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分析可知,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第一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基本适应,第二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应性较低,第三产业专业设置超出其发展。为此,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产业专业设置体系,建设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第二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群,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保障机制,以加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时期,苏州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初步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但也存在着专业门类不全、专业设置趋同、与产业发展紧密程度不高等问题.根据对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要与苏州市的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苏州高职院校需要重点设置一批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特点的专业,主动建立专业设置的预测系统,注重优化专业结构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相统一.  相似文献   

3.
高职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研究发现温州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高职教育不能满足产业技术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对温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调查,温州区域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并对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关联性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切实可操作的改善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适切性研究是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科学地预测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及其所需要专业人才是增强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适切性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武陵山区产业发展为视角,对吉首大学专业设置的历史、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增强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切性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结构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依据.研究表明,浙江高职教育专业覆盖面较广,但总体重复率较高,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性不强.而就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现实关联度来看,存在着招生结构与产业结构在规模上偏离,专业布点数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以及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关联度较低等诸问题.合理的专业设置是伴随产业布局调整的动态性架构,着眼于经济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架构与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匹配的专业.  相似文献   

6.
立足扬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扬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对应度,提出扬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四点建议: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制定高职院校整体发展规划;高职院校要兼顾多方需求,提高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加强市场调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建立有效机制,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相似文献   

7.
推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2018年至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4个市(区)高职院校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相关数据,发现区域三次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数及专业布点数与对应产业结构分别处于不同程度的磨合阶段;部分专业同质化严重,出现热门专业扎堆现象;支柱产业相关专业供给不足,滞后于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建议健全专业—产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区域适应性;找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消解同质化办学迷局;对标区域重点产业,强化相关专业设置薄弱点建设。  相似文献   

8.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要求高校开展物联网方面人才的培养,如何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调整,是所有高校都在探讨的问题.就物联网产业分类、分析高校专业设置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在对现有专业进行物联网方向专业整合时,可以按照本专业的特点增设相应的课程.针对物联网产业发展,在进行专业方向调整时,可开设急需人才培训班,对现有专业进行方向调整和专业方向招生,以满足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专业设置备案结果》中,共有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1150种专业、46676个专业点,专业设置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专业的需求。进一步分析发现,专业设置高度集中,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考生选择专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高职高专院校要紧贴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高度重视专业的规划和设置,加强新专业的开发和建设;政府及主管部门应鼓励和扶持人才紧缺型专业、产业支撑型专业的发展,适度限制供过于求的专业,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显示,浙江高职院校存在重复专业、低投入成本专业设置过多,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专业数增长过快,缺乏办学基础;专业培养缺乏特色,综合实力不强等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指导,系统规划全省专业发展的目标和结构,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高职学校要结合办学条件和产业发展需求实际,控制专业数量,明确定位,发掘特色.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存在共生、互利、互为因果的关系。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推进广西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综合分析自贸试验区发展产业结构特征,研究当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提出广西区域高等职业院校扩大专业布点规模、发展面向东盟特色新专业、发展部分紧缺专业、稳定发展优势专业、升级改造部分专业等专业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学和文艺学的角度勾勒和评述广西电视剧在1998年至2007年的发展轨迹。1998年是广西电视剧创作的拐点,此后它经历了两个阶段。在走向崛起的阶段(1998-2002)里,短篇剧获得突破,掀起创作高潮;中篇剧平稳发展,取得骄人成绩;长篇剧初显繁荣。在走进市场的阶段(2003-2007)里,广西电视剧发展以长篇剧为主,呈现出七个突出现象;广西电视剧创作和生产在2008年将走上新的高潮。近10年来,广西电视剧艺术家艰苦奋斗,寻求突破,与时俱进,屡创佳绩,担当起了时代文化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学和文艺学的角度勾勒和评述广西电视剧在1998年至2007年的发展轨迹。1998年是广西电视剧创作的拐点。此后它经历了两个阶段。在走向崛起的阶段(1998—2002)里,短篇剧获得突破,掀起创作高潮;中篇剧平稳发展,取得骄人成绩;长篇剧初显繁荣,探索发展道路。在走进市场的阶段(2003—2007)里,广西电视剧发展以长篇剧为主,呈现出七个突出现象,它在2008年的创作和生产将走上新的高潮。在这10年间,广西电视剧艺术家艰苦奋斗,寻求突破,与时俱进,屡创佳绩,担当起了时代文化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河池学院是一所由师专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必须进行专业调整改造。桂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珍稀动植物、喀斯特森林、原生中草药、天然有机食品等特色资源,而化学专业又是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并很有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所以,针对桂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对化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作者提出了通过增加实用性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以及开设桂西北特色资源开发利用选修课,实施模块式课程设置,通过理论研究型、技术开发型和市场开拓型三支师资队伍建设并举,大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等途径对原化学专业进行调整改造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5.
高校为地方发展提供的人力资源的质量是由高校的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结构的匹配的程度以及学校教学水平决定的.本文以广西地区高校为例,探讨地方高校如何为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发展与广西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  相似文献   

16.
近来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申报增设了许多新专业。专业数量的盲目增加导致学科专业设置领域的问题相继凸显。分析新办专业的背景及动因,可以发现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办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本科院校新办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化、集团化已成为时代潮流。广西在过去的十多年中通过和大西南共同发展 ,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为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广西必须调整自己的区域定位 ,从大西南向华南经济区定位转移  相似文献   

18.
品牌专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平台,对于树立品牌专业优势地位,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江苏省首批认定的112个品牌专业的信息网站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信息化网站建站状况、网站内容、网站信息资源评价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可以为品牌专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拓宽与加快桂越经贸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华侨华人是桂越交往关系的一个主体,通过运用社会资本的理论,对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华侨华人在桂越经贸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加快桂越经贸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广西高职院校应退出、缩减或整合部分设点过多、发展过热的专业;应结合所在城市主要的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和自身资源,增设支撑北部湾经济区九大重点发展产业的新专业;应通过开办"目录外"专业或给老专业增设专业方向来培养北部湾经济区紧缺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