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育是一种偏重于感性,侧重于情感,着眼于生命体验的人文主义教育,而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中很有可能也很有必要让美育渗透其中,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3.
陶行知认为美育的目标是培养生活力,需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加以指导、影响,并且在学生的"教学做合一"中实施美育。借鉴陶行知美育思想,当今大学美育实施中要做到培养目标综合且有层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美育的实施要和生活紧密相关且采取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4.
自然美育应该是大学美育的一个分支,但是自然物不是天然的审美对象,要使自然美育在大学美育中成为"常驻机构",就得对自然景观进行美育构建.在大学美育课程中自然景观美育构建的方法主要有形式美比照观赏、比拟性比照观赏、科学性比照观赏、艺术性比照观赏.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音乐的美育功能与现实高校的音乐美育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充分说明在高校中实施音乐美育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以期达到真正提高学生整体素养和艺术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牛艳争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3):394-395
近年来中小学美育研究呈现出热闹繁荣的景象,相比之下,我国大学美育的研究就显得很冷清。从个体价值而言,大学美育涉及到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广义上而言,这也涉及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现。因此大学美育更应该得到重视。然而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美育几乎是空位。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美学因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本文提出了英语美育的概念,对大学英语课堂上进行美育渗透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实施美育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钱雯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2,(5):58-61
蔡元培的美学思想,落实在对美育功能的认识上.他提出,美育的功能在促发人生兴会,陶养健全人格,维护人的感性自由和信仰自由的人道主义权利. 相似文献
8.
9.
霍磊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6)
受工具理性影响,大学美育在大学教育中被边缘化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重申大学美育的价值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我国大学美育一直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受其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手段多了,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认识少了,浮躁的追求多了,内心的宁静少了,出现了很多不容乐观的现实问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美、以"仁、义"为美的美学思想,对于改善我国大学美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立勇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5):89-93
大学美育作为精神实践是对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大学生进行的育美过程;美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审美教育的功利和教育本身的异化等原因造成了大学美育的效果不佳;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自主过程,审美是主要内容,审丑是必要补充;大学美育的实践需要立足现实,改变象牙塔里教育的旧模式,通过多学科多部门协调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大学美育的实践转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12.
郭叶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3):29-30
文章从“游戏精神”和艺术特质两个方面剖析了体育所具有的美学潜能,证明了在普通高校体育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结合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高校体育可以从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帮助学生进行审美实践以及完善学生人格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王文奇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20(1):87-88,93
高校美育的定位应从审美素养开始,培养学生的审美智能,以实现其高品质的审美体验。对目前 高校美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思考,并从美育实施角度阐述各教学环节开展的要领,对以往的不足之处提出 了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14.
刘丽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2):85-87
音乐审美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核心内容是美感教育,它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等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德育功效. 相似文献
15.
Aesthetics has been regarded as a fundamental personal value.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regar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AE) have focused on fine arts, rather than the everyday art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our everyday life.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esthetic life experience, expertise and different types of AE outcomes (aesthetic judgement and emotion) inspired by everyday designed products.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ere 115 college students, and an E‐prime program that included 120 pictures of designed products were employed to measure aesthetic judgement (beautiful, ordinary, or ugly) and aesthetic emotion (fearful, disgusting, neutral, or pleasure). The results revealed three major phenomena. (1) Two major types of AE outcomes are perceiving beauty with positive emotion and perceiving ugliness with negative emotion. (2) Although there are similar patterns for how aesthetic life experience and expertise influence personal tastes regarding beauty and aesthetic emotion, abundant expertise in designed products contributes more in differentiating emotion when viewing the beautiful designed products. (3) The consensus of the evaluation of ugliness is stronger than when evaluating beauty. In addition, a model of AE with regard to everyday designed products was propose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hed light on the cultivation of aesthetic abilities and product design that could be utilised i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6.
曲丽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97-98
美育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职能。它可以培养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以促进人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协调发展。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起到以美辅德、以美导真、以美助健的作用,最终促进人的完整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冉祥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6):165-168
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美育塑造人格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整体培养,促进人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协调发展,通过情感的提升恢复人格的完整.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超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邱丰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5):204-205
在音乐教育中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各项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阐述了音乐审美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所起的特殊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美育是提高个体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在国内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中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扬美育传统,加强大学生美感教育,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建构健康的审美心理,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美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春辉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105-106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美育功能,有利于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培育创新人才,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博物馆要采取措施,强化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