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多年来,高中小说教学往往引导学生思维由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社会环境的介绍直奔文章主题。殊不知,思维是理解小说的突破口,阅读者通过初步阅读获得的认知,经过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准确地触摸小说的核心灵魂,把握文章的主旨。因此,文本细读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高中小说的文本细读的有效性。一、关注思维,向深处开掘1.抽象化思维小说文本细读中的抽象化思维是人们在认识  相似文献   

2.
英国作家福尔斯深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其<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英国后现代元小说的代表作品,其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备受评论关注.但作品的语言特征如何展现了存在主义思想的认知理据尚无人探究.本文试图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探讨文本中关于时间的概念隐喻.本文认为,小说文本中叙述者的用语和人物的语言都蕴含着TIME IS ...  相似文献   

3.
初中小说教学可以通过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小说文本本身有提供认知冲突的因素,只要教师善于将其挖掘出来,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使学生在小说阅读、鉴赏方面得到思维素养的提升。学生在不断化解冲突的过程中走向深度学习,提升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4.
金戈:小说聚焦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究人物命运的变化轨迹,窥探心灵世界的丰富与诡异,隐喻人生或揭示世界.同时小说具有情感立场内隐的特性,教学中,我们要裸读文本. 所谓“裸读”,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指在阅读时努力从小说的言语方式——人物的话语方式、细节、空白等处人手一直抵达小说文本深层的意蕴,而减少关注一些文本之外的因素例如时代背景等等的介入.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0,(77):20-21
纵观当下语文教学课堂,教师一厢情愿解读文本,强行灌输文本知识和自己的解读,无视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导致课堂断裂、失衡的现象并不在少数。文章提出要依循认知规律,逐层感知画面之美;紧扣认知能力,依照原始经验感知;关注小说特质,多维体悟环境价值,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与绘画同道"的观点,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对其国际主题小说《黛西·米勒》的空间叙事形式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詹姆斯在小说创作中借鉴了绘画艺术中的空间概念,他以地志空间画意书写为媒介建构文本描绘空间、以地志空间文化因子驱动的情节设计建构文本纪事结构空间、以路径意象为认知媒介建构文本意义模式隐喻空间.詹姆...  相似文献   

7.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小说通过对审美距离的控制,调整着审美主体对文本的认知距离。本文根据文学批评家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审美距离",分析小说叙事中如何控制时间、空间、情感、道德等多重角度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最佳的心理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准确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8.
小说对话的多视域审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小说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对话的审美价值突出体现在多边缘学科视角的互融性,这种融合使对话语的审读具有了多视域空间.从言语交际视域对其加以审视,涉及言语代码从编码、发送、传递、接收到解码的全过程.从话语认知视域考察,认知贯穿于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等复杂的人类言语行为中.对话参与小说叙事,其叙事状态不同于叙述语言,在叙事视角、文本结构等方面有着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与表现功能.  相似文献   

9.
苏童小说《西瓜船》讲述了一场由西瓜船上的少年杀人事件而引发的城乡碰撞,小说文本的前后两部分语符表层互相割裂对转,呈现出修辞性语境差。文章从小说语境认知表层和深层上的错位和颠覆入手,挖掘出语境差视域下文本人物、情节、主题等因素由不平衡转向平衡的升华,在语符的颠覆中实现其审美的超越性,完成了城乡对立下关于复杂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小说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受到文学语言、情感价值等的熏陶,培养阅读兴趣,为他们今后人生的阅读奠基.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即小说单元教学中,抛开小说阅读"三要素"教学法,通过主问题的引领,立足三个视角--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咀嚼文本语言,体悟人物性格,感受人物命运;还原文本生态,探究小说主旨,升华小说思想,引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白象似的群山》是他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往的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小说的文本进行解读和批评,如小说的象征意义、对话分析、男性形象等。本文要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隐喻和象似性视角去分析这篇小说,希望能更全面透彻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主题。  相似文献   

12.
隐喻的认知研究在20世纪就已发展相对完善。本文将从认知隐喻方面对布鲁斯·霍兰·罗杰斯的微型小说《你窗外的幽灵信使》进行解读,对其中的三个重要隐喻——生存状态是地点、人是风筝、爱是记忆进行分析,解读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文本隐喻网络的研究,论述隐喻与小说主题建构的关系、发掘文本的深层语义的。  相似文献   

13.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历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这不仅与小说独特的思想内蕴有关,更与文本形式本身所产生的多层意蕴分不开.本文基于小说文本叙事,从文本形式、叙事语言两个方面探析其叙事的"悖论"特征,进一步揭示小说超越爱情意义之上形而上的时代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洞喻"之说阐释了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真与伪的二元对立关系,可以用来拓展研究小说文本的理论视角。爱尔兰当代著名小说家艾玛·多诺霍在其小说《房间》中利用五岁男孩杰克的不可靠叙事,讲述了杰克在"房间"内外的认知变化与发展,该小说可被视作柏拉图"洞喻"理论的形象化文本注脚。"房间"作为象征意义上的洞穴,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路径轨迹。从"洞喻"视角研究文本,既丰富了从柏拉图"洞喻"理论视角对文本的解读,又有助于多角度完善多诺霍小说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5.
史言喜 《文教资料》2008,(20):18-19
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他的小说植根现实,关注当下,充溢悲悯,有着浓重的人文情怀.本文试从人文情怀角度对其小说文本结构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其小说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小说、诗歌等文本的赏析开辟了新的视角。意象图式对看似不相关请求模式背后一致的认知机制有一定的解释力,从意象图式视角分析《乔家大院》中的直接请求语,找出实施直接请求策略的动因,有助于读者在更深层次上理解言语行为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提高对作品的鉴赏力,从而为小说文本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小说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小说,从教学内容的价值上看,教读法比教阐释更有价值。读法虽然也有多种,但总是有一定之规,而且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小说的叙述视角作为解读方式重要的方面,也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问题链”设计既关注文本的内在逻辑,又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步步推进、层层递进的探究过程有利于打开对话的向度,探讨把握文本。本文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探讨从儿童视角切入,用“问题链”的设计来建构小说阅读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已知世界>是爱德华·P·琼斯关于美国奴隶制的长篇小说.为探索新世纪奴隶叙述文本的发展方向,文章将小说作为当代奴隶叙述文本,研究琼斯对蓄奴史历史真实和话语建构领域的关注.小说不仅再现了蓄奴史的历史真实,也参与其在话语建构领域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上的小说文本往往都经过改编、删减,而且篇幅较短的情况,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文本,明显出自原著较多、篇幅也较长,无论是在情节把握还是在内容理解上,都有着不小的难度.语文教师就是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让学生对小说文本理解更深入.本文笔者就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突出小说文本的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来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文本.一、紧扣背景,突出历史性小说文本的背景往往有双重含义,一是小说写作的背景,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相关,也就是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二是小说中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这是作者在小说文本中着力营造的背景.  相似文献   

20.
近代狭邪小说上承古代“世情”、“人情”小说叙事传统,下启民初言情、社会小说创作,在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发展史上有承传递进之功。自鲁迅先生首倡狭邪小说研究以来,关于小说分期问题的争论不断:三阶段论以鲁迅先生的“三变”说为蓝本,强调文本内容与现实社会的契合度,将狭邪小说分为溢美、近真、溢恶三个阶段;在文学研究多元展开的大背景下,两期说应运而生,在综合考量小说内容、艺术风格、作家身份、传播方式等文本内外因素的基础上,认为近代狭邪小说实为前、后两期。分期上的歧见,表面看来是研究者学术视野与研究取径的不同,实则缘自于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向,究其根柢乃是对近代狭邪小说特质的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