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猛 《新闻前哨》2007,(7):65-67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类栏目,栏目创立十多年来,创优创新、不断探索。《新闻调查》在过去十多年的历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实践风格的“电视新闻理念”。  相似文献   

2.
徐婧 《声屏世界》2009,(11):30-30
早在1952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档早间电视新闻节目,即NBC的《今天》(Today)。我国的早问新闻起步较晚,1991年北京电视台开播的《北京您早》开创了我国早间电视新闻的先河,而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东方时空》被认为是真正改变中国百姓早间不收看电视习惯的早间新闻节目。如今,央视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  相似文献   

3.
论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向报纸学习借鉴来的。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我国第一个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可谓电视深度报道的最早尝试。从1993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改版算起,《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及《新闻调查》被称为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4.
周云倩 《新闻窗》2006,(6):43-44
2003年5月,央视《中国周刊》、《世界周刊》栏目宣布开播,仅两年半时间过去,该栏目已然跃居新闻频道平均收视率第一的“宝座”;而其他一些定位于一周新闻梳理、回顾的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本周》、天津卫视《这一周》、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的《一周新闻回放》等开设后,也培育起了稳定的收视群体,并赢得诸多好评。  相似文献   

5.
小议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惠 《新闻窗》2007,(5):93-94
电视台是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都拥有自己的新闻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各家电视台也把本地的《新闻联播》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深入成就深度。所谓深入就是对事实的占有,作为记者,获得的事实越多。离深度就越近。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让笔者深深地感悟和体会到:新闻的深刻归根到底是事实的深刻。哈尔滨电视台一档以新闻深度报道为定位的《新闻观察》栏目开播近两年,直着力把新闻事实作为核心,围绕主题深入挖掘新闻事实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为观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实用信息。  相似文献   

7.
关注百姓生活体现人文关怀--评说央视《本周》栏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心的观众已经发现,每周日11:30至11:50.央视一套的《本周》栏目以百姓的视角、亲切的语气和流畅的编排向您报道一个个发生在世界不同角落的新闻事件,演绎一则则温情的百姓故事,讲述一件件天南地北的奇闻轶事,在周末的午饭前向观众送上一杯清新的新闻“开胃酒”,本文以2002年的三期节目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互动,让电视新闻更好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涛 《青年记者》2006,(20):58-59
把互动引入电视,应该说是几年前才兴起的新事物,但其发展速度之快绝对超出了人们的想象。2002年1月,开创中国民生新闻理念之先河的《南京零距离》首次在电视新闻栏目中开设了“现场电话”,让观众直接参与到新闻节目中,与主持人在热线中就某个话题进行交流,把自己的心声传达给栏  相似文献   

9.
从2013年《焦点访谈》改版方面着手分析我国电视新闻栏目蜕变与创新。论文的主体部分将在分析改版后《焦点访谈》新特色的基础上,剖析中国电视新闻栏目在新时期的创新手段,从栏目的品牌战略、竞争战略的调整看中国的电视新闻栏目如何防御突围。最后,通过对电视新闻栏目新时期发展新趋势的探讨研究,更好地提升我国电视新闻栏目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0.
邢仔芹 《青年记者》2007,(22):143-143
随着传媒业的日益发达,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也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演绎出了传统新闻未能表现出的效果,其中,央视一套的新闻节目《本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创新,该栏目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轻松的语言”综述了一周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以及视野之外的世界发生过的新鲜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陕西电视台2002年度八个频道全新登场,涌现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深受观众欢迎的新栏目,《都市快报》就是都市青春频道中一档出类拔萃的新闻类栏目,其平均收视率达到8%以上,最高时曾达到14.8%,创下了陕台新闻类节目收视的新高,受到厂各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从创建走到今天,已经将近14个年头,在早间电视新闻栏目中,历经尝试和探索为栏目谋得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这些,可以归功于这档栏目为顺应媒体不断变化的环境,所进行的多次改版.笔者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探析和梳理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改版,归纳总结出该栏目的创新举措、改版方向是"服务性栏目"的意识和观念的深化、新闻播报方式的创新、互动形式的增加以及娱乐性的增强、软资讯的增多;所面临的问题是差异化发展、新闻性标识的困境;并提出要在坚守与突破中进行改版创新.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视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批关注百姓日常生活状态的电视新闻版块栏目应运而生,且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在这些栏目中,百姓获得了“话语权”,并成为电视新闻的主角,这是对以往新闻观念的巨大突破,也是对电视新闻制作的创新。本组文章在对这些栏目成功的创办理念、栏目定位及运作模式进行解读的同时指出了其中的缺失,对其今后的发展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推进电视新闻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中国,发生新闻最多的地方是北京,而新闻传媒竞争最为激烈的城市则在南京。仅就电视传媒而言,南京地区的晚间时段(17∶45-20∶00)除了央视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以及各省级卫视集中播出的地方“新闻联播”之外,南京本地的新闻栏目就有《江苏新时空》(江苏卫视)、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也是一个迫切要求沟通、交流的时代。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受众需要对刚刚发生的新闻发表言论。因此,互动就走进了电视新闻当中。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率先开设"现场电话",到后来的央视《第一时间》以及北京电视台的《北京您早》等,互动话题成为众多新闻栏目实现互动的手段。可以这样说,互动话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电视作为当代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以其生动、形象的传播特点成为大众获取信息、进行感官体验的重要渠道。电视新闻栏目自诞生以来,在传递信息、服务大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娱乐化的倾向愈发突出。本文对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进行了介绍,并以安徽卫视《第一时间》等电视栏目为例,对电视新闻栏目娱乐化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7.
1991年,国内最早的一档早新闻节目北京电视台的《北京您早》开播,电视早新闻节目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真正掀起早新闻热潮的是1993年开播的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这个40分钟的杂志型新闻节目被誉为"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也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大陆观众早间不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从这以后,无论是中央电视台各频道还是各地方台,都纷纷开办电视早间新闻节目。节目形式从最初单一的新闻播报、对前一天新闻的重播到借鉴西方早新闻节目的成熟经验,大多采取了"新闻+信息+娱乐"的模式。至此,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同质化现象严重一直是困扰我国电视新闻节目改革与创新的一个瓶颈。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单一模式同质化到90年代以后的多种类型同质化.我国的电视新闻传播似乎总是难以挣脱同质化这个怪圈。  相似文献   

19.
田程 《新闻窗》2007,(2):50-51
电视新闻在各类电视节目中拥有数量庞杂而层次丰富的受众,任何一位电视观众都期望从中获取自己最想得知的信息,电视新闻节目也一直都被我国的电视台奉为“立台之本”。中国电视新闻自1958年诞生以来,作为党和国家政治、舆论最有效的宣传工具,就一直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种导向直接影响了随后近40年的电视新闻形态。从1976年中央电视台开办《新闻联播》起,几乎我国所有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都如出一辙,整个新闻节目都是以传达会议、外交事务、宣传党政为主要内容。作为我国电视观众获得最权威信息的主要来源,中央电视台以其绝对的权威地位使地方电视台完全充当其“传声筒”的角色。诚然,当时的电视新闻模式是由当时的国家政治环境决定的,电视新闻资源的稀缺也是形成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面对这种单一甚至有些呆板的节目,当时一些普通百姓观众评论《新闻联播》的新闻是:台上台下,横幅高挂,群众鼓掌,领导讲话”。新闻播音员也是正襟危坐,一脸严肃地播报新闻,具有浓重的说教色彩。因此,从内容,形式,观点等方面来看,当时的新闻节目都似乎是一架架宣传的“机器”,而难觅“人性”的踪影。  相似文献   

20.
《东方时空》作为CCTV乃至中国电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牌栏目,在新世纪前夜全面改版,引起业内外热烈反响。对于改版的得失,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比这些更值得关注的是,从这一典型个案中暴露出来的中国电视新闻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