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路 《百科知识》2003,(12):4-6
诺贝尔奖的遴选和颁发不仅是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一种重要文化,它至少包含了科学文化、人文和社会文化,而且是这几种文化的融合。因此这也能部分回答为什么许多人总是有诺贝尔奖情结。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可以说是诺贝尔奖的世纪;2001年举世庆祝诺贝尔奖颁发100年。诺贝尔奖如此显赫以至成为公认国际科学成就的标志,遗憾的是数学与诺贝尔奖无缘,有成就的数学家只好满足于取得菲尔兹奖或者沃尔夫奖。现在好了,诺贝尔的祖国瑞典以克拉福德的名义设置大奖,以奖励不在诺贝尔科学奖范围之内的重要科学领域的成就,其中包括数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态学等。这是一个十分显赫的奖励:一是它也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主  相似文献   

3.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是为人们熟知的,诺贝尔奖还有一个"姐妹奖"--lg诺贝尔奖(又称搞笑诺贝尔奖)可能知者不多,它是由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幽默科学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共同设立的.评奖要求是"不寻常、幽默、有想象力"(前几届搞笑诺贝尔奖我刊2004年第3期有专文介绍).在2004年10月4日真正的诺贝尔奖拉开序幕前一天,第13届搞笑诺贝尔奖也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我国一所大学演讲中诠释了科学的理念:"科学很大的一个作用是满足人的好奇心,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1890年前后,物理学第一个和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发现了电子和X光的科学家,那时候很多人问它有什么用,有什么经济价值?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子和X光都很有用.所以,今天我们所用的东西都是以前被认为是‘花钱最多最没有经济效益的'."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奖 1957年,是中国人在人类近代科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首次有两位中国科学家以革命性的深邃理论成就获得了在科学上有至高地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到现在为止,这也是诺贝尔奖正式记录中仅有的两位登记为中国国籍的得主。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名字从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 曾涛:2001年,我们栏目转播了诺贝尔奖的百年盛典。在准备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兴起 ,人们便开始了对诺贝尔奖的多向度的思考。最早系统地把诺贝尔奖作为研究对象的美国学者哈里特·朱克曼 ,曾在《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就其对在美获奖科学家的采访从科学社会学角度进行了深刻探讨。此外 ,还有 J· D·贝尔纳、汤浅光显等一些著名学者。我国也有学者做专门的研究。诺贝尔奖设立和首次颁发 1 0 0周年之际的今天 ,人们将注意力再度集中到这一世界科学大奖上来。纪念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1 2月 2 1日到 2 3日在复旦大学召开 ,…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选理念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仁 《科学学研究》2006,24(5):677-683
认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是基础科学领域最有声望的奖励机制,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的。它包含最优秀的科学成就,但也有很一般甚至错误的成果;在它没有包含的成果中,有达到其获奖标准而因为处于“第41席”未能获奖的,也有按其标准不能获奖而其实属于最优秀的科学成就的。因此,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范围和理念有其局限性。分析了保守性、重事实轻理论、英雄主义、权威决定论等理念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丁一 《百科知识》2022,(34):23-28
<正>前不久,第32次首届搞笑诺贝尔奖公布获奖名单,来自不同领域的10组研究者获得了该奖项。受疫情影响,今年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依然以线上形式进行。今年的主题是“知识”。因此,颁发的奖杯也是一个“盛放知识的容器”。搞笑诺贝尔奖创立于1991年,是对诺贝尔奖的善意模仿,用来表彰那些“先让人们发笑而后让人们思考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可能乍一看很荒谬,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科学价值。事实上,有的搞笑诺贝尔奖得主后来真的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搞笑只是其外壳,科学的思维才是它的核心。不要忘记思考,即使是那些令人发笑的课题的背后,也有着严谨的科  相似文献   

9.
《金秋科苑》2012,(10):6-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出自《论语》中的经典论述,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中对于学习态度的经典论述。但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名家论坛上,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对此却提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10.
刘建林 《百科知识》2012,(21):16-18
众所周知,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和平、文学和经济6个奖项,以其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在众  相似文献   

11.
纳米(NANO)其实是一种度量单位,而纳米科学是研究在千万分之一到10亿分之一米内,原子、分子和其他类型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学问。 在195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伊曼指出,组装原子或分子是可能的。这一设想令人兴奋之处在于,它尝试着以技术的方法改变物质本身。尽管纳米技术操作于微观世界,但它的影响却可以被扩大到宏观的物质世界。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是”所有化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医学家及经济学家梦寐以求的。每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会在斯德哥尔摩为年度诺贝尔奖得主颁奖。而这个奖的设立者就是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奖是对那些作出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学者的最佳褒奖了。在每一块奖章背后,都有着许多故事以及人物,而获奖者只是作为其中代表,领取了这一奖项。我们在此对2010年度获取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的原理及意义进行解说,让大家能更深入地进入科学家们获得丰收的世界。此外,还有常被称作"搞笑诺贝尔奖"的Ig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每年在诺贝尔奖颁发之前,组织者会在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场对诺贝尔奖进行无厘头模仿以及致敬。他们的评选标准为:"乍一看好笑,却又引人深思"的十大成就。评委中不乏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而且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成为了第一位诺贝尔奖及Ig诺贝尔奖双料得主,他曾于2000年因磁悬浮青蛙的实验获得后者。我们相信,只有当科学研究成为一种乐趣、生命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功名之争,诺贝尔奖才会真正出现在我们中间。  相似文献   

14.
巧克力往事     
史晓雷 《百科知识》2012,(23):50-52
就在今年诺贝尔奖陆续揭晓之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颇为有趣的相关研究,研究显示一个国家的人均巧克力消费量越高,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比例越大。先前不少研究显示,适量食用黑巧克力可能对大脑和心脏有益,甚至还能帮助减肥。巧克力对健康和诺贝尔奖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关于它的悠长往事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5.
<正>与李象益教授的会面,是在一个晴朗的春日。午后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投在客厅里一幅著名的照片上。它拍摄于2013年11月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会议中心,在第六届世界科学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柯娃,将当年的卡林加科普奖颁发给了李象益。我们的访谈,便从这张照片开始了。中国老人捧起"科普诺奖"时间回到2013年秋天,被誉为"科普界诺贝尔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UNESCO Kalinga Prize),迎来了首位  相似文献   

16.
<正>新闻背景8月23日,我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荣获2015年科幻文坛大奖"雨果奖",这被称为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也是亚洲作家首次获此殊荣。在科幻小说《三体》中,用到了大量的物理学设定。我国著名物理学家、科普作家李淼先生在不久前出版的《三体中的物理学》一书中,对这些知识做了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虽然有些内容不乏艰涩,很烧脑洞,但其中自然科学知识的ABC,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读者来说也很有必要了解。  相似文献   

17.
正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发以来,绝大部分获奖者都把这一奖项视为无上的荣誉和成就,感激不尽,甚至受宠若惊,但还是有一些获奖者拒绝接受诺贝尔奖。不过,事实上,真正拒绝诺贝尔奖的人几乎为零,就连被人们视为真心实意和死心踏地拒绝诺贝尔奖的萨特,也并非真正拒绝诺贝尔奖。迪伦的拒绝游戏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奖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06个年头,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诺贝尔奖已经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中最受人类关注和重视的奖项。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都以获得诺贝尔奖为最高荣誉。无论他们属于哪个国家、民族或地区,获奖者肯定是全人类的精英,毫无疑问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诺贝尔奖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威望,最根本的原因是诺贝尔委员会坚持把公允、理想和平等放在首位,将荣誉颁发给"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人"、"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106年历史中,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每一位获奖者的研究项目,都对世界科学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孙玉涛  陈灵芝 《科学学研究》2019,37(9):1550-1557
文章以1901-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例,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学术影响以及提名人身份两个方面探究了对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获奖概率影响,采用生存分析法中的Kaplan-Meier分析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学术影响中,单篇最高被引频次越高,获得诺贝尔奖的概率越大,但是诺贝尔奖候选人的H指数值对其获得诺贝尔奖不具有显著作用;诺贝尔奖候选人的提名人身份是瑞士皇家科学院院士或诺贝尔委员会成员的数量越多,获奖概率越大,但提名人身份是曾经的诺贝尔奖得主,对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获奖概率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爱乐 《今日科苑》2007,(9):44-45
这是一种救命药,正在拯救5亿人的生命。没有它,地球上每年将增加数百万亡魂;它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应该获得诺贝尔奖;最初研制它,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