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代印度文明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本文通过对古代印度宗教文化的发展概况及其对东南亚的传播,阐述了印度宗教文化对东南亚社会的影响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外来文化对古代东南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 ,尤以印度文化的影响较甚 ,但“印度化”的说法无疑夸大了印度文化对古代东南亚文化的影响 ;东南亚社会在吸收印度文化过程中有所选择 ;除印度文化外 ,古代东南亚还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代东南亚虽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 ,但从来不是印度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3.
浅探古代印度法与宗教钟有为在几千年的世界古代史中,许多国家的法律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古代印度法就是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宗教法。宗教与法律的紧密结合,是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特点。然而,法与宗教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它们...  相似文献   

4.
印度古代史,内容繁杂,深邃古奥,且缺乏原始资料。关于印度光荣历史的谈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印度古代史有如下的特点:经济上,它实行封闭而保守的村社生产方式;政治上,它长期分裂与短暂统一相交替;社会结构上,它有着独具一格、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文化上,它主要是瑰丽灿烂的宗教文明。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常常借助宗教传播的形式来进行。例如在古代,通过佛教入华.我们接受了印度和中亚的文化;在中世纪.通过伊斯兰教人华,我们接触到了阿拉伯及中东各族人民的文化:在近代.通过基督教人华,我们又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欧美文化。由此可见,宗教与文化、宗教传播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相似文献   

6.
印度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详地之一。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化有不少重要的成就,它构成了古代印度文化的一个基础。它与古代世界其他文明地区,特别是西南亚的两河流域和伊朗的文化很早就有了交往,后者对它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影响。至今,这一文化给印度社会在宗教、习俗、服饰等方面都留下了痕迹。因此,对这一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古代印度文化的渊源及其与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今天的印度次大陆的人民,有利于促进我国和南亚各国人民友好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印度河流域文化遗址曾  相似文献   

7.
印度教在印度是占有统治地位的宗教。印度文化在宗教方面能派别丛生而千姿百态,又在“轮回”、“梵”的一贯主题的统一下,汇集在一起而组成了现代的印度教和印度文化。这种一贯性特点使印度教成为印度文化的集中表现和核心部分,要抓住印度文化的根本,就不能不研究印度教。  相似文献   

8.
宗教交往不仅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间交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促使双方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整个古代交往过程而言,历史阶段越靠前,宗教在双方交往中的作用就越大。目前学术界对于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研究成果为数不少,但却少见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宗教在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交往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就更加少见,诸多成果大凡将宗教归于交往的结果,而非交往的动因。本文认为,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与扶南国的交往,正处在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第一个高潮期,佛教的发展与双方交往的频繁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佛教在这个时期是导致双方交往的发生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小乘佛教是东南亚国家人民信仰的主要宗教。关于佛教,虽然它诞生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代印度,但后来由于印度教的盛行,佛教就慢慢地衰退了。在这种影响下,佛教分裂成不同派别,后期的佛教自称为大乘,把前期佛教贬称为小乘——乘是“乘载”或“道路”的意思。至今大乘佛教主要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而小乘佛教则分布在东南亚的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家。  相似文献   

10.
从中印古代文化看两国佛像造型艺术手法的差异黄超人们知道,佛像艺术产生于古代印度次大陆,具有鲜明的印度次大陆文化的特点.随着印度佛教的传播,佛像艺术也在亚洲许多古代国家扎根.并保留了浓郁的印度文化的特点.但是.印度佛像艺术传人古代中国之后,受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1.
文字和科学促进了印度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类型多样的各类学校不但教授内容广泛的实用知识和技能,而且侧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道德教育的训诫;它不但以僧侣为师,而且产生了大批专业教师文士;印度教育不仅凝聚了印度传统文化和宗教,也成为人类古代教育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相似文献   

12.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的主体中心位置,是世界屋脊和地球的至高极地,又是欧亚古代陆路交通要;中之一,同时还是历史上中印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融会之地。公元7世纪前后,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藏传佛教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宗教,也是西藏最重要的传统文化。宗教情感与艺术活动历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藏...  相似文献   

13.
本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古代印度雕刻艺术的美学特征,系统地说明了古代印度雕刻艺术同宗教思想的密切联系;本进而论证了,在这一总的美学特征制约下,佛教与印度教雕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的化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远古以来,印度次大陆就发挥着贸易文化网络发祥地的作用。这个次大陆是征服者和帝国建立者们觊觎的目标,是哲学艺术潮流沿着以陆地为基础联结亚欧的陆路、沿着把南亚同非洲、中东、东南亚和东亚联结起来的海路向外辐射的起点。古典印度诸文明对世界艺术、文学、宗教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保持至今。  相似文献   

15.
印度十世纪之前的历史人物大都不能确定活动的年代,这与印度古代的时间现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综合印度古代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看,体现出了一种非自然顺序的随意性极强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共时性、整合性、非连续性(跳跃性)。产生印度古代这种独特的时间观的原因是印度原始宗教的延续性和宗教的普遍化造成的原始思维习惯,在文明社会中的滞后反映。因为原始思维本身就遵循一种“互渗律”的具体思维。  相似文献   

16.
萨瓦卡尔是印度教民族主义的领导人,是印度人民党的精神领袖,其创立的印度教徒特性理论对印度历史影响至深。印度教徒特性是一种独特的以宗教文化心理进行民族甄别的标准,包括共同地域、共同血脉、共同文化以及共同的法律和仪式四大要素,目的是要在印度建立一个以这样的宗教民族为主体的印度教国家。  相似文献   

17.
自公元前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国内对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学者们主要集中于对印度佛教和哲学的研究,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对古代印度社会历史的研究才开始展开。建国后,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渐成规模,有了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和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刊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古代印度文明进行研究的专著、译著、论文不断涌现,范围涉及宗教哲学、种姓制度、土地制度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世俗社会的君主制是导致宗教从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变的重要条件。印度宗教长期保持着多神崇拜的特点,或说长期没有出现“统一的神”的观念,主要是由于古代印度长期“没有统一的君主”所致。另外,由于雅利安人入侵而形成的种姓制度以及长期存在的村社制度所造成的政治上的分散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提并论。从公元前一世纪到第一世纪,在古印度大陆创造了平等的佛教。此后,佛教已经蔓延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在过去两个汉朝时期从古印度传来。佛教文化也伴随着经文不断引进传播。虽然中国佛教源自古代印度,但佛教在中国开始传播,佛教始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起点。本文将对中古佛教的制度与社会生活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近代西方文化发展的根源有二:一个是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另一个就是希伯来基督教的中世纪文化传统.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都是人类古代遗产的宝贵财富,而宗教对这两种文化的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希伯来宗教即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世界三大宗教中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在希伯来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古代希腊宗教与一些高级宗教相比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它与社会其他领域联系较为密切,因此被很多专家学者称作公民宗教.本文试图从发展过程、宗教观念和仪式形式三个方面对希伯来宗教与古希腊宗教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古代宗教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