次希腊文化课结束之前都要问的一个问题。然而,在希腊克里特岛这所为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而设立的学院里,前来听课的人士往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