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贵富  韩士东 《金秋科苑》2013,(23):114-114
黄河下游河道河槽两侧有广阔的滩地,现有滩区大多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灌排一体,灌水无保证,排水不畅,导致滩区现有500万亩土地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本文通过对现有滩区进行灌排工程规划,可有效解决滩区现有灌排体系现状,保证滩区粮食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集地貌地质、地质构造、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遗迹.在前往这处地质公园的途中,会经过以壮美、险峻而闻名的盘山公路—"22道湾".从空中俯瞰,"22道湾"如同一条挂在石林间的"飘带".  相似文献   

3.
蘇北地勢與沂河泛濫 蘇北是黄河淮河的冲積平原,鲁南、皖北、豫東南的河流,大部份皆經過蘇北流入大海。這些河流總稱爲淮河水系,淮河水系出以沂、泗、沭爲主要河道。古代淮河水系的河道都是有正軌的,自從黄河奪淮以後,水系紊亂,後来黄河雖然早已北遷,而由於淮河故道淤塞,各河道已經無法復原了。沂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要介绍了新建铁路郑州至焦作线建设项目及其沿线环境敏感区的概况,针对铁路工程的特点,论述了工程建设对郑州黄河国家级地质公园、黄河郑州段黄河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三处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黄河下游(山东段)浮桥现状为加强黄河两岸人民群众经济、文化、物质交流,当地政府或集体可选取有利位置,报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审批后,在黄河下游架设浮桥,与周边黄河大桥相结合,彻底解决了八十年代船舶渡河的弊端。经权威数据发布,目前黄河下游(山东段)浮桥数量达到55座,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据不完全统计,55座浮桥平均月收入在10万元左右。黄河河道主管机关水政部门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未出现安全事故,但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是黄河流域降水较少的时期.干旱成为北方地区普遍的问题.从70年代末,黄河下游河道出现断流,而且,断流的河道越来越长,断流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到1998年,断流河道的上端已逼近开封.由于国家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采取坚决的严格措施,2000年虽然我国北方也是降水较少的干旱年,黄河下游河道未发生断流.这也是我国在资源环境进行科学管理方面取得的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黄河下游河道出现20多年的断流和我国北方连续20多年的干旱,黄河洪水危害的严重性在人们头脑中有所淡化,人们对黄河洪水的警惕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7.
范文静  唐承财 《资源科学》2013,35(12):2376-2383
我国许多地质遗产旅游区均以观光旅游为核心产品,产品结构单一,旅游效益较低。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地质遗产区旅游产业优化的有效手段。本文以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为例,系统分析了黄河石林遗产资源特点和旅游发展现状;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分析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最后,提出地质遗产区旅游产业融合理念,并构建了农旅共融、工旅共融、科旅共融、文创旅游共融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可指导黄河石林地质遗产区的旅游业发展,推动地质遗产的科学管理与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8.
黄河治理开发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河概况及特点 古老的黄河距今已有150万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包括内流区)79.5万平方公里。黄河干流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3472公里;河口镇至河南省郑州附近的桃花峪为中游,河道长1206公里;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河道长786公里。黄河上游地区是水量主要来源区,水电资源丰富;中游地区…  相似文献   

9.
一 造林遇到的主要障碍 造林绿化,是我国“三北”地区生态改造工程的主战场。利用黄河河滩地造林则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特殊有利条件。但这一有利条件却至今未能发挥其优势。 黄河干流流经内蒙古自治区段长830公里,全段河滩总面积160万亩,林地如今只剩24万亩,占15%。造林余地很大,除了农田62万亩,牧场45万亩,还有沙滩、旧河道、道路等29万亩。这29万亩中,至少有20万亩可用于造林。再加上黄河防洪堤两侧可用于造林的25万亩,实施林带护农田、林牧交混场可增加的35万亩,共计余地80万亩。 为什么80万亩余地至今闲置,不能实现造林绿化呢? 除了经营管理体制等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黄河河道不稳定。近年统计,本区全段有险工60余处,两岸各分段险工长度总计达200公里。在如此不稳定的堤岸和滩地上种树,风险太大,效  相似文献   

10.
吕合林  马晓明 《今日科苑》2009,(24):148-148
黄河调水调沙使河道不断冲刷,塑造了好的河道形态,达到了预期目的,是黄河历史上所没有的。河道冲刷,同流量水位表现低,也给引黄供水带来不便,引起人民群众不满。正确认识调水调沙对引黄供水工作的影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在河口地区,  相似文献   

11.
<正> 黄河从山东省东明入境,经9市25个县(市、区),在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628km。黄河以泥沙含量大、灾害多而闻名于世,年均来沙量近10亿吨,河道不断淤积,特别是80年代以来,黄河年来水量明显减少,泥沙淤积严重,河道年均升高10厘米左右,河床高于背河地面3-5米,设计洪水位高出背河地面8-10米,是典型的“地上悬河”,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多年来,山东黄河河务局一直致力于治黄科技工作,结合生产和防汛的实际需要,开展防汛抢险机具的开发研制和技术推广工作,为确保黄河岁岁安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程驰 《科协论坛》2007,(8):410-411
本文以香港马鞍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总体规划为基础,提出以特殊地质环境所造就的地质特色遗迹为主体的资源重新组合新思路,试图建立"以保护为主体,在保护中求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规划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point本文针对黄河河口现行清水沟流路河道范围内的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及分布变化特征情况,提出黄河河口现行清水沟流路河道范围内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低、潜在生态风险小;重金属分布受河流动力影响性大的观点。在黄河水生态保护领域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如进行多断面的长期监测,将会为维持河道健康生命、保护区域水资源和水生态安全起到保护作用,可以预见其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河道整治工程的特点,从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发展影响、社会环境影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采用AHP—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评价模型,并以黄河濮阳段河道整治工程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从禹门口到三门峡黄河现状 从禹门口到三门峡这段黄河河道,历史上一向是通畅的,两岸滩地自然得到利用,从未听说闹灾。自1961年三门峡大坝启用以来,河道状况急剧变化。1961~1964年间,三门峡滞洪区严重淤积,十几个月间淹了几十个县,渭河水入黄河不畅,水头向西逆上百余公里,洛河水入渭河不畅,水头向西北逆上百余公里。1964  相似文献   

16.
黄河水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黄河水资源的无限索取,使得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河道淤积、河床萎缩、水体严重污染、河口生态恶化等诸多方面。黄河水资源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对黄河水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成为我们治黄工作长期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科技大事记     
全面建设“三条黄河” 自古黄河只有一条,而新世纪里我国将在国务院批准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指导下,全面推进“三条黄河”的建设,把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全面推向现代化,实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治理目标。这“三条黄河”就是“原型黄河”、“数字黄河”和“模型黄河”。  相似文献   

18.
刘春龙 《今日科苑》2009,(12):148-148
东营市位于黄河的入海口,为改善城市生态,提升城市品位,东营市规划构建"九横十纵"的城市水网水系,打造"黄河水城"。本文重点介绍在"黄河水城"建设中采用的混凝土格种植香根草护岸、土工合成材料和沙石混凝土护岸和混凝土预制块护岸等三种符合东营市河道特点的新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社会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评价方法。以黄河台前段河道治理工程为例,对其社会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其社会影响为I级"好"。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磴口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地貌类型多样,以沙漠、狼山、黄河为主体,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本文对园区内的地质遗迹进行分类并做综合评价.得出综合定量评价值为80.88分,属二级旅游区.在此基础上建议相关部门在地质遗迹景观和地貌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坚持遵循旅游开发原则,实施相应开发措施,做到既能发挥旅游优势又能保护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