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丝绸之路”是七年级历史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实,可能有很多同学还不知道“,丝绸之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在古代,西方称中国为“赛里斯”,意即“丝绸之国”。汉通西域以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陆上“丝绸之路”就是张骞通西域以后正式开通的。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中国历史&;#183;七年级上册》中的《第15课&;#183;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在初中古代史课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拓,不仅是封建中国前期大一统条件下民族大聚合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华民族以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走向世界,开创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之路的伟大壮举,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这是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文明主流的明证。而这一事业的开创者,首推西汉的张骞和东汉的班超。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一些体会。以求教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3.
一、由导课设问引出的问题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为了拉近历史和学生认知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新授课的兴趣,我以提问的形式、从生活角度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历史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与策略、电子书包的应用现状分析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并以教学内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为例,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历史教学,将iPad带入课堂,指导学生利用iPad中的ibooks进行探究式学习。  相似文献   

5.
本专题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主要内容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当教师布置这课的预习任务时,有学生突然问:“老师你有没有去过西域,去过丝绸之路?”我只好实话实说:“老师没去过,但很想去。”看到这个学生似乎很失望的样子,我有点于心不忍,于是试探着问“你想不想去呀?”这下他来劲了,“谁不想去呀?”他得到了全班学生的附和。  相似文献   

6.
两汉盛世,由于汉王朝和其他国家及地区发生了联系和对外贸易,大力发展全国交通,并开拓了中西道路交通,即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与西方之间的政治交往、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陆路通道。这条通道在《汉书·西域传》中称“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就是汉通西域道。甘肃便成了通往中亚南北两条商路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穿过今甘肃东西全境,长约两干多公里,尤其是河西走廊成为了丝绸之路的重要孔道,河西走廊的敦煌是中西交通的总枢纽,汉武帝为巩固西北边防,确保丝路东段河西道路畅通,从而设置河西四郡。  相似文献   

7.
徐焙 《成才之路》2012,(9):57-57
正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主要包括两部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在新的时代,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发青春,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课堂实例为出发点,分别从有趣、有效、思辨和反思四个角度来阐述如何创造具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有趣结合实例从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和板书三个方面展开,有效是从教学的三维目标方面进行论述,思辨主要是从课堂提问方面来阐述,反思则是从课前的整体设计和课后回忆上课过程之间的差距来叙述。  相似文献   

9.
走丝绸之路     
在去西北旅游之前,妈妈先给我讲述了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我听得如痴如醉,身在哈尔滨,心已经飞往西域.我多么想一睹西部风光的神秘色彩,亲身体验一下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奇幻感觉.我把想探寻这段历史的想法告诉妈妈后,妈妈非常支持我,于是我们做了一番准备之后,便踏上了探寻丝绸之路的行程.  相似文献   

10.
张骞出使西域,作为世界大动脉的丝绸之路开辟完成,中国与世界更全面的联系终于建立起来.一方面,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交流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与当时世界各个地区的联系并不平衡.相对于西亚、欧洲,与中国联系最为密切的是南亚地区.中印之间因为佛教而显现出特别之处.中国僧人纷纷前往取经,构成了丝绸之路的特别景观,佛教成了吸引中国僧人的唯一原因.僧人的西域求法记录,是当时丝绸之路留下来的珍贵文献.与使者代表的国家层面不同,僧人的记录不仅关涉到国家、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他们更重视当地的佛教情形,成为研究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前往印度的中国僧人,除了瞻仰胜迹之外,如何服务于当时的中国,是求法僧人的主要目的.经过求法僧人的努力,佛教传入中国的状况,一改以往的被动接受局面,主动前往,为佛教中国化做出很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西域各民族游牧与定居的生活方式的分离,对西域神话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西域古神话由此分裂为游牧者的神话与定居者的神话两大类别,它们与沿着丝绸之路从四面八方涌入的外来神话共同构成西域神话发展的三股力量。它们共同作用,产生着西域神话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12.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一带一路”,这是我国提出的以古代“丝绸之路”为历史符号的区域合作倡议,旨在建立区域合作平台和伙伴关系.早在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就打通了中国通向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通道,后来宋明时期又有了从海上经过东南亚、印度洋到地中海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通过贸易,把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运向西方,并从西方带回香料、工艺品等商品.在贸易交往过程中,必然会开展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络绎不绝地运往西域各国。因此,人们将自我国古代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经今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境内,再经今伊朗和两河流域直抵欧洲的东西交通、贸易的通道,称为丝绸之路。这是古代历史上里程最长的一条国际贸易通道。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请结合史实回答以下问题:( 1)古代丝绸之路开辟于何时?后来又在哪个朝代成为贯通欧洲、亚洲的交通要道?( 2 )在西部大开发的计划中,如果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沿途的旅游业,以下地点中你认为不能作为景点的是A .敦煌莫高窟  B .黄鹤楼C .嘉峪关节   D…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希腊、罗马,非洲的埃及,亚洲的缅甸和印度的联系,是通过丝绸、琉璃、宝石等商品的贸易而进行的。由于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是丝绸,因而这种经济文化交往的交通线被称为丝绸之路。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究竟有几条呢?恐们许多人都会说是两条,即北方丝绸之路(西域丝路)和南方水上丝绸之路。这种答案是不全面的,因为事实上还存在着—条比这两条丝绸之路还早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应该说是中国最早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本文所要讲是这条丝路的开辟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日本作家井上靖在他的中国题材文学作品中涉及了大量的与西域、丝绸之路有关的文化元素,它们或是行走、生活在丝路上的历史人物,或是承载丝路文化特征的器物,或是伴随丝路传播的宗教思想,亦或是丝路上的地名古迹,等等.井上靖在他的小说、随笔、纪行文、诗歌中关于西域、关于丝路的想象与描写是其追寻从学生时代就萦绕在他心头的关于未知、迷...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     
《中学生英语》2014,(12):19-19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当时一名中国使者——张骞,他沿着这条连接亚欧两大洲的贸易通道出使西域(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17.
西域乐器     
西域,在历史上指主要以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主的广大领域.因为中国历史上所统辖的版图大小不同,西域的地理范围在两汉、唐、辽、元、清鼎盛时期,还有所变化,还包括中亚、南亚之波斯、天竺等一部分.这一带在古代史中曾有三十六国,后来分裂为五十多个小国.随着东西方交通的发展,人们又将与汉地有交通来往的中亚、西亚,以及南亚次大陆众多国家与地区也划入西域范畴之中.西域各国在艺术上都有着自己突出而鲜明的风格,也处处可见文化交融的痕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年,张骞通西域后,有人往返于"丝绸之路",将西域乐器带人中原,现在这些乐器在中国戏曲、音乐界,已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18.
<正>史料是历史遗留下的痕迹,是认识和重建历史的重要媒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中,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1]。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课所讲的丝绸之路跨越时间长,线路复杂多变,涉及国家繁多,留下的史料浩如烟海。教科书精选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多种类型史料:有汉朝的鎏金铜马、甘肃敦煌莫高窟《张骞出使西域》壁画等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和亲政策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西域都护丝绸之路二、要求学生认识: 1 汉武帝对匈奴的正义战争,是在经济发展,政权巩固和军事力量强大的基础上取得的。战争胜利的结果,使西汉北部得到安定,生产得到发展,并沟通了汉和西域的道路。 2 张骞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汉和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提出。古代“丝绸之路”由古都长安始发,经陇中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横贯中亚、南亚与西亚,进而联结非洲和欧洲。两千多年来,这条东西相联、南北交错的交通网承担着我国内地与西域之间以及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或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的重要任务。所谓“丝绸之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