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经太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6):106-116+156-157
中国美学在汉语世界里的典型存在方式需要从总体上进行学术探索。探索的具体切入点有三:关注中国美学以“道”论建构为中心的终极追询方式,聚焦中国哲学美学之原点《老子》“五千精妙”之最具代表性的“道可道,非常道”章和“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章,重新解读并揭示文本的整体玄同语境所生成的玄同命题之丛集原理;关注中国美学以“人的关怀”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方式,聚焦中国文人主体的历史命运变迁和话语能力养成机制,凸显其大语言艺术自觉的本体观念以及“微言”褒贬和“景语”抒情的特殊传统;关注中国美学以“意象”范畴为中心的文艺批评传统,聚焦“意象”原生语境的文本特质和“言意之辨”的思想动因,重新认识并深化推进“言意之辨”和“意象”阐释,揭示超绝言象而又执着于言象的汉语艺术智慧。  相似文献   

2.
方法问题与20世纪中国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方法论问题成为了美学研究中的某种根本性主题,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建构。以人文科学的理论视域,历史性地探讨了美学研究方法论与20世纪中国美学的逻辑关系,论述了这些方法对20世纪中国美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所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和论述了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和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过去30年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从1978—1985年的“美学热“;1986—1989年的学院化倾向和对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1990—1995年美学被冷落以及这时出现的西方后学与新保守主义的合流;1996—2000年美学的复苏,以及对先锋派艺术和通俗艺术的关注,艺术走出自律思想的兴起;2001年以后的新世纪,主要是探讨在新的国际语境中发展中国美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人画家是有士大夫气息,高蹈于山林、胸中有气味的中国传统文人精英。文人画家历来鄙视专业画家与画工。戏剧票友视戏剧为修身养性的雅趣,是娱己娱人的享乐方式,其内心视那些专业戏剧演员为“戏子”、“贱业”。文人画家与戏剧票友利用自己话语霸权把他们的审美好恶强加给了绘画和戏剧,并影响了绘画与戏剧艺术的发展,从而造就了文人画家与戏剧票友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取向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5.
西方美学是一种更重视概念和逻辑体系的比较狭窄的"小美学",其作为知识论的极端形态则是"见科学不见人"的一套概念的或知识的"体系"。而传统中国美学则是生存论意义的美学,是相对诗化的、象征的和具有"人与天齐"的大口径、大边界、大尺度的"大美学",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美学本身,是更地道更正宗的美学。从"人天齐一"的人类追求自由、超越的本性来看,传统中国美学更接近"美学"的本质。因此,世界美学家族中的正庶秩序需要重新调整,或者至少应该做到中西方美学"二美并尊"和"平等交辉",美学无疑应该走出"欧洲中心论"的狭隘观念。  相似文献   

6.
中国美学诞生在中国的农业社会之中,其经济形势、社会结构、思维方式等铸造了中国美学特有的伦理政治色彩、重自然生命的传统及潜在的存在方式。理解和阐释中国美学的特色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要想充分把握20世纪中国美学的真实历史及其学术演进轨迹,必须全面进入到整个中国社会及其思想化的历史真实之中。作为一种学术史的美学史写作,其着眼点在于从美学的整体思想活动来理解其中的价值蕴涵,进而“重构”美学学术发展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和一群年轻学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研究这一课题,开始于几年前。我们以研究生课堂、小型研讨会、QQ群交流等多种方式,持续讨论该领域的问题。其收获之一,便是完成了一部百万言的《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出版后受到学界的肯定,在读者中产生了一些反响。但是我认为,对于30年中国美学的整体梳理、回顾、总结与反思,不但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而且在学界也才刚刚开始。深入开展这方面的探讨,对中国美学学术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于是我提议参加过《中国美学三十年》写作的原班人马,继续从不同方面对30年中国美学进行研究。或抒写研究心得,或概括某一具体领域的总貌,或描述某一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或就某些基本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索。这一提议获得大家的积极响应,于是就有了这一组九篇笔谈文章。我从全局上概括了30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史意义,刘兆彬讨论了30年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于永森着重强调了30年中国古代美学应有的价值取向,徐庆博、耿鹏、仲崇宾和翟乃海、阴妮娜、吴云松等分别讨论了30年间美学研究对象、审美心理、文艺美学、审美教育、审美文化等较集中的热点问题,任瑞金则尝试探讨了30年台、港、澳地区美学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各篇笔谈文章论题虽各自独立,但均以30年中国美学总体探讨为核心,旨在抛砖引玉,引起人们更深刻的思考和更热烈的争鸣。  相似文献   

9.
西方传统人学与现代人学比较研究杨廷久人是哲学的奥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从西方哲学的开端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人的问题一直作为西方哲学的主要课题。处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西方哲学家,站在不同的支点上,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人的生存状况,探究人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美学应该高扬人文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当代美学的研究和建构应该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中心,高度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倡导人的本性和人的解放的思想和态度,它的核心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为了高扬人文精神,研究和建构中国当代美学,就应该充分了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精神的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和能动的反映论,走向“自由创造”的创造美学。  相似文献   

11.
论文对中国美学形成及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区分了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美学"的概念是吸收外国美学理论,由中国人所创立的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新的知识类型."中国美学"问题可以转化为中国美学的方法问题,因为中国美学是在现代研究方法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美学的变革就是中国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中国美学方法最主要的有引进法、注经法、科学法、哲学法、流派法等.不同的方法,反映了不同时期对美学研究的不同要求.中国美学应该放弃所谓的十几种引进的方法论,而走向"美的现象"还原本身,从而探索出一条通向"美学"的独特道路,促进2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软实力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文化是软实力的基础和核心。当前国内外局势表明,中国软实力需要一种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然而美学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学科力量,却游离于这一任务之外。美学的研究现状出现两极化倾向:或仍对美学本体论争论不休,或关注二三级学科和流行趣尚。美学应担负起重振国民文化精神的责任。以《周易》代表的崇尚阳刚奋健的美学精神和近代至当代的中国文艺思想,为此提供了理论资源和现实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学范畴有其独特性;从符号形态看,具有象喻性;从逻辑意旨看,具有浑化性;从动态演化看,具有衍生性;从理论旨归看,具有衍生性;从理论旨归看,具有功能性。这种“范畴特性”典型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审美思维和艺术把握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全七卷)张法主编978-7-303-21152-4中国美学经典(明代卷)张法总主编,李修建、贾静分卷主编978-7-303-21151-7中国美学经典(宋辽金元卷)张法总主编,邹其昌分卷主编978-7-303-21152-4中国美学经典(先秦卷)张法总主编,余开亮分卷主编978-7-303-21150-0中国美学经典(隋唐五代卷)张法总主编,张法分卷主编978-7-303-21149-4中国美学经典(魏晋南北朝卷)张法总主编,刘方喜分卷主编978-7-303-21148-7中国美学经典(两汉卷)张法总主编,刘成纪分卷主编978-7-303-21153-1中国美学经典(清代卷)张法总主编,贺志朴分卷主编  相似文献   

15.
分析中国美学的发展阶段和三位代表人物两个方面,可见20世纪的中国美学是一种“翻译中国美学”,希望能够建立中国自己的美学,而不是依赖外国专著翻译而成。  相似文献   

16.
古典文论(诗论)、画论及作品中把意象概括为作者审美意象、读者审美意象、作品艺术意象。中国古诗审美意象,它的特点可以简概为四个字:写意之象。意象是作者根据主观意匠契合主客观材料加工而成的,体现我国艺术重主观、重意兴、重情志、重表现、重象征、重含蓄、重精约、重虚活的民族特色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7.
我和一群年轻学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研究这一课题,开始于几年前。我们以研究生课堂、小型研讨会、QQ群交流等多种方式,持续讨论该领域的问题。其收获之一,便是完成了一部百万言的《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出版后受到学界的肯定,在读者中产生了一些反响。但是我认为,对于30年中国美学的整体梳理、回顾、总结与反思,不但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而且在学界也才刚刚开始。深入开展这方面的探讨,对中国美学学术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于是我提议参加过《中国美学三十年》写作的原班人马,继续从不同方面对30年中国美学进行研究。或抒写研究心得,或概括某一具体领域的总貌,或描述某一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或就某些基本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索。这一提议获得大家的积极响应,于是就有了这一组九篇笔谈文章。我从全局上概括了30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史意义,刘兆彬讨论了30年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于永森着重强调了30年中国古代美学应有的价值取向,徐庆博、耿鹏、仲崇宾和翟乃海、阴妮娜、吴云松等分别讨论了30年间美学研究对象、审美心理、文艺美学、审美教育、审美文化等较集中的热点问题,任瑞金则尝试探讨了30年台、港、澳地区美学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各篇笔谈文章论题虽各自独立,但均以30年中国美学总体探讨为核心,旨在抛砖引玉,引起人们更深刻的思考和更热烈的争鸣。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中国美学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现当代美学,大体上说,是“西方美学在中国”,其时代大背景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这里的“西方美学”主要是指西方的传统认识论美学,而不是由康德道德形上学(神学)所突破的道德美学本体论。后者正是架接中国心性哲学美学,即道德形上学哲学美学的直接参照系。美学学科应有两种不同形态:哲学体系型美学与诗性智慧型美学。当务之急,是引入康德的美学智慧(美是道德的象征),去梳理、建构中国道德美学本体论;诗性智慧型美学是中国美学的特长,我们已洞开大门。我们面临着一体两面的难题:一方面要建构道德形上美学(外),另一方面又要相应地转换思维方式(内),“合内外之道”,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中国百年现代美学理论发展历史,回答了我国二次美学转型期和跨文化美学发展的几点原则问题,归纳了应用美学理论各家的主要观点,揭示了当今中国美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美学研究中国化的特点。对21世纪的我国美学理论发展作了前瞻。  相似文献   

20.
百年美学滥觞于中国1898年发生的维新运动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兴起的年代,它直接启导了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思想的产生。这种启蒙思想既来自于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的进化论与启蒙学说,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关于人格塑造理论的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