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赞许和反对的信息,而学生则通过心理体验来接受教师的意图,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自信心。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的一种对话活动,语文“既表现为由言语向语言的发展,也表现为由语言向言语的发展。而语文教学在技术层面上,也可概括为这样两个方面:通过言语让学生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发展学生的言语。”在这种“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由言语向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基础性的活动,语文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言语环境的把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在体育课程中,通过合理利用非言语表情来配合言语交流可以有效地辅助体育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自律性。本文首先列举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教学的几种方式,然后分析了非言语表情体育课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对如何借助非言语表情提升学生自律性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普正林 《天津教育》2024,(3):150-152
<正>小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更多知识。本文首先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理论依据,其次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学生言语思维能力提升策略,以激发学生的言语思维,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课堂录像对高中英语课堂上师生言语行为进行的矩阵量化分析显示: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言语量高于学生言语量,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比例失衡,教师使用间接影响方式比例低于直接影响方式,课堂互动中学生主动提问发言比率低。为改变这种现状,建议高中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不断完善课堂互动,激活学生主动思维,增加间接影响方式运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环节顺利衔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文本细读,即立足文本,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发掘文本内涵,阐释文本深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丰富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解读,理解文本的言语性。这里的言语性指的是两重含义,一是指学生直观读到的字、词、句、段、篇;二是指言语表现形式,即“怎么写、为何这样写”,涉及言语的意图、方式、风格等。  相似文献   

7.
教师评价学生大体上有三种方式:一是书面评价,二是口语评价,三是非言语评价。每种评价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却常常忽略非言语评价及其独特功能。其实,在学生评价中,非言语学生评价使用起来最简便、最频繁;教师正确地运用非言语评价有时也最有效,并能产生“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独特的评价效果。一、非言语学生评价的类型所谓“非言语学生评价”,是指教师以面部表情、身体姿态、手势和声调等非言语方式对学生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与言语评价(如评语、口头表扬和批评等)相对应,比如教师对学生某种良好行为…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活动是依靠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课堂信息交流主要有言语交流和体态语交流.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主要方式。体态语则是通过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姿态、手势、外表修饰等进行信息交流。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体态语在辅助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和管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裴军 《新疆教育》2012,(9):114-114
语言学家研究结果证明: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时,只有35%的信息是通过言语表达的,其余65%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言语行为表达的。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直接管理者。在进行管理过程中,班主任经常采取的是语言方式,但随着从事班主任工作经历的增加,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探索,越来越发现语言以外的管理方式也能起到显著效果,我把这种通过非语言手段对学生施以影响的现象,称作班主任管理中的非语言暗示。因此在班主任的日常管理教学工作中,非言语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习起始于言语活动,又复归于言语活动,它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基础,以言语教学为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的。学生在言语训练中通过言语—语言—言语的学习过程,强化言语形式及其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从他人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中把握语言规则,培养学生言语学习的动机,促成学生言语学习的转换,讲求学生言语学习的策略,最终达到学生言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形成语感。学生只有在言语实践中获得了语感,把握语言生成规律,才能形成学生的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11.
国际汉语课堂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可以增加语言教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师在多重文化背景下的国际汉语课堂上如何恰当、有效地使用非言语交际行为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语文课堂具有互动性,语文教学具有个性化诸特点。而贯穿其中的实践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重中之重。但是五六十人的超大班级规模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了学生言语实践的展开,小班化才可能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中释放言语智慧,砥砺言语能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表明:言语实践机会的均等,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言语实践频率的增加,有利于学生表达的精细化;言语实践方式的多样,有利于合作交往浓郁氛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梁晶晶 《文教资料》2013,(30):184-185
本文从语用角度对《牛津初中英语》中表达类言语行为进行评估,目的在于调查教材中言语行为所占比重和呈现方式,发现学生能否通过使用教材获得语用能力。研究发现,在14种表达类言语行为中,教材共涉及13种;教材中的表达类言语行为数量不均衡;不同的言语行为在教材中的比重不同;在言语行为呈现方式上,教材没有提供用法解释。在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英语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提供参考,旨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使用交流的形式有两种,即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非言语交流表现有三种方式体态沟通;距离沟通;辅助语言和类语言沟通.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三,即掌握知识的作用;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学生课堂参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泽文 《学周刊C版》2022,(16):186-188
任何学科都和言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言语艺术是教师向学生传达理论知识、技能的重要工具,也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核心桥梁和纽带。要想构建良好的课堂言语艺术氛围,教师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描述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效率、质量。本文主要针对教师课堂言语艺术展开探析,希望能够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是美丽的;但是,我们许多教师,由于对此方式理解不深、课堂调控不灵,出现了许多美丽的谎言,和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貌合神离。笔者认为,要使“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真正走上理性、真实的轨道,需要抓好“定点”、“有序”、“巧引”这三个方面。杜绝美丽的谎言首先,“定点”是基础。也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些什么内容。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组织学生学习言语,学习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多样化动态的言语实践活动,激活学生言语意识,积累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正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同时指出: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烦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因此,在实施"以‘言语发展’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我们提倡阅读教学的作业设计应坚持以言语为载体,立足于阅读中给学生创设言语实践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通过作业,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笔者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就数学语言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首先,简要阐述了从语言到言语的内涵厘定,从数学语言到数学言语的转换,提升学生思维的层次;通过空间的构造,利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会表达、能表达、愿表达;通过价值的考量,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表达能力的同时,拓宽其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9.
精致语文认为,学生言语品质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其言意互转的质量和水平上。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彰显对话价值、引发审美活动、开发言语智慧、完善言语人格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实现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言语审美,通过言语审美来引领学生感受文本言语的价值美、意义美和形式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把学科育人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在课堂上,教师可从言语价值的审美、言语意义的审美及言语形式的审美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理解和感悟文本的艺术魅力,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言语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