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义利学说是邓小平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党、国家和人民道德生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并论述了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弘扬社会主义道义精神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主张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建立起了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义利学说。邓小平义利学说从宏观上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伦理活动和伦理建设的发展规律,它为马克思主义义利学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2.
在继承和发展先秦道家和其他诸子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汉代道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生态和谐观,包括自然的和谐、人类自身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汉代道家认为,自然界本身是天然的生态家园,天地、日月、星辰和人间万物和谐共存;人类作为万物之长,也应效仿天地自然,注重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成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六亲和睦的社会;天地自然是万物之母,人类应该努力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学说本来即被人们视为"君人南面之术",其管理思想和价值在今天仍为人们所看重。我们应当在不同的视域中全面地总结和发掘道家学说的现代价值,使之服务于我们现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继承和发展先秦道家养生理论的基础上,汉代道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重视现世今生、注重适度平衡、兼顾精气神和强调自我作用的养生思想,深入挖掘这些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家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许多文人的人生观。这一点,在汉赋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可以说汉赋是汉代道家人生态度的折光,而且,随着社会环境的不同,汉代道家的人生观也就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具体地说,就是由批判现实的愤激进而转向了“明哲保身”式的淡泊。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统义利学说的总结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意于宏观对西方传统义利学说作出总结与评价,首论西方文明的特殊路径,并由此引伸出目的论与义务论的二元对峙。纵溯目的论与义务论的斗争历程,横析二者争论的焦点与问题,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论述西方传统的义利之辨。最后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对目的论与义务论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评价,并注意吸收目的论与义务论各自对对方的批评成果以为己用,将当代西方的义利之辨纳入其中,从而使西方义利学说的深湛奥蕴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7.
琅琊文化在燕齐文化的大环境中形成一由于多种机缘,琅琊文化早在先秦时代便形成了它的道家文化特色。在汉代,琅琊文化中的道家思想随着汉朝政治形势和社会思潮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相应地,其对汉代国家政治的影响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汉初,盖公为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西汉末,王吉、贡禹是“托古改制”运动的中坚人物;东汉初,伏湛、淳于恭等人自觉地翼戴和佐助东汉朝廷的政治施为;东汉中晚期,郎额、襄楷对现实政治进行尖锐的批评,并提出改革建议。由此可知,琅琊文化对汉朝政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类思维认知水平与文学创作有内在联系。汉代离古未远,汉代文学代表作品的辞赋,表现出明显的理性思考的轨迹。汉大赋中的理性思考既表现为对儒家政治、道德的追求,又表现为讽谏意识的增强、讽谏内容的增多。汉代抒情、说理赋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理性思考,具体落实在个人行藏出处的人格建构上,体现出对自然本真人格的追求。儒、道的合一影响及汉代士人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汉代画像,体现了汉代人朴素的时空观。他们的思想自由出入于凡间与神界,穿行于神话丛林和历史丛林之间,蕴涵着丰富的日常生活信息,还有丰富复杂的神话和历史信息。其中,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楚化的影响、道家思想的广泛传播等诸多因素导致汉画像时空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道家认为人的发展结果分为纯朴的人、迷惑的人、得道的人三种类型,他们在认知、情绪、意志、动机和行为方面表现各异。"道"是人格发展的原动力,认知水平和环境也会影响人格的发展。道家理论在人格发展问题上存在理论矛盾,不过其理论前景光明,将其应用于我国心理治疗的本土化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由于西汉武帝年间经济政策的转变、儒学思想的强化,两汉人对待义、利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司马迁、班固承此影响。在《史记》、《汉书》中虽然都为货殖立传,但目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义利思想亦存在有差异。司马迁重货殖,倡导义利并重,班固主张以礼法约束货殖,强调重义轻利。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吸取黄老“道论”、“精气”精华,充实儒家天道理论体系;采纳黄老“无为”精要,弥补儒家“治术”不足;提炼黄老养生之道,充实儒家修身之术;融会黄老阴阳尊卑学说,论证儒家伦理三纲,成功实现了对先秦儒学的革新与转化,使儒学由先秦学术的一支成为封建社会定于一尊的官学,进而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义利之辨是中国伦理学发展史上的一根主脉。理清义利之辨的历史流变,须从帝王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平民文化两条线脉去梳理、去洞悉,应从义利意蕴的流转变化中去理解、去把握。疏解义利之困,须明确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含义,明辨义利认知误区。倡导谋利有道,须悉国情、知民心、接地气、重细小,奋发有为,不断扩大社会主义义利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之一;而和谐社会,则一直被人们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中国古代道家的和谐思想为现代人建构当代的和谐社会观念提供了价值参考和理论借鉴。在实践上,它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的身心和谐。所以,只有遵从"道",不违背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三者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首次提出了用以考察文化本质的群性文化和个性文化两个概念.认定两千年作为中国文化理论形态的儒家学说属群性文化,道家学说属个性文化.在近二百年受到疑惑、批判、冷落的儒家学说,此前有过两千年被尊重和信奉的历史.当代西方学者看重道家,是因为西方一贯的个性文化与道家吻合;而且资本社会人的异化严重,欲以道家思想济其穷.儒家学说与唯物史观有相通之处.当前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理当重新重视、继承儒家,亦可吸收道家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本从《孟子》一书出发,首先分析了孟子对“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对义利关系一般原理的论述,然后着重考查了孟子义利并重的政治观、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的人生观.以期较全面地厘清孟子的义利学说及其对我们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7.
义利关系是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义利是对立的,无法统一,但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规范的经济行为为义利统一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颛顼"绝地天通"后,超部落的共同信仰出现,并形成了超越部族界限的中原文化。这一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神权与巫权。商周鼎革,周人在反思此一巨大成功、论述其政权来源正当性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旧中原文化"的"新中原文化"。其特点是人文理性的觉醒,但它包含在对"道德之天"的信仰中。儒家学说的文化渊源是周人创造的"新中原文化";道家学说则渊源于"旧中原文化"在春秋时期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思想史上,"义利之辩"被称为"儒家第一要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义利之辩"持续了几千年,大体上形成"利者义之和",重视"利"但必须受到"义"的规范。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必须在在国家整体利益为先的前提下,以义为上,利在义中,义利合一,相互为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人一直是在道德与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意义上推崇重义轻利的价值原则的。改革开放以来,重义轻利为义利并重所取代,但人们在理解这一原则的时候依然恪守"义利关系即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的传统范式。这种理解范式的学理性缺陷在于把道德与利益尤其是与个人利益对立了起来,始终为忽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提供道德上的依据。实际上,义利关系不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而是道德与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的关系;社会道德的使命就在于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同时,调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