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黄美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63-68
通过分析中古入声字在巨口铺方言中的声调和韵母的演变情况,发现巨口铺方言仍保留有入声调,但塞音韵尾已经丢失,入声调自成一类。已经舒化的古入声字归派与中古声母的清浊有密切关系,表现为:古清声母入声字主要归阴平,古浊声母入声字主要归去声。此外,巨口铺方言中古入声韵的演变也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5.
金小梅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3):177-180
古汉语发展为现代汉语,官话人声的消失是其声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官话人声的发展、演变进程中,人声的发展一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共同语的逐渐普及,其发展演变的趋势又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即越来越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官话人声发展中的上述规律,在重庆方言的发展演变中有其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6.
张锦玉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3-36
从调类、调值、韵母等角度对下花园入声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对比了下花园入声与太原入声以及下花园青老年入声的差异。结果表明,下花园入声的发展趋势是逐渐舒化的;与入声保留相对完整的太原入声不同,下花园入声字舒化现象较多,说明入声的淡化与消失呈包围状,即入声的消失是由边缘地带依次向中心地带进行的;青老年入声的差异说明入声的消失在青年人身上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周艳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31(4):26-31
属西南官话的贵州都匀方言保存了中古入声调类,但塞音韵尾已消失,调值已舒化。都匀方言入声的分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西南官话"入声归阳"的规律不同。有一些入声字已经完全归入阴平、上声、去声三调,还有部分入声字有入声和非入声两读。另外有少数舒声字有入声化现象,与上古汉语长入字在都匀方言中的遗留有关。 相似文献
8.
陈凌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2):68-73
现代汉语方言入声两类五型,根据调值和韵尾的情况分为四种处理模式。以苏州和长沙为代表的两种处理模式,李荣先生早已做过专门的精辟的论述,毋需多言;以广州话为代表的处理模式,李先生有过讨论但不够详尽,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以湖口话为代表的处理模式,至今无人问津,在当今入声走向衰亡的大势之下理当做番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9.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6):53-55
滇东南方言的声调,以上声的调型差异为依据可以分为平调型和降调型两大类1。中古入声今多读阳平,但部分次浊声母入声字在新派读音中有演变为去声的趋势;部分县市的去声为曲折调型,但具有演变为降调性的倾向。滇东南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汉语声调的演变除与语音内源层次的调整有关外,还与少数民族语言声调的接触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杨希英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7)
本文调查了《广韵》的入声字在聊城方言中韵母和声调的变化情况,其特点是:入声韵尾全部消失,几乎全部变成阴声韵;入声派入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相似文献
12.
13.
贡贵训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188-189
文章以1935年调查的《湖南方言调查报告》为蓝本,分析了七十年前湖南方言中入声的情况,入声字在当时有喉塞尾短促调、独立舒声调和分派入其他声调三种形态,其中全浊声母入声字最先变化,变化后的归向与相邻强势方言模式一致。 相似文献
14.
古入声韵尾在湘语中发展渲变的大致轮廓为:最初,湘语有塞音韵尾;接着,塞音韵尾发生合并,由-π,-τ,-κ尾并为-κ尾;然后,韵尾塞音进一步弱化,只剩下音节后的紧喉动作;最后,入声韵的特色逐渐消失,变得同于舒声韵,入声调类这一阵营慢慢地丧失。 相似文献
15.
王晓红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5(1):30-31
入声字是上古音在方言中的遗留。作对《方言调查字表》中入声字的分派情况做了穷尽性的统计,总结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的分派规律,通过研究,发现《方言调查字表》中的入声字没有现在普通话中属鼻韵母的字等。此项研究对于掌握普通话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京方言中的入声喉塞尾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益丹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2)
入声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以韵尾的演变为始,进一步带动声调的变化.喉塞尾阶段是大多数方言入声消失的前奏,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喉塞尾逐步弱化,音节时长逐渐变长;第二阶段喉塞尾完全脱落,时长上的舒促对立消失,但还保留入声调类,入声调值不变;第三阶段入声并入其他调类,最终消失.目前,南京方言整体上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期,同时个别入声音节已归入舒声调类,这是语音自身演变和普通话影响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王定康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3,13(2):110-112
益阳方言属于湘语长益片益沅小片。绝大部分的中古去声字与中古入声字在益阳方言中的调值相同,出现了“去入同调”的现象。由于目前还不能从历史演变上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益阳方言是“去声变入”还是“入声变去”,只能通过分析该方言的语言实际,充分考虑方言之间的比较以及古今音的比较等因素,将益阳方言的“去入同调”现象看作是“入声变去”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沭阳位于苏北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交界处,境内各乡镇皆有入声调类,但入声字词在读音和连调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入声向舒声演变方式多样、过程复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