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不能无视学生的体验性,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不断尝试与自我体验中获得生命的成长。可以说,教学强调学习个体的“体验”,强调学习过程即是学习者生命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体验”这一教学策略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为“入境——会心——移情——明志”。  相似文献   

2.
《贵州教育》2009,(9):47-47
为更好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消除学习、成长心理障碍,幸福成长,快乐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我刊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班团工作”栏目。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投稿。来稿要求: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建议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鉴此,在教改实验中,我们运用“学习成长记录袋”进行语文学习评价,做了如下的尝试和探索。一、记录内容多样化———学生自主,教师指导“学习成长记录袋”是指用以显示学生某个阶段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它除了是学生成长的“传记”外,更通过对建立学习成长记录袋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对学生给予全面、发…  相似文献   

4.
“双减”对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下,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满足每名学生的成长需求,如此才能真正达成小学音乐教学目标。从小学生成长特点来看,学生成长环境学习能力不同,统一化的教学方法只能迎合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无法将音乐教学落实于整体。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结合学生成长特点,打破传统教育束缚,利用更为多元的教学思路,构建更契合学生成长需求的音乐教学课堂,以此达到深度教学的目的,使每名学生都能在“双减”背景下感受到音乐知识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广大教师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已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评价观使教师们开始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尊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的历程。于是,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及时记录学生成长的“成长袋”走进校园,走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成为教师了解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建立“成长袋”的基本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成长袋”的作用,借助“成长袋”的功能促进学生更好…  相似文献   

6.
“成长记录与分析”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元化评价学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自己在“成长记录”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历程,如最满意的作业、最喜爱的小制作、印象深刻的问题和解决过程、阅读数学读物的体会,等等.这个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从本期开始,本刊设立“成长记录”栏目,记录同学们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如学习中的烦恼,学习的收获,学习过程的反思……欢迎同学们在这方面的来稿!  相似文献   

7.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倡导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如何加强学生学习环节的管理,保证学生学习质量,是开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新问题,也是开放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关键。将形成性考核作为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改革的切入点,将形成性考核分为“教学内容考核”和“教学管理考核”两部分,经试点过程中的对比实验,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已有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往往立足于“顾客—服务者”的视角,更多关注大学生对学校教育各项产品和服务等“客观”教育活动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应关注的问题是其本身的“成长和收获”.大学生自我成长和收获的满意度与其成长需要有关,也与学校教育发挥作用的效果有关.本文借鉴需要理论、大学生发展理论和学校影响力理论,利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2014年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构建“大学生成长需要与学校教育影响力”分析框架.通过分析学生成长基本需要和学校教育影响作用两者的匹配水平与大学生成长和收获满意度的关系,本文发现,大学生成长和收获满意度调查可以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核心需要以及学校促进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工作:一是为了契合学生社会性成长需要,改善学生与教师、同学、管理者等人员之间的关系;二是为了满足学生认知发展需要,提升有效教学实践、高影响力教育活动质量水平,并通过它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9.
罗芳 《江西教育》2006,(11):22-22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初中的《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德育观由“培养论”转变为“学习论”,教材功能由“教师讲授的文本”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文本”.理论基础由“疏离生活的德育理论”转变为“生活德育理论”。教材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德育成长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情,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0.
教育,理应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真正帮助学生扫除人生之初的一个个路障,揭去影响学生成功的“网”,使教育富涵个性,富涵灵性,以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激发生命的创造冲动,张扬独特无二、活力四射的个性,唤醒天性中最灵动、最美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张盛德 《天津教育》2023,(28):120-122
<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五育融合”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其中,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更是学校教育展开的立本之根。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寄宿制小学已然成为农村等地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与生活的便捷化。寄宿制小学将集体住宿、教育、文化、生活于一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习文明礼仪,讲文明,树新风,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棋道虽小,棋品最尊”。下棋要讲礼节,棋风要正,走棋要规范,下棋的过程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体验教育、品德教育、信心教育的育人过程,把学校德育渗透在棋类教学之中,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以至人生成长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学习成长记录袋”是指用以显示学生某个阶段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它除了是学生成长的“传记”外,更通过对建立学习成长记录袋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对学生给予全面、发展的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有效工具。建立成长袋的目的实际上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有利的窗  相似文献   

14.
马静 《宣武教育》2005,(12):29-30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一书中反复强调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过去,教育者空洞的说教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思考、体验、发现和创造的权利,学生只会服从、接受,不会探究和创造。教育的软弱无力无法拨动孩子内心深处的琴弦,这成为广大德育工作者最为苦恼的问题。如何使儿童自内向外地经历德育过程,必然是从学生感受出发的多次反复的德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考试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发挥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还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导向和发展功能。”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在实践中使用《成长手册》,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立体评价。经过一年的实验证实这种过程性评价形式,能更好地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学生发展的内涵及其动力条件发展是成长的概念,表示持续的不间断过程,是“成长和才能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这是成熟和环境相互作用这两者的函数”①,同时“是在有价值的方向上的变化”。②美国教育界将学生活动分为学术事务和学生事务两部分,前者是指与学习相关的诸如课内学习、教育、认知发展等,而后者则包括课外活动、职业指导和咨询、情感等学习之外的活动。但这种划分方法有其弊端,容易忽略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故应将两者都纳入学生发展的范畴。笔者认为,所谓学生发展,是指在特定教育环境中的青年学生个体在思想与…  相似文献   

17.
阶梯教育的理论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梯教育”就是将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分成若干个“跳一跳够得到”的“小步子”(台阶的一个踏步),让学生天天都有小成功,处处感受到自己在成功,时时生活在成功的喜悦中,用一次次小的成功去获取更大成功的教育方式。其实质是把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性、科学性与取得成功激励作用结合起来,从而培养个性,发掘潜能,形成积极向上人格,提高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不能无视学生的体验性,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不断尝试与自我体验中获得生命的成长。可以说,教学强调学习个体的“体验”,强调学习过程即是学习者生命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体验”这一教学策略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为“入境——会心——移情——明志”。一、入境它是指教学双方与教学情景融为一体,引发学生对鲜明形象的感知和探究未知的激情,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体验教学情境中蕴含着的生命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9.
赵玉成 《上海教育》2014,(16):10-13
我对教育的四个观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就是我对教育的四个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和现状——教育思想形式化,在一些地方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过程创设的情境仍然表现为教师主体理解游离于学生思维,合作学习异化为没有分工的形式化的自由讨论,教育思想的方法化变成单一支离的教学任务设计,教师的“任务”驱动被强加给学生,忽视学习主体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所生发的问题与问题思维,新课程理念变成学生的新负担。出现了新课程理念形式化和模式化的现象。笔认为:教师专业成长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它也是与学校成长、学生的成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