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里总有部分不合群的孩子,他们总是融入不了热闹的氛围,在和同学的相处中受到冷落,这一类孩子被称为人际交往"孤独者"。"不愿说,不敢说,胆子小"是造成交往"孤独者"现象的主要原因,引导人际交往"孤独者"不再孤独:正确评价,打开人际交往"孤独者"心灵的窗户;情感交流,激发"孤独者"的参与热情;拓展生活,激活"孤独者"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孤独者》揭露了一个悲凉苦难的现实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无论是作为"看者"的乡村民众和叙述者"我",还是作为"被看者"的祖母和魏连殳都是孤独的。叙述者"我"和魏连殳对于孩子的变坏、孤独的命运及生存的意义等问题探讨的未完成性表达了作者对孤独是否作为人类生存的本质状态而存在的思考。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待孤独的态度。文章结尾"我"的轻松姿态多少给人类注入了一缕希望。  相似文献   

4.
巴金早期小说中塑造了这样一种人物形象:"他"混迹在平凡大众之中,游离在时代的一侧;"他"虽然看见世界的黑暗,却无力唤醒沉睡的人民;"他"不与少数呼喊者同行,在黑暗中彷徨独行。《新生》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李冷就是一个这样的孤独者,小说讲述了一个孤独者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叙述了他如何在亲友的帮助下走出孤独成为革命者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孤独者》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10月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头茧"中品味孤独,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向社会作绝望的反抗。细读文本,魏连殳作为一个"孤独者"之精神特质逐渐清晰,然而是什么造就了他的"孤独"?他又为何要选择一种自我毁灭的结局?这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孤独者》中关于"孩子"的叙述既体现了魏连殳作为知识分子的反叛,也揭示了他堕落的原因之一。同时,"孩子"作为一个媒介将鲁迅的旧我与新我展现在读者眼前,体现了他矛盾、孤独乃至虚无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7.
内向与外向     
集体生活与孤独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关系。一位科学家朋友告诉我,所谓"内向者"与"外向者",并不是以人前的活泼和健谈程度来划分的。对"内向者"而言,人际交往对他来说是一种消耗,内向者在人群中也许非常健谈与活泼,但对他来说,血槽正在慢慢清空,只  相似文献   

8.
《与你相依》是对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献礼,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要以人性之爱善对世界,勿令人之兽性侵蚀世间。本文认为小说以孤独者子庆寻找"爱"的历程为主线,经由抗战空间的转换和视角对接,叙写了在民族危难之际的国人之大爱和日本侵略者泯灭人性无情杀害我国无辜百姓的历史,并从孤独地与自然之爱相依、孤独地与狼崽之爱相依、孤独地与爱欲相依三个面向探寻了这篇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孤独者》是一篇最"具有鲁迅气氛"的小说,颇带有鲁迅自传色彩。小说主人公魏连殳最终因肺病而死。而疾病是鲁迅小说中的常见元素,病理意识更是深入其中。这不仅与鲁迅自身的患病经历有关,更是他精神痛苦的表达。本文即从身体的疾病、精神的病态分析《孤独者》中的病理意识。  相似文献   

10.
孤独对于卡夫卡来讲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孤独性格的形成与其自身忧郁敏感的气质以及时代环境的影响都不无关系。作家笔下的主人公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沾染上孤独性特点,其中既有永远在路上的迷茫者,又有受尽欺凌的弱小者,但无论是哪种具体类型的孤独者,他们都是鲜明地表现了作家对时代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从去国漂泊到归国返乡,北岛的人生经历非常复杂。作为一个坚持写作的诗人,漂泊是心灵的必需品,作为一个异乡人,返乡是情感的需求。这一"远离还是回归"的矛盾心路历程一一通过笔尖流露出来,向读者展现出一个矛盾中抗争的孤独者北岛。无尽的漂泊与返乡之路上满是矛盾挣扎、孤独煎熬,北岛的诗歌和散文正是这无尽路上的同行人和陪伴者,他用写作顶住生活的压力,用写作抵抗内心的孤独,用写作在陌生国度造成的精神荒原里浇灌出美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12.
屈原,这位伟大而坚定的孤独者,以独特的人格孤军奋战。当他徘徊于汨罗江边的时候,只能孤独地与天地对话,对这个世界发出最后的质问。他就是《国殇》中那些头手分离的肉身,那些在荒野上飘飞找不到回家的路的魂魄。但正是因为这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境界,这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坚持,让诗仙李白大声吟出"屈平词赋悬日月"。  相似文献   

13.
“荒原狼”是孤独者的文化心理,孤独是自然本性在异己环境中的失落,乡愁就是摆脱孤独的追寻。荒原狼是孤独者的悲剧,这种孤独之美已经成为20世纪文学艺术的美学本质。  相似文献   

14.
孤独乃人类的伙伴,生活只不过是孤独海洋中的一个岛屿。且体味:老处女的落寞心境,天涯倦客的离乡背井,位高权重者的“高处不胜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之感。孤独是人生旅途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拥有孤独和享受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大凡思想感情深沉者才享有真正的孤独。  相似文献   

15.
鲁迅《孔乙己》为我们展示了晚清当时的社会风貌,本文从孔乙己自有的身份读书人,即对科举制度的执着,不愿做"劳力者"的"劳心者"以及不能"善独"的孤独者三个方面来探讨造成他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16.
吸毒者孤独感与自尊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编背景资料问卷、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以293例吸毒人员为调查对象,探究吸毒者孤独感水平和自尊水平。结果表明:(1)不同吸毒次数者在感情孤独上没有显著差异,在社会孤独上差异显著;(2)婚姻与年龄、月收入分别在吸毒者的感情孤独和社会孤独上差异显著,工作的满意度影响感情孤独和社会孤独;(3)吸毒者的自尊水平比正常人群明显偏低;(4)吸毒者的自尊水平与社会孤独显著性相关,与感情孤独相关不显著,感情孤独与社会孤独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至美是孤独     
此文有一个很特别的好题目,也有一个特定回答"至美"的角度--"孤独的人是心灵上的活跃者",还有符合这个角度的两个材料--是中国古代的庄子,二是现代外国的爱因斯坦。如果文章只就如前所述展开写,就能很圆满地得出结论:"中外古今的孤独者因其心灵活跃--为人类思考--而至美。"遗憾的是,还写了一些同此角度无关的材料,即使是同此角度有关的材料--爱因斯坦--却放错了地方。还写了另外一个角度--"孤独的人精神世界很丰富"。这样就把一块好玉变成了璞,须重新琢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述说了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了前往西湖湖心亭看雪的所见所感.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从中窥知一二。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有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痴情共同酿造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品味孤独     
也不知是因为我的天生乐观 ,还是因为年龄不大 ,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人情世故 ,我总是觉得孤独离我挺远的。但静下心细想一下 ,又觉得它好像就在我的身边。许多人喜欢看书、看电影、看电视 ,也许便是对孤独的一种慰藉吧。书是死板的 ,电影、电视是活生生的 ,这些都是烦躁者的宁静 ,孤独者的喧闹。夜里 ,一个孤独的人 ,静静地看着电视 ,银幕里的内容 ,也许就是对孤独的一种安慰吧 !孤独的人可以分为两种 :热闹的孤独与冷清的孤独。其实 ,孤独者并不是没有朋友 ,而且往往会有许多、甚至超过常人 ,但他却是孤独的 ,因为他并没有一知己。没有自己精…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孤独者》这篇小说中,主要通过麻木与觉醒、希望与失望、胜利与失败这三对二重组合,深刻地、全面地逐层剖露魏连乏的孤独。鲁迅把魏连殳的深沉的孤独感放在二重组合中叠现,给读者塑造了一个真实感人的孤独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