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新菊 《教师博览》2006,(12):19-19
日子是那么的生动活泼,溪涧流水似的鼓动着人,向前、向前、不得停歇。熙攘欢闹中,三千个日子流水落花而去。然而随着年龄渐长,怀旧的情绪渐浓,常常在闲暇的时候,独自坐在桌前,随手整理一下旧物,顺便也就剥茧抽丝似的穿引出一大片夹叠其中的往事时光。今天把好久不曾动过的一个抽屉打开,历数搁置其间的物件,学生的旧日记、收藏的旧报纸、早年的杂志、还有学校下发的文件,居然还翻出自己的一个旧笔记本,琳琅满目的旧货。慢慢翻看,这是一个女孩子的日记,现在不知在哪所大学继续歌咏吟唱的女孩子的心路历程。她那时长得瘦瘦弱弱的,像《飞狐外传…  相似文献   

2.
思维是在大脑中进行的一种复杂过程 ,表现于声音就是语言 ,表现于形象就是文字。同一思维可用不同的文字表达 ,例如各国的文字。中文由不变的方块字组成 ,欧洲文字的拼写常由于属性的不同而有变化。欧洲人的世界观正如欧洲文字所体现的十分重视个体的、单元的属性 ,并倾向于对它们之间互动的关系进行分析。中国人的思维则比较重视总体的、综合的方面 ,这正是东方和西方世界观中表现的主要不同之点  相似文献   

3.
"殷商统治者十分重视占卜,凡大事均……占卜工艺考究……与自然神祗的祭祀与求告,对风、雨、水及天象、农事、年成等问题的关注。"以上是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一展厅第三展室里一段题为"占以问疑"的展板介绍文字,其中有一处文字错误。段中"祗"是比较少见的汉字,读作zhī,一般同"只",或作"恭敬"的意思,放在上面介绍殷商统治者求神问卜的文字之中显然解释不通。其实,这里的"祗"应是"祇"。"祇"读作qí,常与"神"连用作"神祇"。"神"指天神,"祇"指地神,"神祇"则泛指神。如《论语.述而》:"祷尔  相似文献   

4.
敬一兵 《教师博览》2006,(11):52-53
在文字涉足之前,人身边的物质仅为实用而设,瞌睡般伏着,好似无人的深径长出的苍苔,静悄悄的。只有当文字来了,用纤指轻轻一拨,静默的门扉“吱呀”一声开启,瞬间让人目眩神醉——掩在物质深闺里的,竟然是百卉争妍叠霞散绮般的世界!我尾随在文字的后面,看见文字与物质邂逅的起承转合之中,尽是文字细细浸润而出的姿势,或苍茂古劲如深山老藤,或秀媚细袅如蝶扰花丛,或疏朗清阔如鹤唳云端,或奇崛诡异如草蛇灰线帷灯匣剑,或密满如重山叠翠,或留白宛如闲云出岫柳絮舞风。一种姿势对应一种感悟,万千的物质就这样妥帖驻足在文字里。只轻轻一扬手,掷出…  相似文献   

5.
彭湘 《教书育人》2014,(8):79-79
“书是冷静可靠的朋友”,那是在二十多年前,一位老师送给我的一本书,扉页留下他“龙飞凤舞”的这句话。从那时开始,书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书也给我一个逐渐丰盈的精神世界,仿佛一只毛毛虫隐藏在茧子里快要长着翅膀飞出来。在芜杂的生活中,书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和希望,带给我们曙光,还有灵感和力量。  相似文献   

6.
同学少年:10:06:42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写诗的?何伟:10:11:15上中学时的一天,大雨倾盆,我站在窗边,为几张不及格的试卷发愁,看着被风吹雨打的柿子树,想写点什么的冲动格外强烈。跑去一家旧书店,买了一本《海子的诗》,晚上,我写了一首诗,确切地说,我是学着用诗的笔法写下了自己的心情。从那时起,我开始迷恋诗歌。同学少年:10:18:36哪一位诗人对你的影响比较大?何伟:10:23:01喜欢海子,能将他的一些诗歌倒背如流,但只是学习了一点表达的技巧,重复他在诗中营造的些许意象,模仿着用文字记录青春的感伤。  相似文献   

7.
张彤 《宣武教育》2006,(1):44-46
前言 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六本语文书能将一个少年人的精神垫高吗?又能垫起多高呢?答案是:如果认真地研读,甚至部分认真地研读这六本书,是足够将一个少年的精神世界垫起到一个人的高度的。但我还是想谈一些六本书以外的话题,这可能会令我与周遭的环境产生一定的距离。我想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可能存在于天地之间,  相似文献   

8.
秋月那清亮的银辉,宛如一首无声的歌赋,散落在一篇叫做《荷花》的散文中。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但荷花还在这浓如水银的秋月下静静地开放,绽放着粉色的、红色的,或是粉中带白、红中带黄的鲜艳。荷花也会舞蹈,在一阵微微的风儿吹来时,那荷花就如同一只只飞舞的花蝶,想要飞向月光一样。这些站在文字里的荷花,好像一首古典诗词,有着古时的韵味。  相似文献   

9.
很喜欢文字     
很喜欢文字的世界,字里行间凄美的故事,明净的风景,或者仅仅是一种淡淡的心情。文字,那一个个小小方块,魔术般地再现着有形的与无形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杨晔 《甘肃教育》2014,(6):96-96
文字宛若夜里绽放的淡紫小花,羞赧淡然。独自展颜,不求斐然,唯求素雅静寂,让心去沉醉。心志亦如空旷深谷的幽兰.暗香深处,不求共享,唯愿香铺小径,让风去陶醉。  相似文献   

11.
张海迪 《今日教育》2007,(7S):78-78
王安忆是我尊敬和喜爱的作家.她的文字永远那么沉着,朴素而睿智。我喜欢安忆的作品也许和她的母亲茹志鹃有关,我们这一代人都读过她的作品。那天晚上,安忆过来和我说话。我仿佛回到了少女时代.找到了和那时的朋友在一起的感觉。我告诉安忆,我小时候从收音机里听过茹志鹃阿姨的《高高的白杨树》。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与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位大师都采取了忠实于生活的原则,塑造出了许多尖形和圆形人物;其次,两位大师笔下的人物性格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剧情或事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朋友是某乡镇的教办主任,闲谈时,他不止一次地向我说起一位姓詹的老师,他说:“你这玩文字的不妨有空与老詹聊聊,不会没好处的。你们这些老师呀,一个个都给考试这根魔棒逼进了‘备讲辅改考’那狭小的旮旯,僵硬硬的。”  相似文献   

14.
她,文静,忧郁,似乎生来一股柔婉气息。她喜欢静静地读,静静地写,默默地投稿,静静地和我交心。她是我初一、初二时的学生——王梦燚。  相似文献   

15.
博华 《山东教育》2011,(35):52-53
从事了教师职业,让自己有机会终日与文字打起了交道。时间久了,文字这些在常人眼里显得也许有些呆板、枯燥的符号竟变成了一个个富有灵性和生命气息的思想音符,每天律动在我的精神世界里,让我平凡的生命世界里平添了许多生命的感动和心灵的震撼,引导我在这个充满世俗诱惑的现实世界里,用一种达观的心态和一颗波澜不惊的心,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做着实至名归的事情。生活虽然清贫了点,但精神世界却充盈着教师职业带来的那份特别的幸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分析"和"与"谐"形体结构提出古代和谐社会两大标准说起,认为文字诂训是一门科学,文字俗说由来已久,文字诂训与文字俗说绝不可混同。  相似文献   

17.
集体备课时,老师们注意到<怀念母亲>里有一段话:"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对我来说,还不能真切体会作者失去母亲的痛楚.一个老师提到了自己的母亲,娓娓地叙说着母亲临走前的日子.言语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彻骨的遗憾.  相似文献   

18.
文字的未来     
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脑功能的日益强大 ,作为语言辅助工具的文字 ,其作用在日益降低。文章预测了未来文字的使用情况 ,提出了大多数人可以不必识字的观点。观点不一定正确 ,但对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宏观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读写》2009,(3):8-10
Q1:你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小说创作的?答:如果写在废弃的记事本上的三万字也算,那我的小说创作是从十年前开始的。嘿嘿。十五岁的青涩时期,写的却是“虐文”。  相似文献   

20.
龙应台的文字给我的感觉,似乎一直是强。悍、峻厉。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读到《野火集》开始,将近20年过去,仍依稀记得她当时的模样:短发,清瘦,目光犀利,面孔严肃,薄唇紧闭,略有些刻薄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