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伯·格里耶曾三次访问中国,他无疑是最受中国读者关注的法国当代小说家,这一点连格里耶自己都感到意外。从上世纪70年代末,格里耶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被翻译成中文,他的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达到高峰。但真正读他作品的人,也许并不比谈论他的人多。有人说余华的创作受了格里耶的影响,而余华自己否认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先锋作家余华,受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和罗布一格里耶这些世界级大师的影响,尤其在其80年代小说中,处处可见这些作家在其作品中常用的一些艺术手法,本文则分别将这三位作家的作品和余华的大量小说相比照,试图找出两者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对余华作品的研究数量巨大,但多是从文学视角切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语言学转向”的影响,研究者逐渐把目光聚焦到了语言层面。本文从语言学和文学两大视野的不同研究视域和方法入手,对余华作品语言研究的概况进行梳理和论析,并比较两者的异同,以期建立一个语言学与文学对话的研究余华语言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吕豪爽 《天中学刊》2002,17(6):59-61
余华90年代风格的转变是其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不断继承,不断超越的结果。在90年代的作品中,余华放弃了先锋的冷酷与无情,但保持了叙述的克制与冷静;他抓住了人们对情感的推崇,又没有忽视“衰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审美传统;他让温情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默默的显现,这显然又将其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完成了又一个自我超越。这是余华90年代创作更具艺术魅力的终极原因,也是其90年代创作较之80年代创作的高明之处。这些都表明余华在创作之路上从未停止探索,而是始终处于自我不断超越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5.
余华童年时期的孤独感受,频繁见证死亡的创伤体验,以及在特殊年代的集体创伤经验,都深刻影响着他的小说创作。余华作品中出现的少年形象,贯穿小说创作的死亡叙述,以及特殊年代的创伤记忆,都有着他童年创伤记忆的深刻印痕。余华通过作品疗愈并反思自己的创伤经历,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作品的主题表达、人物塑造以及叙事策略的选择,从而传达他对人类生存困境和存在状态的思考,不断深化着作品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上世纪的中国画坛,石鲁的个性是比较鲜明的,而且从青少年时期就充满叛逆精神。他曾说:既然风格就是人,我就用自己的风格去画。上世纪50年代,石鲁与赵望云等人创立了长安画派,以厚重的笔墨、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当时的中国画坛吹起了一股强劲的西北风。1961年,他们的作品赴京展出,引起  相似文献   

7.
余华是一位极富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同情心的当代作家,其笔下的作品大多都是细腻地描绘了人类的生存苦痛和人间悲苦,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生活的细腻感受和内心对中国底层社会改变的渴望。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就是其众多优秀长篇小说中的一代表作,这本书虽然创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是其中的悲剧特征和包含的现实意义仍广受关注,对当代文学和社会发展产生独一无二的影响,深深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余华是上世纪80年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他在创作伊始,就走了一条与当代作家完全不同的叙述路线。风格转变之后,依然不同流俗,沉迷于暴力、鲜血、死亡等冷色调的意象。他笔下的死亡叙述蒙上了一层宿命和暴力的面纱,残酷又在劫难逃。同时他不专注于人性美的挖掘而执迷于对人性恶的暴露和揭示,是当代别具一格的小说创作家。本文将从作品解读的角度来探讨余华笔下的死亡叙述,并借助于余华独特的死亡描写来探讨他创作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说到书法,说到自己常常能捧个奖,发表些东西什么的,其实都离不开我两份解不开的情缘,是它们串起了我的书艺人生。一是受祖父影响,早早接触书法。在我的童年就知道"书法"一词,这得益于我的祖父黄质彬先生。上世纪20年代,祖父因工作原因从云阳县城到了乡下,后索性又安家于乡下。尽管当时条件极其艰苦,他依然没有放弃对书法的执著和热爱。他写书法与名无关,与利不搭界。他是一个纯粹将书法融入到自己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10.
胡素花 《文教资料》2010,(18):85-86
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余华的文学创作深受卡夫卡的启发。卡夫卡对生存的思考诱发了他自己的生存思考,他的痛苦绝望与卡夫卡西方式的情绪一拍即合,异曲同工。表现在具体作品中,两人都超越了生活的表象,揭示了困惑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本文将从文本形式、主题思想和创作观三方面阐释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细读罗布——格里耶的小说的人大都有一个印象——他的小说总有那么多令人费解的地方。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并不是一件坏事,事实上,发现罗布一格里耶小说中的费解之处,恰好是理解他的作品的开始,这也是罗布一格里耶在创作中有意这样做的。罗布一格里耶小说让人费解的现象之一是,读者不容易象阅读传统小说那样,一下子认清作品的中心人物是谁。这一现象的存在,也就容易使读者对作品叙述的内容与含义产生误解,或者  相似文献   

12.
<正>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的作品以颠覆性的力量震撼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者。莫言曾说:“他的书改变了我的文学观念。”余华曾表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我对他除了崇拜之外没有别的了。苏童、格非、韩少功、张炜等一大批中国当代文学名家都曾表示受过他的影响。他就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相似文献   

13.
从第一篇余华研究论文《一月清新的风》到2007年5月,对余华的研究已有23个年头。到目前为止,余华研究大体上从五个方面展开:1.在对余华创作观的探讨方面,余华主张的"精神真实"及其文本背离现状的"虚伪的形式"是研究热点。他以决绝的姿态对不可信的现实进行反叛和颠覆,往往把生活提纯后放在自己的逻辑框架中,结果阉割了生活的原生态,给批评者留下了把柄;2.在先锋精神与创作转型领域,研究者难以达成共识,怀疑者认为余华从1980年代愤怒地写作到1990年代虚伪地活着;肯定者认为余华与现实的敌对关系并未根本缓和;3.在其作品的表现世界里,批评家相继发现了暴力、死亡、苦难、欲望几个关键词,指出这缘于他对暴力形式的迷恋,也缘于其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经历;4.在关于余华"怎么写"的文本形式研究中,对其作品的叙述语言、文类颠覆、重复叙事等层面的研究经久不衰,而且呈现出"细化"倾向;5.在关于本土和外来影响层面,余华和鲁迅的许多小说都因关注了人性的阴暗残忍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至于川端康成如何影响了余华的创作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被发展和变革席卷,在这个完全不同于80年代的时代风气里,具有苦难意识的文学创作继往开来,显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余华的小说创作正是在这一时期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出击,他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作出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本文将通过对余华90年代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的解读,探究余华90年代的苦难叙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苦难意识是余华小说的独特之处和着重之点。余华前期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受个人生活环境、文学阅历和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呈现为一种暴力冷酷的姿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发生了变化,它开始更多关注人对苦难的忍耐力和自我拯救的努力,表现出了一种悲悯的文化情怀。余华表现苦难的方式的变化也显示了其文学思想的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先锋作家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某种转型,曾经的“残酷”和“冷漠”变得温情脉脉。转型后的余华仍然关注人生的苦难,但他对苦难的态度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使余华的创作带上了更多的温情色彩,但也影响了作家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7.
<正>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多次荣获国际文学奖。《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先生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它与《活着》同时入选了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还入选了韩国的100部必读书目。就如《活着》一样,余先生作品里总是充满了人生的艰辛,而这种情绪就在娓娓道来中慢慢侵入我们的心,这也是他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扣人心弦的力量。《许三观卖血记》中的  相似文献   

18.
细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中国现当代作家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都能够感到强烈的父子冲突。作家余华在谈论到其创作时承认受卡夫卡影响深远,余华的写作具有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特色。这两位作家在塑造父子关系中带有颠覆传统的叛逆性,但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较为成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的特点,又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的骨干,他的创作可以说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他的作品始终呈现出“偏离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表现为对人的存在属性的书写。”也就是说,在余华以前,中国作家对人的困境的关注,只停留在人的社会属性(如“伤痕文学”)和人的文化属性(如“寻根文学”)层面上寻找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余华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于文坛的代表作家,早期的文学作品通常以中短篇为主,这些作品通常都描绘一幅冷漠无情的世界,体现着人门对社会、人性的厌恶。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余华的写作开始转向长篇小说,例如《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呐喊》《活着》等著名的长篇作品。基于此,主要研究余华的长篇小说,通过余华早期的写作经历来分析余华思想转变的过程,进而分析余华长篇小说的特点和小说中的叙事技巧,以此来全面地解读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