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传统的"知识为本"的知识观有着诸多弊端,需要改革.借鉴西方的教育理论,我国教育界正在形成新的知识观,它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变革性、整合性及个体主观体验性.在此影响下,新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它强调课程的发展性、开放性、综合性、多元性,并以此指导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
李楠  方蕾 《文教资料》2008,(1):91-93
随着第八轮课程改革在我国不断地展开,问题也随之而来,确立何种知识观成了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本文深入地剖析了现行的知识观与潜藏在"概念重建"背后的后现代知识观,旨在阐明后现代知识观虽有很多值得新课改去借鉴的地方,但却不能照搬移植,因为后现代知识观的生长环境与我国国情相悖.希望本篇文章会给新课改以理论层面上的指导,从而使我国第八轮新课改走向成功,使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知识现是目前课程改革的主导知识观,包括建构主义知识观、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知识观.通过对上述知识观理论基础的分析,可以发现其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最后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或许可以为新课程改革的知识观变革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中,新的知识观对我国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现在对知识观与课程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一些片面现象。因此,对知识观与课程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明确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和研究的方向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在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等方面进行变革。而课程内容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教给学生就极为重要。这就涉及知识观的问题。力求在分析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改革与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之间的链接。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知识观在自身追问过程中出现了向度摇摆,即本土理论的自我殖民和舶来理论的话语霸权,两极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怀引发了课程天平的失衡.鉴于此,新课程改革应通过审慎地借鉴和批判地继承使两种知识观达到真正意义的兼容和合,并在此基础上搭建"社会渐进式"的改革津梁.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知识观是教师对知识的基本看法,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以新的观点看待知识问题.以一位小学教师为个案,通过访谈与课堂观察的方式,就其知识观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新的知识观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的理解与体认,同时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掀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知识观,这对教师的传统知识观提出了严峻的挑夏。本主在分析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教师传统知识观的弊端和新课程改革的知识观的基础上,从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教育异化问题和后现代主义对知识的看法三个角度,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知识观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知识观与教育观、教育实习观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知识观导致不同的教育观和实习观,静态知识观追求"先在本质"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从理论到实践简单输出的教育实习模式;与之相对立的动态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人与知识的关系,受动态知识观影响必然选择突出理论——实践——理论的动态发展的教育实习模式。  相似文献   

10.
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知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课程均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有怎样的知识观就有怎样的课程。从人的知识生存处境出发思考人与知识的关系,这是我们探讨当代新课程知识观的根本着眼点,也是我们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一种求索方式。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意义,在于以正确的知识观为指导去创建并维护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知识环境: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知识观至少包括三方面的思考:课程与知识的关系、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及知识与人的相遇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