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师傅眼睛圆又圆,一拳过去少半边。大家笑得乱糟糟,皇上一哼静悄悄!”看过《还珠格格》的朋友应该记得小燕子在上书房上课的故事吧,上面这首诗就是她的一次课堂作业。纪晓岚师傅要求她写一首诗,于是她摇头晃脑吟出了这首“大作”。尽管这雷死人的诗和小燕子上书房的故事都是琼瑶阿姨的虚构,但皇子们在皇宫里上课在历史上确有其事,  相似文献   

2.
小学课本中收入的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是一首写景诗 ,是诗人寓居成都时的作品。这首诗通过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 ,描写了春光烂漫的景象。但课本中对诗中“自在娇莺恰恰啼”中“恰恰”二字注释为“非常和谐 ,形容莺啼的声音” ,许多注释分析文章多从此说 ,但对“恰恰”二字理解向来说法不一。《康熙字典》释“恰恰”为“鸟鸣” ,《辞海》释为“和谐的声音”。但前人吴见思说“又有娇莺 ,恰客至而忽啼” ,施鸿保《读杜诗说》指出“此言独步之时适当莺啼”。从诗的标题看 ,“恰恰”应解作“适逢其时”。《江畔独步寻花》是一组诗…  相似文献   

3.
刘竹庵 《语文知识》2002,(12):27-28
南宋著名诗人朱熹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们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都把“鉴”理解为“镜”,这当然是对的。但为什么“鉴”可以解作“镜”,却知之者甚少。鉴,同(钅监),它是古代器物的名称。有铜  相似文献   

4.
仲宁 《小学语文》2008,(10):52-53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选人的《赠汪伦》这首诗,是李白游泾县桃花潭,受到当地豪士汪伦的美酒招待,离别前写的一首赠别诗。全诗叙离别事,却无半点愁绪,写得清新开朗,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全诗浅显易懂,基本不存在理解的困难,唯有其中的“踏歌”一词稍显困难些。一些教学参考书和古诗注释一般解释为“民间的一种唱歌方式,一边手拉手唱歌,一边脚踏地打拍子”,把“踏歌”理解为一种“歌”,这种解释不准确,只是说出了“踏歌”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小语第十一册选用了王冕的一首诗《墨梅》,下面的两处注释值得商榷。《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所表现的应该和画所表现的是同一个事物——“我家洗砚池边树”。“墨梅”作为诗的题目是这棵树的称谓。而下面对题目的注释是“水墨画的梅花”,意思变成了诗写的是画上的梅花,有些不妥。那么这个“墨梅”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应该是“淡墨色的梅花”,这从诗的第二句“朵朵花开淡墨痕”中可以得到印证。这棵梅树开的花有些奇异,呈淡墨色。注释③延续了注释①的错误,把“淡墨”说成“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  相似文献   

6.
在杜甫诗集中,用“江汉”一词的有三十首诗,占总数的百分之二以上。这三十首诗中的“江汉”的意义,有的比较容易领会,有的却难于理解。因此,历代都有一些学者力图对杜诗中的“江汉”作出圆满的解释。然而时至今日,似乎都未能如愿以偿,研究虽有进展,但问题并没有最终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7.
王大力同学问:“《春夜喜雨》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是对春雨降临的满腔喜悦之情,即诗题中的‘喜’字,然而全诗却无一个‘喜’字。请问该如何理解这‘喜’呢?”的确,《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虽然是写“喜”却无一“喜”字。但当我们对诗人在诗中所作的形象化描写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这首诗虽无一个“喜”字,可全诗“无一字不是喜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  相似文献   

8.
对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关山月》,人们历来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这首诗在谴责南宋朝廷推行“和戎”政策时,着重抨击了临边不战的将军。不少文学史著作、陆游诗选本的注释、中学语文课本及教学参考书的分析说明,都持这种观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作者並非抨击将军。这首诗一开头就说:“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矛头本是对准下诏  相似文献   

9.
《题竹石牧牛》是黄庭坚作品中影响较大的一篇 ,但对其主题历来众说纷纭 ,后人对这首诗的妙处的解释 ,或者黄庭坚喜欢这首诗的原因何在 ,都不是很令人满意。陈开勇先生的《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诗考论》论证该诗有禅宗“牧牛”喻有关 ,但对全诗的主题分析仍不够详尽 ,笔者认为“砺角”同样与佛教典故有关。本文结合“竹”的意象 ,分析了其中的儒佛因素 ,及其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寄语:这首诗清新、明快,让我们看见一群“年轻的学生”、“激情的少年”,一边“热烈地交谈”,一边“栽下一棵村,然后又栽下一棵村”,多么富有动感,富有形象。这首诗适合个人、双人或多人朗诵。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下了1400多首诗歌,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晚年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古往今来,人们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认为这首诗通过对茅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我们试从象征性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首诗,看到了这诗更为深刻的寓意,可以说,这首诗是“史诗”,他描绘出了一幅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社会历史的画卷。  相似文献   

12.
《色彩》是一首意蕴深广的哲理诗。诗人闻一多在这首诗中别具匠心地运用绘画艺术给生命着色 ,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技巧 ,赋予色彩以生命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意义 ,表现了诗人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观照生命的独特视角。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 ,并且这种情感一般都依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我们领悟这种情感 ,必然要借助诗中具体可感符号 ,即意象。我们解读《色彩》这首诗 ,首先要找出这首诗的最主要的意象———“色彩” ,并思考这些意象的特征 ,然后再分层透视它在诗中对表现情感和主旨的作用。对于“色彩” ,一般人总停留在对各种自…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对于鲁迅《自题小象》这首诗的作年、神矢和灵台多有考证和注释,这说明人们对于这首诗的认识是在不断加深的。在这里,我想谈谈对于“灵台”的理解。到目前为止,对于“灵台”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灵台”即心;一种是“灵台”即轩辕台。这两种解释都有根据,而且也是可以讲得通的。但这两种解释都有转弯的地方,并不直接。如第一种解释,要理解,必须把上下句颠倒过来才比较顺通:祖国正陷在风雨飘摇的深重苦难里,我这反抗者的心,怎能逃脱那不可避开的飞矢啊! 我的理解“灵台”就是古代的天文台。以天文  相似文献   

14.
清末王闿运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说:“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近人闻一多先生评《春江花月夜》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些赞美真达到了极致。然而从明代以来,文评家尽管对这首诗都是肯定的,但由于欣赏的角度和理解的程度各有不同,因而无论从内容或艺术方面,看法都不尽一致,甚或是互相抵牾的。就内容说,有人认为是“细致、形象而有层次地描绘相思离别之苦”;有人认为是“真实地反映出所谓‘大唐盛世’的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另一个侧面”。就结构说,有人认为诗的后半部全是思妇之词;有人认为中间穿插有游子之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这首杰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奥秘呢?  相似文献   

15.
解答诗歌鉴赏题要讲思路。一般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形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形象的认识规律。首先要认真阅读整首诗,初步了解诗的基本内容,再逐字逐句推敲,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把握诗的意境。诗歌是借助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要认真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特点,体会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以’99诗歌鉴赏题为例,第8题要赏析杜甫的《漫成一首》,是一首写景诗。近年来诗歌鉴赏都取材于古典诗歌的写景诗,这是共同点。阅读全诗,从“江月去人只数尺”、“欲三更”、“联拳静”这些语句,可以初步把握这首诗是描写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再逐字逐句分析理解。第一句“江月去人只数尺”中,“只数尺”形容了江中月的清晰,  相似文献   

16.
一、解题:这是一篇说明文,是说明“蚕”和“丝”的。一般是用“蚕”和“丝”作题目,但这里却借用了一句唐诗,这便增添了文章的光采。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一首无题七律诗的一句。诗的颔联是这么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借物喻人,说明对爱情之忠贞的。其中“丝”和“思”谐音,说明要不相思除非自己身死,但这里却是用了本意,表明了“蚕”和“丝”的关系也表达了对“蚕”儿一生到死为人类造福的歌颂,用这句诗作题目,引人入胜,增添了诗的感情色彩,增强了诗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7.
这首诗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诗歌单元中最难理解的一首,包括参考书在内的许多资料都没有明确的鉴赏,大多模棱两可,“王顾左右而言他”,同学在阅读中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对于这首诗或类似的诗作应该怎样去阅读理解呢?我们不妨以此为例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为“描写西湖六月风光的七言绝句”进行教学,完全将其定位成一首写景诗,这一理解和教参提示的“这是一首写西湖的晴日荷花壮观景象的诗”的理解也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第九册第三课选编了李白的一首名诗《望天门山》。初读此诗不禁被李白的浪漫情怀所感染,但一深究诗意又疑窦丛生?“回”究竟是什么意思?作者究竟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从日边来的船究竟是李白坐的船还是别人乘的船?“日”究竟是指朝阳还是夕阳?  相似文献   

20.
“诗以言志”,伟大的诗人总是把心中的爱与愁交付于诗的歌吟,优秀的诗歌从来都是人类情感的结晶,所以品味诗中真情,是鉴赏诗歌的主要任务。高中生鉴赏诗歌,自然是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情感表达的基本方式。然而学生诗歌鉴赏的得分率一向偏低,作为老师,也倍感委屈,课上讲了许多诗歌鉴赏的知识,分析了一首又一首诗歌,老师的讲解学生似乎都听瞳了,但当他们独自面对一首新的诗词时,又如读天书,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