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韩愈散文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流转于字里行间的浩然之气,而这浩然之气的形成,和他"文以明道"、"气盛言宜"的创作主张有关。韩愈认为只有"气盛"才能"言宜",并自觉把儒学作为"养气"的内容,把儒家之道变为自己内在的修养之气,从而由修养之气转化为作品的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2.
"究竟是什么使这位哲人有如此之气呢"——提问精当,引出立论——"以仁为本","以挽天下苍生于倒悬、救四海生灵于水火为己任"。此文"三气",不是平列的;以"仁气"为第一层面,以"胆气"和"骨气"为第二层面——其间用"孟子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过渡。最后自然段有两处宜修改:"‘革命性’"改为"‘人民性’";"成就了一代天骄,成就了孟子"改为"成就了千秋圣人"。标题应改为"浩然之气",所指不局限于孟子。此文不是"掉书袋"——赞颂了当代伟人!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历来争论颇多的论题。而争论的重点之一就是此气到底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除孟子之外的先秦诸家所说之"气",仍然是属于物质性的。而对于孟子的"浩然之气",历来有很多学者分别认为其是物质性的或精神性的。通过分析《孟子》的文本,再结合以上观点,可以发现,不能仅从物质或精神的某一方面来认识孟子的"浩然之气",如果从物质与精神共生的角度来理解,似乎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孟子》心理和谐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书包含的心理和谐思想丰富深刻。其对浩然之气的追求,对于今人培养和谐心理颇有借鉴价值。浩然之气是一种"心气",根基是义和道,养成要靠平时不断的日积月累和内心修养;浩然之气还表现为不怨天,不尤人,要有自信之豪气,做"志士"、"勇士"和"大丈夫",要对人生逆境想得开,并善于从平凡的事情中发掘快乐的资源。《孟子》内心和谐的思想具体表现为贤乐统一观、"志"、"气"统一观和仁、义、理、智的统一观;其人际心理和谐的思想表现在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主张尊老爱幼、善于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并揭示了实现人际和谐的途径等方面。《孟子》倡导的从实际出发,不唯书,执中而灵活以及处理好"为"与"不为"、"进"与"退"、"急"与"缓"之关系等,对于今人做到人事心理和谐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5.
泰州儒学的诚信思想非常丰富。他们把"诚"、"信"统一起来,并把"诚信"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和立身根本。泰州儒学认为,讲诚信就要讲诚心,所以诚信必须正心,做到内心以敦其诚实,待人以诚信真实。此外,诚信在于"正",所以泰州儒学又将"信"与"正"结合起来,主张以保持"正"的品行,浩然之气、正义之气,"正信"接于人。  相似文献   

6.
一、磨炼学生意志,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一个教师,我在思想教育工作中通过磨练学生意志,树立人生理想来实施素质教育。孟子在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时曾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个气,就是正气、勇气、毅力和信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顽强而豁达的意志。孟子就是凭着自主、自立和自强的意志,从早年丧父的贫困家境中走出了一条成才之路,成为与孔子齐名的大学者。当然,对于学生来说,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并不限于去顽强地啃书本知识,而是说在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若意志薄弱,轻易  相似文献   

7.
一、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儒家和谐教育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儒家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认为只有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会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在儒家和谐教育思想中体现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即使人成为“圣人”,成为“大人”。孟子认为,圣人具有“浩然之气”,那么浩然之气究竟是什么呢?“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王阳明的《〈大学〉…  相似文献   

8.
“治然之气”在中哲史研究中常常被作为神秘主义的范畴而末得到深究。本文给予厘定与解释:《管子》的精气说是孟子“浩然之气”范畴的历史来源。孟子予精气说以人大主义的内涵,从而使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本体学说成为孟子沟通天人,打通本体与伦理、天道与人德的重要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9.
呼吸     
人生一世,离不开"呼、吸"二字。哲人曰:"呼者,为出一口气;吸者,为争一口气。"故,呼之以自立,吸之以自强。人欲有大作为者,必先明此理。呼,呼心中之气,抒心中之愤。纵观古今,多少英雄豪杰振臂一呼,万人响应。看秦朝末年,  相似文献   

10.
(一)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11.
说正气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亚圣的话在我们心中久久回荡。那么,什么才是浩然之气?怎样的浩然之气才能铸就一个完美的人格呢?我以为,那就是正气!正气,为人之根本。  相似文献   

12.
一、文气说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了“养气说”,他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他解释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同上)孟子提倡养气主要是强调作家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要以“义”养气。《淮南子》中对气的认识则进一步发展,认为气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视,营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然能分黑白,视美丑,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淮南子·原道训》,这里认为人之所以能“视美丑”、“明是非”是因为有气充实于其中,气使人具有了审美的感觉。真正把气引入文学理论则始于曹丕。他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他把“气”视做文学作品的灵魂,并从创作主体所具有的独特的“气”来考察文学气有阴阳,则有清浊,因而文学作品之“气”也有刚柔。文学作品之“气”的产生依据于作家本性,是不能强制使其改变的,曹丕在这里讲的“气”主要指作家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是自然禀赋的,它决定着作家的创作风格。后来,刘勰和钟嵘继承了这种理论,进一步充实  相似文献   

13.
<正>搜热词:"网红"正确的价值观真善美不知从何时起,各类"网红"铺天盖地,"网红"现象成为公共话题。每个人都握有自己的"人生剧本",梦想当"网红"并无不可。问题是,当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网红"?例如有"布鞋院士"之美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他生活俭朴,淡泊名利,课堂上的一副朴素打扮,让无数网友为之点赞。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希望广大院士善养浩然之气,发扬我国科技界爱国奉  相似文献   

14.
此书是司马迁"仗气"之作.作者忧思悲愤郁积于内,愀怆之气舒泄于外,一种深蓄的奇伟磊落之气穿透痛苦人生,不仅显示了人生的悲剧性体验,而且表现了强烈的生命力和生命的价值.这"气",富有多层次的文化内涵,一是与"神"相通,反映了作者因负重而忍辱、因正气而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状态;再是作为一种情感状态,表现了作者勇猛果决、犷放雄健的人格力量和生命气质;三是与"想象力"合辙,通古达今,慷慨任气,长歌骋情,跌宕不群,极具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人文精神中,作为较为普遍的价值人格预设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人生之阶梯,更是人生之路的路标。作为阶梯,其由内到外,由个人的内心修养活动到人生世界的把握和改造活动,沿此必不可少的阶梯,浩然、伟健的价值人格和生存态度可望达成人格的自我实现。作为路标,其终极指向是朝着社会政治历史舞台的,因而浩然、伟健及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就成了其人格方式的基本要求。由此,“修身”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它是其人格的价值实现的基础条件和准备条件。孟子有著名的养气说:“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呢?“难言也。其为气,至大至刚,  相似文献   

16.
李雨辰 《海外英语》2011,(9):F0003-F0003
席慕容曾说过,“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河流,而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这条看似平静的人生长河,实则暗涛涌动,于是过河的人有的望而怯步,有的随波逐流,只有少数人逆流而上,到达成功彼岸。 你听,他们说,成功是需要三味良药的……  相似文献   

17.
元代曲家面对污秽黑暗的现实,常常很自然地借助于古代的英雄和让人同情的帝王,以表现民族的耿耿之气和亡国之痛。因此元代历史剧总是蕴藏着一种幽远的呼唤声,具有浩然之气和愤懑绝决之情这样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18.
建安之际,文人志深而笔长,慷慨而多气,崇尚情采;作文依祖《风》、《骚》,其审美意趣亦在于此。曹植"骨气奇高"、"情兼雅怨",故其诗赋"词采华茂,体被文质"。而陈琳明习律令,文章颇具法家辞气;其赋亦是刚健有余而弘润不足,更乏丽辞雅义。曹植所崇尚的,正是陈琳所缺失的,故曹植云"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  相似文献   

19.
孟子主张性善,强调"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追求"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更多地体现为"内圣"的路向;荀子则主张性恶,强调礼法对社会的重要作用,重视"裕民强兵"以及大一统的"王霸"之气,更多地体现为"外王"的路向。  相似文献   

20.
读书养气     
蜂以采花,故能酿蜜;蚕以食桑,故能成丝;海纳百川,故能成其大;人读百家书,故能养其气。读书养气,自古有之。读书能够养正气,骨气,才气,大气,锐气,豪气。如果说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种个人修身养性之气,那么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则是一种民族正气,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的粮食是一种民族骨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