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商衍鎏先生以亲身参与科第之人,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述有清一代科举与学校制度,其材料充实,内容丰富,广征博引,为研究清代科举制度最有影响著作之一。笔者在阅读此书时,发现作者在述及进士及关于进士系内之各种考试和清代科场案相关内容时,所记时间有几处错误,现分述并校订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洪武四年(1371)开科取士后,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所取多后生少年”,于是便“令有司察举贤才,而罢科举不用。”一直到洪武十八年(1385)三月才举行了停罢后的首次会试,取中进士472名。但由于本科榜眼练子宁及进士黄子澄等在靖难之役中坚决站在建文帝一方,所以当明成祖朱棣从建文帝手中夺取帝位后,不但将练子宁、黄子澄等削籍置法,而且还下令毁坏了本科进士题名碑,从而造成《进士题名碑录》中许多进士缺名。朱保炯、谢沛霖先生在编纂《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时,  相似文献   

3.
清代的科举制基本沿袭明制,每三年举行一次,分四级进行考试,第 一级为童试,取中者为“秀才”;第二级为乡试,取中者为“举人”;第三级为会试,取中 者为“贡士”;第四级为殿试,取中者为“进士”。因科举是清政府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统治者对它极为重视,称其为“抡才大典”。为杜绝场闱中不断出现的种种弊端,清廷在对 临场考官之监试及应试考生之答卷等方面,均做有极详明的条例规定,并于每届科试前,一 再严申历朝有关圣谕及科场例禁,以对考官及士子进行警示。现从馆藏档案中选出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广东举行乡试的部分史料,予以刊布,供研究清代科举制度参考。——编选者丁进军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的两件敦煌文书BD14491号和BD14650号,可以完全缀合为一件,是唐初有关进士科试策的模拟试题,弥足珍贵。此件文书内容丰富、时代较早,对研究唐初进士科试策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学界对此研究和认识不足,特别是研究科举的学者从未关注本件文书。郑阿财先生《敦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度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为了统治需要而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制度之一,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一项伟大发明和创造,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乃至东亚、欧洲的政治生活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据档案文献记载,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1300多年,其间先后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秀才就不计其数了.  相似文献   

6.
北京孔庙那些风侵雨蚀的石碑(代序)在北京的孔庙里,有198通(块的意思)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其中,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镌刻着五万多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自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起,至废除科举制度前的最后一科——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其间每科所取的全部进士,均有碑刻矗立于此。)北京孔庙大成殿属于人事制度范畴兼有教育制度性质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初创,至清末寿终正寝,前后历经1300余年。  相似文献   

7.
唐文宗大和二年的制科,因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举人刘(艹贲)的对策触犯宦官,最后被覆落而名闻朝野,成为唐代科举史上最为重要的一科。它是晚唐政治上矛盾与危机的交会点,不仅暴露出宦官专权的矛盾,而且还涉及到唐代文人与牛李党争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一年制科举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李郃的墓志于近年出土,不仅可以补史之阙,订史之误,更为重要的是对我们研究晚唐宦官专权与牛李党争的政局,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试帖”在唐代或指明经科考之法,或指进士诗赋试卷。宋代以后,特别是到清朝,通常把科举考试中进士所试律诗称作“试帖”、“试律”或“试帖诗”,而唐代的应试诗便相应被称为“唐人试帖”或“唐人试律”。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其应试律诗也被后世奉为试帖之典范,是故清初复议试诗以后,选编评点唐人试帖渐成风气。今就所见,对这些清人选评笺注唐人试帖刻本略作论说,以期引起世人的重视。 一、刊刻背景 现存清人选评唐试帖刻本可略分为四类:一类是康熙刻本。有毛奇龄《唐人试帖》(康熙四十年刻本)、陈汗《唐省试诗》(康…  相似文献   

9.
清光绪十九年(1893)秋,照例举行乡试。在这次考试前夕,浙江发生了一起轰动朝野的科场案。丁忧在籍的内阁中书周福清交通关节,贿嘱考官,犯下科场舞弊罪。经审理后,周福清被革职监禁。本文依据清代官方档案,概述这起科场案始末。周福清,宇介事。谱名致福,后来改名为福清。浙江绍兴府会糟县人。是鲁迅先生的祖父。他于同治六年(1867)由附生参加甲子科补考(因战争停考)得中举人。同治十年辛本科会试,周福清中第199名贡土,取得了参加股试的资格。股试是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在保和欧亲自主持对会试取中者的策问,考中者称…  相似文献   

10.
清代金榜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直是民间百姓津津乐道的人生两大喜事。所谓“金榜”,即明清两代皇家张榜公布科举进士名单的布告。说是“金”榜,其实也还是纸做的,不过重重地染成了金黄色,宣示着朝廷对开科取士网罗人才的重视及彰显着有幸中榜的进士们身份的高贵。金榜有大小之分,大金榜是公开张挂,给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和老百姓们看的,文进士的文榜悬于天安门外长安横街的长安左门(即东门)之外,武进士的武榜则放在长安右门(即西门)之外。小金榜与大金榜内容完全一样,只是尺寸要小得多,是由宫里的奏事处专门呈送给皇帝看的。明清两朝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1.
所谓守选,就是新及第明经、进士和考满后的六品以下前资官不立即授官,而是在家守候吏部的铨选期限.唐代施行守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缓和官阙少而选人多的社会矛盾.目前对于唐代守选起始时间的考订,王勋成先生认为贞观年间就开始了.通过对《唐会要》卷七五《贡举上·帖经条例》之“贞观九年五月敕”以及相关实例的分析,可知贞观九年不具备守选的“生态环境”,《唐会要》的“贞观九年”其实是“贞元九年”之讹.  相似文献   

12.
在晚清我国新闻事业发时期,一般知识分子往往视报业一途为“末路”。能够不醉心于科举,已经十分难得;如果仕途得意,在中了“举人”、“进士”之后,却又不为高官厚禄所迷,而宁愿走上“末路”,当个记者,那就更是凤毛麟角。民初的著名记者黄远生,就正是走过这条路子的—个人物。  相似文献   

13.
从唐人笔记看唐代的新闻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士之盛,旷古莫比。据吴枫先生推算,“唐代进士科考生当在五万人左右,明经科考生当在三千余人,加上制科(即不经主考部门而由皇帝颁诏临时举行的科举考试),总计考生不少于五万五千余人”。“这是一个可观的文化知识层,既能著书立说,又能传播文化”,且不论现存的近五万首唐诗和近两万两千篇唐文,仅两《唐书》著录的唐人文集就有六百三十余种,而流传至今的尚有二百四十余种。在如此宏富的文字中,有一类规模可观的著述特别富有新闻传播的意味,因而引起我们的格外关注。这就是  相似文献   

14.
略谈清代湖州的状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愚民 《浙江档案》2006,(11):60-61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首创于隋帝时期,经过唐代的扩展,到两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自两宋开始.科举制度实行了分级考试,首创“殿试”,并有了“状元”的称呼。经过明代时科举制度的不断强化,至清代前期科举制度达到了最高峰,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令废止。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科举制度规定,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上解送入试。每当京城会试(中央一级的科举考试),地方总要解送一批考生赴京。当时荆州南部地区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解送考生称作“天荒解”。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对读书人以及国家、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考试制度,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科举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贡院是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专用考场.作为“抡才重地”,贡院是中国唐代到晚清知识分子魂牵梦绕的一个地方,从唐宋至明清大部分政治家、文学家、著名学者都经历过贡院场屋生活.贡院建筑规模宏大,考试规制严密,是科举制度的具体象征.  相似文献   

17.
科举取士是朝廷大事,也是读书士子改变命运的大事.但一些考官却并不把它当成一回事,迷信取士、容貌取士的事也时有发生,真可谓“草菅”科名,这些考官自然也成为科场讽刺联抨击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百物腾贵,许多知识者不得不卖字鬻文以贴补家用,闻一多先生治印被传为美谈。商衍鎏先生是时避居西蜀,也以砚田耕耘为生。其字“天骨开张,姿态颖秀”,在书界小有名气。不过,人们更看重的恐怕还是他前清最后一个探花的身份。当时有所谓四进士条屏,指最末一次科考前四名之人(亦即人们俗称的状元、榜眼、探花、传胪)的书迹,缺少一人,都非完璧。近现代国人对科举制度的态度颇可玩味:一方面  相似文献   

19.
“艺文”的语义具有时代性。在自汉以后的长期使用中,“艺文”的概括性意义发生了语义偏移,从汉时的偏指于“艺”变为唐时的偏指于“文”。该用法在唐初至于五代的高频使用中进一步固化。“艺文”一词由偏指于“艺”到偏指于“文”的这一变化,导致了在重新尊崇经学、批判浮华文风、改革进士科的唐末五代文化政策背景下,《旧唐书》编纂者弃“艺文”而用“经籍”命名其志书。  相似文献   

20.
黄远生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卓有成就的政治记者.在他以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都是政治家;从他开始,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业务受到重视,而“远生通讯”更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报界创一新局面,如梁启超之于议论也”. (一) 黄远生(1883-1915),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他出生在江西九江一个“书香人家”,因父亲一生在科举上不得志,从小就“为家人所促迫”而“陷于科举”.十六岁考取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二十一岁则成了进士,“以知县即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