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于彤 《天津教育》2002,(1):47-48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要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既要使教师的“教”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又要使学生能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方面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特点,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去想,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设计问题时,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1.从旧知引出新知。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所谓自学能力 ,简单地说 ,就是学生能运用已学知识去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是建构 ,就是以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为依据 ,将新知识进行加工 ,并且需要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构造 ,进行一系列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 ,以期获得新知识 ,并加深对旧知识的认识理解。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问题解决”教学法  “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 ,并加以解决的学习方法 ,也就是在数学课堂中学生能综合地、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具有吸引力、适合思维的思维场,是目前素质教育中一个引入关注的问题。在中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注意情景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使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适用于各科的教学,数学也不例外。上海青浦数学教改成功的经验之一——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就涉及情境教学。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章头导语、许多小节的开口导语就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些“问题情景”,为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教材考虑到精练性,省去了许多知识背景、思维过程,如果我们教学中不去努力挖掘这些埋在沙泥中金子,而是将课本上知识原方不动的照搬到课堂教学上去,长此以往,将会使学生缺乏探索科学的精神,对学习无兴趣,甚至厌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值得我们深思。 怎样启发学生去进行思维呢?这是教材中所没有的,需要教师设置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启开思路,点明问题的关键,即应用“情境教学”。现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谈谈我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情境教学”应包含:“问题情境”、“对话情境”、“思维情境”三部分。 1 “问题情境”设置,引入新知识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更需要具有数学头脑的人才,而数学研究型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去探究新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1.数学思维的含义数学思维是以数和形为思维的对象,以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并以认识和发展数学规律、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数学思维作为结果指数学知识本身,数学思维作为过程指在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以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事实为基础,通过数学推理等形式来认识数学对象,掌握新的知识。2.数学思维的特征(1)数字化。面对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启发武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取诱发问题的思维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的提高,会使学生学会思考、创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问题环境的设计,就是要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即达到“愤”、“悱”状态。  相似文献   

6.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阐述了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用新角度、新观点去分析问题,从多途径、多方式来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7.
“导学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基础,训练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围绕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做习题,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获取新知。我在探讨“导学式”教学法中,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问题导学式,二是题目导学式。 (一)问题导学式问题导学式,就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一个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坡度适宜的问题,学生沿着问题去动脑、动口、动手。我  相似文献   

8.
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维的核心.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问题去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提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相似文献   

9.
吕守仙 《职教论坛》2004,(23):11-11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很多教师也习惯于“高效率“的满堂灌,没给学生留下思考讨论和表述见解的时间,包办了属于学生本人的思维活动过程.正是这种教育,使很多学生缺乏质疑的习惯.而科学和创造发明的第一步就是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若发现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如何去谈发明、创新呢?因此,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   ……  相似文献   

10.
所谓课堂设问,就要使课堂中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自己动脑去探索、获取新知识。因此,课堂设问必须优化。 一、把握好三种设问 1.导入新课设问 设计好承上启下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识奥秘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这样设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被喻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正确学习方法的“点金之术”。“点”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之获得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拨”就是教师拨开学生思维上的迷雾,拨正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用“点拨术”,就要讲究点拨的方法。循循善诱,引向深入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种情况: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也能答出一二,且思考方向正确,但认识深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应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启发诱导,顺势点拨,使其认识更加系统和深入。造阶搭梯,指点迷津当学生遇到难…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学会自己走路(独立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了解、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使之逐步形成独立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开放的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一体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维在彼此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碰撞 ,从而获得新信息、新认识并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一、置悬设疑 ,鼓励学生去思考  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设疑 ,去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如在讲圆周角一节时 ,我首先拿出一张事先画好的一个圆纸片 (无圆心 )提问谁能不用任何工具准确找出圆心 ?学生想到三点定圆或利用垂径定理找圆心 ,但…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提高学生对于数学文化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教材的编排中出现了“阅读与思考”专栏,就是要求学生能够阅读相关的数学文化内容,并进行思考.“阅读与思考”专栏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代教育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学是教学的关键.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想通过“阅读与思考”专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就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学贵有疑,教贵设疑。所谓“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疑”、设“障”,有效地诱发和唤起学生的认知期待,激励学生去探求、去思维,然后在教师适当的诱导和学生的相互启发下转化为思维的火花,从而使课堂取得显著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案例一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直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掌握认识的思维过程 ,即掌握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 ,使学生能从思想方法的高度去理解数学知识 .“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方面得以培养和发展的空间 .而对这个空间的开发要靠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就是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 ,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和桥梁 .“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 ,其实质就是要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的…  相似文献   

17.
所谓讨论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叶圣陶说:“上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讨论。”这一方法的运用,是教师把认识中的矛盾和困难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尝试解决,从而把学生置于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地位。通过热烈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教材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由讨论、激烈争辩的气氛中求得共识,获得新知。  相似文献   

18.
化学实验的现象鲜明生动,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积极地进行思维.重要的一条.是要善于设疑,要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好,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索状态。我们认为在实验时设疑需注意下列几点:1、提的问题要准确,要有层次。准确就是要紧扣实验内容,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层次可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思考问题,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如:“铁在氧气里燃烧”这一实验,  相似文献   

19.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它多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但视具体情况,也可用之于阅读教学。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言语引导在性质和数量上都是精炼的。最主要的它要在教学中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在认识上的困难情境,使学习者产生想解决这一认识上困难的要求,从而去认真思考所要研究的问题。所提出的认识困难如能吸引学生去独立地运用各种思维操作,就说明这种问题的情境已经形成。 随着问题情景的产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要能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即能进行假设并验证其真伪,作出认识上的结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运用统觉原理,使学生能捡索出先前获  相似文献   

20.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反复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除强调外,教师也可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数学史的讲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特别指明数学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步的。1.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