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女娲补天神话的表象是"补天"和"治水",但从某种意义上则暗示了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对社会人伦秩序的认识。人们通常把女娲补天理解为女娲修补因共工触不周山而导致倾斜的天地。从传世文献留下的信息来看,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两则神话反映的时代内容不在一个平面上,这两则神话的粘连时间最迟不晚于东汉。  相似文献   

2.
刘亚虎 《天中学刊》2012,27(6):115-117
应劭在《风俗通义》里最早记录了长沙武陵蛮族源神话——盘瓠神话。这则神话反映了中国古代族群以某种神奇的动物形象为祖先并以各种方式认同的现象,比18世纪末英国人约翰·朗格记录印第安人"图腾崇拜"现象早了约1600年。《风俗通义》所记录的九隆神话也具有珍贵的价值,它曾先后成为南诏、大理王室的开国神话。  相似文献   

3.
杨利慧对神话界定进行反思,提出"神话主义"这一概念,为学者们研究中国当代神话传统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梳理"神话主义"的理论渊源并对这一概念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六祖分支"与"九隆神话"是彝族发展史上较为重要的两个传说。"六祖分支"发生在大约2500多年前彝族主体阿普笃慕部落在云南东川洛尼山分支发展的故事;"九隆神话"则是发生在大约2000年前的两汉交替时期云南哀牢夷(彝)初始王九隆的故事。"六祖分支"和"九隆神话"这两个重要传说,说明了彝族先民开拓进取与奋力发展的精神以及彝族文明史的悠久,反映了彝族与汉族乃至整个华夏民族一样,都是"龙的传人"。  相似文献   

5.
《三五历纪》与《五运历年记》里的盘古神话原本不是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而是一则关于天、地、人三皇起源的神话。后来将其视为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是因为人们对这则神话的误读。这则三皇起源神话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老子》。因为盘古神话并非盘古开天辟地神话,那么将其他的人为或神为开辟天地的神话与之比较来寻找其源头自然是没有意义的。盘古神话被误读之后,朝着三个方向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6.
"海子之死"作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中的重要事件,就在于其意外死亡本身产生的一系列效应,"海子神话"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一神话当中,海子被塑造成圣徒般的诗人,带有弥赛亚神性的先知,这是对海子的生平和作品采取了象征性叙述而获得的结果,背后则是关于对诗歌空间和诗歌认同标准的认知,以及进一步的重新构建和确立。  相似文献   

7.
在蒙古、哈萨克等阿尔泰语系民族民间传承的"不死水"神话以及蒙古文《苏勒哈尔乃传》(《Sulharnai yin tuuji》)所载"不死水"神话与日本同类型神话之间存在相通性;阿尔泰语系民族和日本"不死水"神话母题与非洲一些民族死的起源神话母题之间也有相同之处,这些相通性,有的是文化传播的结果,有的则是平行发生所致。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并没有神话学专论,其神话观主要反映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神话是用幻想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其实这更接近于"神话历史说",即剥去"幻想"外衣就能见到上古自然和社会本身。然而长期以来学界过于强调"幻想"成分,"神话幻想说"几乎家喻户晓,然而这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神话观的原意,也不利于揭示人类文明初期神话史中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在小说的关键部位用女娲补天造人,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绛珠还泪三则神话暗示了《红楼梦》的立意和统贯全书的主题。这三则神话共同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作者用这三则神话突出表明,在这个特定时期,具有女性特质的文化相对于具有男性特质的文化的优越。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竞技文化与古希腊神话有着密切联系,从古希腊神话视野出发,可以看出,"力"与"美"是其审美追求,竞争是永恒主题,"利"则是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我的孩提时代由神话和童话轮流支撑着:神话沉迷于《白蛇传》,童话则钟情于《海的女儿》。无论是蛇还是鱼都以那畸形近似"S"的形体和  相似文献   

12.
河北版义务教育教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选了我国古代的三则神话《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为了配合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则神话,我们特选了下面这篇文章,供同学们品读。  相似文献   

13.
干将莫邪传说中存在着"楚王夫人抱柱生铁"、"莫邪断发剪爪投炉"和"宝剑分离雌雄相忆"这三个相对独立的情节,分别反映出先民的神话、巫术观念和早期哲学思想。其中"抱柱生铁"渊源于原始矿物起源神话;而从"人殉铸剑"到"断发剪爪"的情节变化反映出原始巫术的变迁历程,"雌雄相忆"和"宝剑分合"情节则凸现出古人"阴阳相生"和"归于一元"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4.
"石佛浮海"是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神话,发生于六朝时期的上海地区。相传有石佛浮于沪渎海滨,后被安置在苏州通玄寺。这一神话为梁简文帝亲自撰文鼓吹,唐代宫廷遣人前来观摩以在长安复制,其神话还被图画到敦煌洞窟,并远播海外,使沪渎地域的神话变成了国家的神话。宋代以来,古代上海地区也开始对这一神话资源展开了争夺。《云间志》借此神话构筑起静安寺的早期历史,发展出石像首先被安置于沪渎重玄寺(静安寺)等情节。南宋《寺记》、元代《静安八咏集》及历代地方志都不断借助这一神话建构上海地域社会的神圣历史,石佛浮海神话话语权渐为上海掌控。静安也由一个寺庙名称成为上海中心城区的地名,"石佛浮海"神话诞生地"沪渎"成为上海的地标和代名词。石佛浮海神话的发生演变过程,体现了神话资源对于地方社会建构的独特价值,也体现出上海地方社会对于神话资源的执着坚守。  相似文献   

15.
希腊神话是口头或文字上有关古希腊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作为古希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神话最初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于世,经过几个世纪的艺术加工,得以通过《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以及古希腊的戏剧、诗歌、哲学和历史等形式记录和保存下来。古希腊神话故事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因此它重点从"人化的神"和"神化的英雄"视角表达了强烈的个人意识以及古希腊人认识和了解自然的渴望,而这一切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神话的人本意识。古希腊神话宣扬个性解放,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逐和个人感情的张扬与维护,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杨利慧教授的〈神话与神话学〉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神话学课程的第一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在此之前,国内也出版过多部神话学概论性著作,这些著作为神话研究在我国的普及和深入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神话与神话学〉的出版则标志着神话学这门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17.
"洪水再殖型故事"是一个世界性的著名故事类型,彝族洪水神话是茂缅亚型的主要代表,彝族与他民族间在洪水神话这一主题上体现出诸多明显的联系与相互影响。纵观洪水再殖型故事,主要存在四类典型母题,而彝族的四大创世史诗之一《查姆》则统摄了这四个典型母题。现以《查姆》为例,从时空的角度,以纵向的历史观和横向的地理概念剖析文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相似文献   

18.
伏羲神话和九隆神话都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伏羲神话一般被视为是汉族的神话,但在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流传着诸多关于伏羲的神话。需要强调的是,文中所指的伏羲神话是所有和伏羲有关的神话,而不是特指某一个关于伏羲的神话。九隆神话则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神话,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神话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拟从情节内容和文化内涵两方面出发,对两个神话的相似之处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一书,对神话的搜罗相当丰富,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都保存其中,是研究上古神话的珍贵资料。但因《淮南子》是部理论著作,它的目的是在为汉王朝提供一套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治国方略,这些神话在书中是作为论据使用的,这就使得《淮南子》一书中所保存下来的上古神话历史化倾向十分明显,就《淮南子》而言,神话的历史化主要体现在神话英雄与始祖神向人间圣王转变使神话成为历史;神话的伦理化和仙化话转换了神话故事的存在时空;通过凸显神话的尚德精神与政治色彩使神话发生质变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黄帝四面"神话究竟应该作何种解读?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分歧。这固然与神话本身的多义性有关,同时也与人们对神话解读存在局限性有关。以往的解读者多着眼于具体的文化(历史)现象,而没有关注到背后一以贯之的东西,即某个能够给予这些文化(历史)现象以普遍性理论支持的哲学世界观或文化元观念。通过对古代神话文本与哲学文本的对比研究并结合对神话得以发生的经验原型的具体分析即可发现,"黄帝四面"其实是一个与古代天道模式有关的神话隐语,各种与"黄帝四面"神话有关的文化(历史)现象只不过是作为文化元观念的天道模式的具体表现而已。由此,这个古老的神话就获得了忠实于神话原意的解读;而且,由于引入了文化元观念这一概念,从而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古代神话、哲学以及文化之间一体性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