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张岱写的一篇小品,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有人说它是“诗的小品,小品的诗”(吴战垒《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实为公允。这篇文章写了在连续下了三天大雪后,作者晚上独自到西湖湖心亭看雪及在湖心亭与客饮酒的经过,重点描绘了西湖的雪景,把白雪笼罩下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静中有动,寂中有声,生动活泼,清新简洁,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西湖雪景图。结尾的“痴”字,写尽了作者及二客对西湖雪景的痴迷。  相似文献   

2.
1980年的一天晚上,卞之琳同志给我看一篇他的旧文章,那是他的朋友从1942年2月20日香港《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上复印寄给他的。他问我:“你还记得吗?”仔细一看,原来这篇题为《读书和写诗》的文章末尾写着:“在西南联大冬青文艺社讲,杜运燮记。”他说,早已不记得发表过这篇文章,我也完全忘掉了曾做过那次演讲的记录。读完这篇文章,又逐渐记起有关冬青文艺社那一段往事。但时间太久了,许多事情都很难记得真切。  相似文献   

3.
中学时学过一篇文章《西湖漫笔》,至今还记得那优美的文字。还有一篇"课文阅读"《紫藤萝瀑布》,文章里说,紫藤萝花儿在笑、在跳、在嚷嚷、在流动。这些词用得那么新奇,让少  相似文献   

4.
一、《西湖》一文教学成了我的心病学《西湖》一文时,方明同学请了病假。三天后,方明捧着书向我走来“:老师,帮我补补课吧。”“噢,这三天我们学习了《西湖》一课。《西湖》中的生词比较多,你先把生字会认会写,课文读熟。明天我再给你说说一些词句。”“生词我会写了,课文也会背了呢。”方明有些得意。“你知道什么叫柳丝轻拂吗?”一个学生在一旁插嘴。“老师,你看那柳条随风轻轻摆动是不是柳丝轻拂?”方明指着小花园的柳树说道。“是,是”我答应着。方明走了,望着她的背影,心里竟有种说不出的失落感。《西湖》一文词藻华丽,学生难读、难懂…  相似文献   

5.
谈选本     
<正>客:好久没见,你好!我来看你正在作什么。主(手里拿着新出版的一本《古诗源》):我正想写一篇文章。客:题目是——主:想叫《谈选本》。客(有些不耐):这题目太老太老了。鲁迅先生晚年就写过这样的题目。如果我没有记错,老兄你自己也写过同样的题目。还有什么可说的?主:一点不错,我从前就写过这个题目。我也不记得说过一些什么了。不过时间条件不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突然剪掉留了很长的头发,是什么原因,你知道吗?长发代表一个从未实现的梦,古时女子为了求一有情郎,将三千烦恼丝尽情披洒,一旦有日觅得如意郎君,便与之结发,以受长生。看了《带子断了》以上有关头发的文字,我也想写一写了。  相似文献   

7.
本刊去年第九期我写了一篇《写好开头和结尾》,谈了应试作文开头结尾的重要性,我说“应试作文的开头结尾之重要怎么估价也不会过高”。但究竟怎样开好头结好尾,我没有具体谈,后来有位朋友读了我的文章说:“你这不是博士买驴吗?既在做识途的老马,何不试试看?”我想朋友的话说得对,何不试试看?记得在上一次那篇文章里我曾引了清人李渔(笠翁)《闲情偶寄》里的一段话,其中有“倒骗主司入彀之法”云云。其实在这段话之前,李渔还说过几句更明白易晓的话,他说:“场中阅卷,看至第二、三行而始觉其好者,即是可取可弃之文;开卷之初能将试官眼睛一把拿…  相似文献   

8.
国庆节女儿下课回家,说到老师讲了一篇课文《一颗小豌豆》,是安徒生写的。我听了很感疑惑。我不记得安徒生写过这篇童话,我只记得有《豌豆公主》。我太太本科时专门写过安徒生童话的论文,她也没有印象。我家有一套叶君健先生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四卷本《安徒生童话》,翻找后,才发现这篇课文改编自《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相似文献   

9.
作家声音     
正余秋雨自称新书《泥步修行》是"最后一本"余秋雨日前在河北廊坊举办的第27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再推新书《泥步修行》,70岁的他尽管未显老态,但他表示,"这是我最后一本书了。"他好像在自问自答,"别写了,再写下去谁看?虽然我的书很好卖。"谈及写这本书的起因,余秋雨说,现在网上几乎每半个月就有大量"他的诗文"发表,他还记得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句子"你的过去我没法陪伴,你的将来我将奉陪到底"。"有人说,余秋雨先生一生写过  相似文献   

10.
摔碗     
我写过一篇《记一次洗碗》的作文写给肖老师看。肖老师看了后对我说:“这篇文章写得不具体,你真的洗过碗吗?”我不好意思地摇摇头。肖老师说:“你没有洗过碗,怎么能写好洗碗这项家务活儿呢?比如说洗碗有不同的方法,洗碗有时会不小心打破碗,那么打破碗又会是一个什么情形呢?总之你要自己洗一次碗,然后把这篇作文再写一次交给我看。”  相似文献   

11.
正2月11日晴老师,你记得吗?你表扬我的《故乡的秋》写得很好时我有多高兴吗?可你后面的半句话却让我浑身不自在呢。您说:"这也有他爸爸的一份功劳。"你不会是说我爸越俎代庖吧?那我可比窦娥还冤了。老师,我爸爸的确经常督促我作业或者指导我写作,但爸爸只是提示而已。就说《故乡的秋》这篇文章吧,爸爸当晚有课,根本没有看我  相似文献   

12.
一诗四唱和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有一首 《无题》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此诗发表后没几天,逃居日本近十年  相似文献   

13.
3月6日星期天晴春天的阳光晒着我脑袋,让我有点儿晕乎乎的。我的手中拿着日记本,拼命想写下点什么,好对妈妈有个交待。我记得去年秋天,我想写一本《秘密日记》,记录自己的逃学经历。有一天放学后,我和甄帅、熊洋一边往回走,一边瞎聊。话头是我提起的:“熊洋,你昨天没有上学,生病了?”“病什么病啊?你看看我这大块头,像个生病的样子吗?告诉你们,昨天经过电影城,看到《蝙蝠侠》的海报,就不想走了。我溜进电影院看电影去了。是连环放映的,我一连看了三场,肚子饿了才跑出来。”熊洋得意地说。“小儿科!”甄帅说,“还记得上次大卫·科波菲尔的魔…  相似文献   

14.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作家张岱的一篇写景短文。文章以精练的笔墨,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今天.就让我们荡舟西湖,欣赏雪后西湖美景,触摸作者内心微妙的心情。  相似文献   

15.
宋娅 《江苏教育》2008,(8):13-15
记得儿子8岁时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梦,说他骑着一条大龙在天上飞呀,飞呀,忽然,前面飘来一团乌云,等乌云过后,大龙再也不见了,他从空中落了下来,刚要落地的时候,他一惊,发现自己还在床上……出于一种职业的习惯,我马上对儿子说:“你做的这个梦非常有意思,你能不能用笔把它记下来?”儿子在我的提醒下,欣然答应了我的要求。梦写好以后,我看了一遍,虽然不如他讲得那么精彩,但基本上说明了意思,我对儿子大加赞赏,儿子也非常高兴。于是我“得寸进尺”:“儿子,以后,只要有梦,你就把它记下来,看你一生能做多少个梦!”  相似文献   

16.
一、导入(多媒体投影西湖图片,生背诵课前搜集的诗句。)何时西湖最美?古人云:"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真能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情深文美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冬日"雪湖"的美景。  相似文献   

17.
浅析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得著名作家林斤澜曾说过:"写小说便是写一种文字。"而在我眼里,中国的文字不仅带了墨香,更是有它的深度和灵魂。好的文章,在陶冶我们情操的同时,也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就文学而言,华美是美,凄美何尝不是美?如何让学生领悟到美,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8.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之一,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描写西湖雪景的一篇文质优美的小品文。笔者通过对《湖心亭看雪》教学的实践和对作品的分析,认为《湖心亭看雪》阅读教学可以采用多角度切入的方法深入文本,拓展文本。一.难点切入法《湖心亭看雪》是作者记西湖雪景的小品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而其中高超的素描技巧及景中情、事中情的特点引人玩味、耐  相似文献   

19.
结束了上一堂《让现在与未来成交》的课程,我带回了同学们“我写我画我的梦”的小卡片,仔细看那些五彩斑斓的梦。绝大部分的同学在自己1年后的梦想里描绘了对大学的向往,看看他们的文字和图画吧。其中一张写着“行走于大学校园,晨起而读,感受大学气氛,画了幅‘XX大学’的校门”;再看一张,写着“半工半读,积累社会经验,画上一个戴着眼镜的学生,左手举个牌子‘读书’,  相似文献   

20.
张美华 《儿童音乐》2008,(10):68-69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雪孩子》的音乐进教室,同时大屏幕播放动画片《雪孩子》。二、听赏音乐《雪花飞舞》1.导入:刚才我们看的是动画片《雪孩子》,它表现了雪孩子为救小白兔,变成了洁白的云飘向了蓝蓝的天空。你们知不知道,雪花是从哪来的? 2.雪的形成。(屏幕出示雪花的形成)教师先说:小雪花,一身白,请你告诉我,你从哪里来?学生接着答:我呀本是江河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