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老师     
魏巍 《中学教育》2006,(9):25-25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有不少优秀教师的典范,笔者整理如下,以供同行学习参考,择善从之. 一、最让人留恋的老师——魏巍的《我的老师》 时隔二十多年,作家魏巍还能回忆起蔡芸芝老师当年的一举一动.那时的蔡老师性格温婉,语音甜美,善解人意,爱心无限.学生顽皮的时候,她举起了教鞭,只是轻轻地落在石板上,学生笑了,她也笑了;她能歌善舞,指导学生展示才艺;她常带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她用优美的语调读诗、学生跟着背诵,言传身教;她处理学生纠纷,巧妙细腻,营造春风化雨的班级环境.  相似文献   

3.
正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她朋友的家里。在她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  相似文献   

4.
当代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戏剧性的场面:"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长大后的魏巍之所以仍记得这个细节,是因为他从"惩罚"中体会到了老师的慈爱.相信类似的细节在我们不少人的成长历程中都有过,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回味的不是老师的严厉而是慈爱,内心涌起的不是对老师的怨恨而是无限感激.  相似文献   

5.
我的老师魏巍美文赏读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她是我的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前一学期的教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大约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  相似文献   

6.
[美文放送]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人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百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拘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塞一点啊。  相似文献   

7.
敬礼,老师     
王剑 《良师》2004,(18)
犤美文放送犦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观察,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  相似文献   

8.
语言有感情色彩,词语有褒贬之分。“褒义词”用来表达“褒扬”之意,“贬义词”则用以表达“贬斥”之意。然而,语言是鲜活的,是千变万化,是在人们不断运用与创造中发展的。你看,有时在特定的语境中有意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往往使语言幽默含蓄,生动有趣,令人耳目一新,产生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效果! 魏巍《我的老师》情文并茂,韵味隽永,师生百读不厌。文中写道:“……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  相似文献   

9.
词语变换题是语言训练的一种常见题型。可同学们往往由于答不得法而言不达意,这里介绍一点方法,供同学们答题时参考。词语变换题有两种形式,一是换词,二是去词。先介绍换词题的解答。例:“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以我的老师》)句中“敲”能否换为“砸”?为什么?解答这类题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回答“能”或“不能”。第二步:区别两个词,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区别的标准。一般地是从词义的轻重、词语的范围和程度大小、词的感情(或语作)色彩、语气的强弱等方面考…  相似文献   

10.
袁卫星 《师道》2003,(10):14-14
记不得在哪张报纸上读过这样一段文字,说是一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面对记者关于“假如你是教育部长”的提问,赫然回答:“我要开除那些不会微笑的老师!”说来也巧,有一年我参加高考作文阅卷,但见一考生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题目下写有这样一段文字:“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蒙娜丽莎的微笑给我的班主任老师,让她铁板的脸上露出春意……”由此我想到魏巍笔下的老师蔡芸芝:“她从来也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平心而论,时下不会微笑的老师多矣!倒不是他们的脸…  相似文献   

11.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0分)1.下列多音多义字按所给读音组词有误的一项是(  )(1分)A.着zhuó 着落 着手 穿着B.省xǐng 归省 省悟 反省C.中zhòng 中看 相中 中暑D.重zhòng 推重 器重 重用2.根据注音将下列成语填写完整。(2分)百感交(jí) (chóng)整旗鼓大声(jí)呼 (qǐ)人忧天3.在横线上填写最恰当的词语。(4分)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 可能 肯定)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2蜜蜂是(微小 很小 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3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  相似文献   

12.
《林黛玉进贾府》中,细节描写有十分出色的表现。全文有二十多处直接写到人物的笑和哭。仔细品味一下,不难发现,这些“笑”和“哭”是有差别的,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笑和哭,不同的笑和哭的背后隐藏着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反映着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林黛玉笑得最多,但也笑得最苦。她寄人篱下,内心苦楚,待人处事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出于礼貌,不得不笑。见王熙风时,是“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见邢夫人、王夫人时也是客客气气,见礼应酬而笑。一个“笑”字,隐藏着林黛玉内心无尽的苦楚酸痛,她的笑是装出来的,是她小心翼翼性格的典型表现。王熙…  相似文献   

13.
人物的步态描写是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外化。鲁迅在描写人物时十分重视锤炼动词来表现特征各异的步态。教学时通过比较鉴赏、类化组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立体的知识网络。  相似文献   

14.
笑,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种生理现象。“笑”有千姿百态,它是作家观察、把握、理解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视角和有效方式,在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不少名篇都写到了人物的“笑”,它们或刻画人物性格,或揭示人物心理,或表现文章主旨,读来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名著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独特而奇妙、新颖而深刻的。在小说鉴赏中 ,挖掘细节的点睛之笔 ,能进一步地认识作品的主题 ,深入地对人物性格进行审美。一个画龙点睛的细节 ,使人物性格富于生气 ,使情景描写添加光彩 ,令人难忘 ,让读者回味无穷。新颖独特的细节 ,虽然着墨不多 ,但是比千言万语的抽象叙述更能表现其深刻含义 ,使艺术感染力得到增强。《我的老师》中“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 ,我用石板一迎 ,教鞭轻轻地敲在板边上”。作者把一个慈祥和蔼的女教师的形象放大在读者面前。“轻轻地敲”这一细节 ,既表现了蔡老师的个性 ,又包含了蔡老师爱…  相似文献   

16.
词语变换题是语言训练的一种常见题型。同学们往往答不得法而词不达意,这里介绍一点方法,供同学们答题时参考。词语变换题有两种形式,一是换词,二是去词,先介绍换词题的解答。例:『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  相似文献   

17.
片断实录一、从人物言行看人物性格师:“小姑娘”为“我”送行时,哪些动作和语言最能体现她的性格特点?生:“小姑娘”制灯的动作反映她心灵手巧、处事镇定。师:能否结合课文作具体分析?生:文章运用“拿”、“穿”、“挑”、“点”、“递”等动词生动地描述了‘小姑娘”制灯的经过。从“小姑娘”的动作中,我们能看出她心灵手巧、处事老练的性格。师:哪个地方能体现“小姑娘”乐观的性格?生:“我”与“小姑娘”话别时“小姑娘”的语言很能反映她乐观的性格。“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说明“小姑娘”坚信家…  相似文献   

18.
<正>上周,我参加了一次武汉市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观摩交流研讨会,听了一位姓代的优秀语文老师的一节课,我被一根教鞭吸引住了。铃声响,代老师一走进教室,我就看到了她手里的教鞭,那是一根细长的竹条,颜色早已褪成浅黄色,显得很光滑,看来这根竹条使用的时间并不短。一节公开课,老师带着一根教鞭进教室,我不由地心里一紧,这是要干什么?想起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喜欢拿教鞭打我们的手,听写错一个字抽一下,我有  相似文献   

19.
做文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流程如果把这个流程拆开,就会出现诸如写作目的、取舍材料、布局谋篇、词语锤炼等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环节。这些环节都有其自身生存的条件与规律、发展的分裂与组合、使用的宏大与琐屑之分。对一个有一定文学修养和分析综合能力的人来说,在把握、驾驭这些环节时,在心理上不会存在多大障碍,而对一个学识不多、经历不丰、分析能力尚缺的中学生来说,在心理上就会存在一定的阻力。譬如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说:“她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  相似文献   

20.
刘萍 《文教资料》2006,(13):218-219
动词巧用能使新闻导语变得生动、活泼。本文从动词的选用、动词的搭配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巧用动词,从而使新闻导语生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