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从8月28日到9月3日.台湾富士康集团诉《第一财经日报》的”名誉侵权案”.经历了从索赔3000万元到1元.到双方握手言和、富士康撤诉的令人瞠目的戏剧性过程。  相似文献   

2.
从富士康一案看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艳锋 《新闻窗》2007,(3):19-20
从2006年8月28日到9月4日,台湾富士康集团诉《第一财经日报》的“名誉侵权案”经历了从索赔3000万元到1元,再到双方握手言和、富士康撤诉的令人瞠目的戏剧性过程。经媒体报道后,这起天价索赔案迅速引起舆论高度关注,以至成为全国性的焦点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6,(19):72-72
从8月28日到9月3日,台湾富士康集团诉《第一财经日报》的“名誉侵权案”经历了从索赔3000万元再到双方“互致敬意”和“互致歉意”,历时110小时,戏剧性结局令人拍案惊奇。落幕回头看,其间发生的一切“作为与不作为”值得掩卷反思。此案之所以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针对记者个人30  相似文献   

4.
石月平 《视听界》2006,(5):86-87
思考一:名誉侵权案被告该怎么定?自8月26日《新京报》等报刊披露后,社会舆论普遍认为这件案子从一开始就把诉讼对象搞错了,鸿富锦起诉的对象应该是《第一财经日报》报社,而不是两位记者。法院立案,是不是错了呢?如果仅仅从司法解释的字面上来理解,答案是没有错。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8月7日面世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第六点表述如下:“问:因新闻报道或者其他作品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如何确定被告?答:应根据原告的起诉确定被告。只诉作者的,列作者为被告;只诉新闻出版单位的,列新闻出版单位为被告;对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都提起…  相似文献   

5.
亦杰 《今传媒》2006,(11X):49-49
备受全国关注的富士康同《第一财经日报》(以下简称《一财》)的新闻官司,以当事双方发表联合声明,互致歉意为“大结局”,达到“和谐发展,善意解决”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甘勇  李瑾 《新闻前哨》2006,(10):49-49
因不满一篇有关富士康员工“超时加班”问题的报道,最近台湾首富郭台铭所控制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旗下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向《第一财经日报》两名记提出总额人民币3000万元索赔,并由法院查封、冻结了两名记的个人财产(以下简称“富士康案”)。据悉,该案是目前国内向记个人索赔金额最大的名誉侵权案。本拟从法律角度,指出其瑕疵,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7.
轰动一时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下属的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起诉《第一财经日报》两位记一案,在当代中国新闻侵权诉讼案件史上十分罕见:从8月28日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富士康状告记侵害其名誉权并向记索赔3000万开始,到8月30日富士康将诉讼索赔由3000万巨额改为象征性的1元,再到9月3日富士康撤诉,双方发表和解的联合声明,真是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极富戏剧性。有评论认为,“其悬念度和跌宕度倒不像是一场新闻侵权官司,而像是事先精心导演的一幕精彩戏剧,全然出乎人们的正常思维和判断”。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记者曾经口无遮拦,损人骂街是家常便饭。但是在存在那种不讲理权力的情况下,记者,尤其是敢说话的记者,其实还是很弱势  相似文献   

9.
韩永 《新闻窗》2006,(6):30-31
富士康科技集团诉《第一财经日报》及两位记者侵权案以双方和解、互致歉意的结局收场,有些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出人意料之处在于富士康刚开始气势汹汹、大有不拿下此案誓不罢休之态势,不曾想态度转化如此之快;说它合乎情理是因为在网上民意一浪高过一浪的谴责声中,以人气与商誉来维持和扩大销售额的富士康公司认识到。再坚持下去,即便自己赢得了官司,却失去了人心,而后者对于自己的意义可能远远大于赢得这一场官司.  相似文献   

10.
“谢晋名誉侵权案”引发的博客侵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博客侵权案呈上升趋势,因其传播方式和博客监管主体、监管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使得现行法律法规难以规范和适用博客侵权出现的所有问题。随着谢晋名誉侵权案的公开审理,博客侵权中的法律困境再次暴露无遗,也引起了新闻学界和法学界的极大关注。本文拟讨论博客侵权的三个关键问题。黑客入侵博客后的法律责任谢晋遗孀徐大雯诉宋祖德、刘信达名誉侵权案庭审中,宋的代理人拿不出一份证据,只声称博客上  相似文献   

11.
刘晓鹏 《新闻界》2004,(4):76-77
2003年,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一年之后,这家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全资控股的子公司将《上海经济报》收归名下,改造成为一份面向全国的财经类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如果说原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和原上海东方电台财经频率统一对外呼号为“第一财经”初现跨媒体信息平台雏形的话,日报的诞生将最终  相似文献   

12.
甚至在哈尔滨方面已经发出停水公告以后,《第一财经日报》引用的吉林石化方面人士的谈话仍然说,爆炸产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绝对不会污染到水源。那么.威胁哈尔滨的水污染从何而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新闻天地》2006,(10):17-17
据中新社北京九月十四日电,引起轰动的富士康公司向《第一财经日报》“天价索赔”案几经周折刚刚和解,因一篇涉及猎杀金钱豹问题的报道,《第一财经日报》被山西东方国际狩猎场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再次陷入“官司门”。山西东方国际狩猎场称,国家林业部门对狩猎的动物有着明确的规定,严禁措杀金钱豹。该狞猪场从今年元月起,正在筹备“首届中国国际  相似文献   

14.
林爱珺 《传媒观察》2006,(10):16-16
不久前,“富士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案”在中国大地沸沸扬扬地传播着、炒作着,各方学者、新闻工作者和一般受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聊富士康,没花一分钱广告费,富士康就一夜走红。本案来去匆匆,从立案到未经开庭而撤诉仅9天;诉讼标的额从3000万元“蹦极似的”暴跌到1元钱;最后以富士康与《第一财经日报》联合发表声明互致歉意的结果戏剧性地结束。企业诉记者报道失实,从一起名誉权官司发展成为一次众说纷纭的公共事件。有人说这是一场“闹剧”,有人说这是富士康在危机公关,有人说这是“媒体业的9·11”,有人在抱怨司法腐败、法院执法…  相似文献   

15.
姜雷 《青年记者》2006,(24):38-39
2006年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的记调查,章经媒体转载后引发广泛关注。2006年7月3日,富士康认为该报道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向深圳市中院提出诉讼。7月17日,记王佑和翁宝收到了法院冻结其资产的通知书。8月25日,富士康旗下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名誉侵权为由,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索赔3000万元,并申清冻结了被诉记的个人财产。8月28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声明,对鸿富锦公司采取诉讼保全措施查封记个人财产“表示强烈谴责”。8月30日晚,富士康将诉讼标的降为1元,相关记财产被解冻,同时将《第一财经日报》列为被告。9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组建律师团应对富士康诉讼。2006年9月3日18点10分,《第一财经日报社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声明》出现在《第一财经日报》网站上。双方在“相互致歉、相互致敬”之后,富士康撤销了对“一财”的诉讼。至此,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官司就这样戏剧性地握手言和。  相似文献   

16.
孟建  钱海红 《新闻记者》2006,(10):39-41
前些日子,陡然而起的“富士康”案又倏尔平息。“富士康”案的基本情况是:国内媒体《第一财经日报》于2006年6月15日和22日分别刊发了两篇报道,反映的是富士康普遍存在工人“超时加班”问题。7月3日.与此报道有关的台资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下属的鸿富锦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在深圳以名誉侵权为由,向《第一财经日报》两名记者提出总额3000万元的索赔,并要求法院查封两记者的个人财产。8月30日,富士康集团决定把对《第一财经日报》两住编采人员的索赔额降为1元人民币,并追加《第一财经日报》社为被告。9月3日,富士康与《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联合声明,以和解的方式解决了这场诉讼纠纷。此案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刊为此发表一组文章,从公关危机的处理、法律视角的点评和呼吁构建和谐传播环境三个方面来讨论此案,以见社会各界的反应和此案的意义所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新闻前哨》2006,(8):42-42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继韩国三大购物频道进入国内、湖南广电启动快乐购物之后,南方传媒集团也从广电总局拿到了新开办购物频道的批。在此购物频道项目中,在国内广告界以候车亭广告闻名的白马集团成为南方传媒集团的合作方。  相似文献   

18.
《新闻前哨》2006,(8):29-29
据《第一财经日报》近日报道:继手机电视、移动频道之后,由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与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共同投资的“地铁电视”将于8月正式开播。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2009,(22):5-5
暨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南方报业集团原社长范以锦针对最近的《财经》人事“地震”指出:胡舒立团队遇到的这些问题.其他人也或多或少遇到过。“手脚捆住了,要突破相当难”、没有得到应有的自主权和企业发展的资本支持。  相似文献   

20.
绿茶 《网络传播》2013,(11):4-5
近日,一篇题为“温州经济要挽救,先杀《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陈周锡”的帖子,并连续两次被发布在温州最具影响力的网络论坛“703804”上,旋即引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