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的学者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非知觉和概念,故“美感经验”可以说是“形象直觉”。显然,这种意义上的直觉是与人类认识活动相对立的直觉。如果把这种直觉即直观当作一种特殊的感性认识,并且不是孤立地谈论直觉,而是联系与直觉密切相关的理解来考察审美认识全过程,必然能够得出符合审美认识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2.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认为"逻辑起始于直觉",而直觉往往是受思维主体的审美情感所支配的.在解题训练中,如能运用美学观点考察对象和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数学思维的美学方法和解题策略.美学观点一旦与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特征相结合,思维主体就能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审美直觉,而数学审美直觉孕育着解题思路,有启迪解题灵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审美推理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如果这个推理是通过逻辑的方法进行的,这个推理就可以称为逻辑推理.如果这个推理是通过直觉的方法得到的,就可以称为非逻辑推理或直觉推理。数学中的直觉,一般认为归根结底是由思维者的审美情感所支配的.可以说,数学中最高层次的直觉,就是美感直觉。  相似文献   

4.
在文[1]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数学审美直觉在演绎推理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数学审美直觉孕育演绎推理的思路、简洁性美感是优化演绎推理思路的内在动力因素、和谐性美感是涵润演绎推理思路的外在动力因素、奇异性美感是调控演绎推理思路的灵感诱发因素”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系统地评述了朱光潜在美感经验问题上认识的发展变化过程:他由直觉论而艺术直觉论,后期又提出想象或形象思维论,认识上是逐渐深化了,但却失去了一些不应失去的东西。针对朱光潜认识上的矛盾性,文中提出了美感经验可分三个层次和三种类型:第一是直觉,第二是想象或形象思维,第三是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6.
审美过程     
审美主体在客观现实中的美的作用下,经过形象思维活动,进行由表及里的审美判断,获得美感享受的过程,就叫审美过程.它既受审美客体的制约,又受审美主体的认识、情感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在审美过程中,我们首先碰到的是审美对象的选择问题.大千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美千千万万,它们作用于审美主体,有的能引起美感,有的却不能引起美感.这种选择由什么决定的呢?决定于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两方面的诸多因素.从审美对象来说,那些强烈的、新异的、活动变化的事物最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注意.比如,"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看",倒不是因为红一定比绿更美,更动人,而是相比之下,红比绿给人的感觉更强烈,因而更易激起人的美感.同样的道理,时装能取代原来的服装而流行于世,在于其款式的新颖更能给人以美感;电影比图片展览更有吸引力,在于它的变化、运动更能使人领略到事物的"动态美".从审美主体看,人们往往对那些能够满足自己审美需要的事物发生兴趣,引起注意.所谓审美  相似文献   

7.
解题应审美     
贺艳兰 《考试周刊》2014,(17):68-69
数学的统一美、简洁美、对称美与奇异美渗透在数学的语言、数学的定理公式、数学的理论结构中.在数学解题中应关注题目本身蕴含的数学美,即应对题目进行审美,并借助审美获得审美直觉,使得题感经验与审美直觉相配合,从而确定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8.
审美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高级精神活动,是人类自身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知与超越。审美能力又是人类所独具的,审美是以人的心理为基础的。虽然人们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美感具有差异性,但是审美无意识、审美感知、审美直觉、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性等心理活动却是构成人类审美经验活动的几种最基本的心理要素。准确把握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生成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将对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多媒体画面艺术使得审美认知、科学认知和道德认知一起共同建构着人的健全的认知心理结构,使得多媒体教学开展完美的认知活动。其中的审美认知从多媒体画面的美感经验开始,美感经验是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认知对象和认知活动本身的愉悦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感性和理性的交融,这种心理体验往往包容着形象的直觉、心理的距离、自然的联想和情感的宣泄与净化等。  相似文献   

10.
与西方美学传统迥异,中国美学鲜有对"审美经验"纯粹形而上的追问与探究,却代之以大量体悟式艺术经验的描绘与阐发.中国古典美学众多概念和范畴的提炼,都是建立在对具体文艺作品特有的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之上.超功利、自律性"审美经验"范畴萌芽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美学思想中.审美经验的特质和心理机制问题,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美学探讨的重要主题.20世纪中期的美学大讨论中,具有浓厚社会功利性色彩的非自律性的审美经验理论盛行,审美经验问题被狭窄化为美感问题和简单的唯物认识论和反映论问题.20世纪后期,审美经验研究则呈现出开放、普适、兼容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一种精神活动,一种伴有美感的高级复杂的精神活动.它要求阅读者对阅读对象有所感受领略,有所认识评价.换句话说,就是要求读书的人在阅读过程中要真正做到有所发现.一提发现,也许有人认为这种发现就是指视觉和听觉所感受到的东西.其实不止这些.这种发现更多的是指心灵的审视和情感的抚摸.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种发现纯属是一种审美发现.  相似文献   

12.
这里说的“初感”,或称“第一感受”,指审美活动中主体最先获得的直觉性感受。这种“初感”虽然朦胧,却发于至诚,得之幽微,常有真知灼见的胚芽,因而总为世人所珍视。这里,我们借它来指称人类对审美特性的初期感受和认识。在这种整体性的直觉型思维中,包孕着对审美活动特性的单纯而直接的感悟,因此,对这种“初感”的再思,有助于对审美活动特性的把握。 美学应当把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具有“特殊规定性”的“关系”来考察。 正是“关系”,才体现了人类活动的主体性。美感,是人类的这种特殊的肯定和享受方式的体现,是主体与对象在特定的对应和关联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审美活动的特性又集中地表现于美感的特性。拙作《审美关系基  相似文献   

13.
正直觉是发明的根源."没有任何一个创造性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凯德洛夫语)数学创造性研究活动的许多实例表明,美感与直觉紧密相关.审美的直觉力越强,发现和辩认隐微的和谐关系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数学解题能力也就越强.1.观察分析、预测结果当人们面临一个课题或解一道数学难题时,往往先对结果作一种大致的估量或预测,而不是先动手计算或论证,有些问题则必须先用猜测的办法猜  相似文献   

14.
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直觉,那就是审美直觉。这种直觉主要指主体对客体进行审美关照时,无须经过一个逻辑的分析演绎过程,而是在对客体的感性关照的即刻,就迅速地领悟到其中内在的意蕴和情绪。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理论很重视这种直觉感受,这是因为在直觉感受中,文学作品才能够保持它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方能够显示它的诗意的光辉。如果一个人具有审美的整体直觉能力,久而久之,它不仅会使阅读欣赏者的精神得以充实和完满,而且还会使一个有局限的单面人成为一个审美的人。审美直觉的这种功能,马尔库塞称之为“感性解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人类追求的最高价值是真、善、美,其中,"真"属于认识的价值,"善"属道德的价值."美"属于艺术的价值.阅读的审美价值即指读物和阅读活动本身对读者本身产生的美感陶冶作用.阅读不仅追求明真从善的功利.而且还追求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16.
正歌唱中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歌唱效果。因此,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表演中,除了要把握歌唱的技能之外,还要重点把握歌唱心理。"美感"和"快感"是歌唱心理中很重要的两种状态,对歌唱极为重要。没有"快感"的"美感"是干瘪的,没有"美感"的"快感"是低俗的,因此,在演唱时要兼而有之,要把握好两者的度与关系。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美感"与"快感"的理解和认识。一、美感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与"直觉"意义相近,"美感"经验可以说是"形象的直觉"。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件物品或一幅画  相似文献   

17.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反映和体验,是审美主体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获得美的认识,并伴随情感心理,产生美的感受而萌发爱的心理。从美感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来看,美感作为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鹿月华 《高教论坛》2004,(3):71-73,88
本文论述了美感中情感活动的三个层次:由审美对象触发的情感及其活动;由美的认识以及各种审美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美感、愉悦感受的情感;与审美理想相联系的审美情趣。以及三个层次的相互联系,以探究美感中情感活动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9.
"味"是中国美学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味"本来是一种生理感受,后来发展成为美学范畴,在这种转化中<老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老子>并非专门的审美理论文本,它所包含的"味"饮食审美智慧却大有可观.他的"味"理论不是否定一切美感,而只是提倡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一种素朴自然之美,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精神,为整个中华古典审美意识打下了浓厚的底色.  相似文献   

20.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