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接受知识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模仿。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当前我们使用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编入了“习作例文”,就是供学生仿作的。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强调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就更为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学生读与写的例子,都是供学生“仿”的。由是观之,“仿作”是把小学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小学生作文兴趣,引导小学生进入作文之门,尽快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宋代学者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小学生善于模仿,也需要模仿,小学生的作文训练是一个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照文仿写,仿中练功,仿中求异,从仿到作,由俗入雅,这是小学生写作的基本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应抓住取  相似文献   

3.
王琦 《考试周刊》2013,(96):45-45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的主要内容,其中"写"是语文这四个环节的终极目标,也是对语文教学的一个全面检验。怎样才能搞好作文教学呢?作文离不开模仿,模仿是作文的第一步,还要加强听、说、读的训练。  相似文献   

4.
新的课程理念给作文教学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近年来习作教学不尽如人意,如何突破写作教学的瓶颈?我个人认为,应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进行个性表达。一、精彩之处,以读悟写仿一仿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此言的本义是读为作,读中仿作,读范文,学作法。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根据不同文章的写作方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作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和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合称"三大板块",地位极其重要.作文教学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如何进行作文教学至今仍是一个仁智互见、常说常新的话题.笔者认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仿写应该是学生学写作文的必经之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此话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也告诉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仿写.……  相似文献   

6.
《同学少年》2014,(6):12-13
<正>如果用做饭来比喻写作文,写作的过程无非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备料",另一个是"烹调"。这里先不说如何"备料",只说如何学会"烹调"。简单说,提高作文能力的过程可以分为三步,即一仿、二放、三拿捏。一仿,即仿写。仿写是作文的起步训练,能够让我们的作文有章可循。无论是说话还是写字,可以说,所有的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作文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写仿写是作文的起步训练。仿写能够让我们的作文有章可循。无论是说话还是写字,可以说,所有的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作文也不例外。尤其  相似文献   

7.
同学少年您提倡作文学习从模仿范文开始?是的。这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但经验告诉我们:模仿范文写作,坚持不懈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南宋学者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作家莫怀戚也认为,模仿是一切写作的基础,精彩的模仿就是创作的源头;每个人都有模仿的潜力,如果通过训练被激活、被放大,就可以形成一种稳定的能力。所以,把仿写当作写作入门的必经之路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8.
读写结合讲究的是"读"与"写"的互相迁移,同步发展。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仿写能降低他们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准仿写点,巧用仿写策略,能有效地促进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9.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成熟。”我们知道:凡初学某种技术、技能总离不开模仿,学习写作自然不能例外。仿写是一种以范文为“模型”,以读带写的训练。实践证明,它作为作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是行之有效的,比其他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小学中年级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作文起步就是从中年级开始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读段"、"写段",读段、写段是读写结合、学写作文的关键环节。因此,作文教学起步于写段的训练。如何训练学生的写段能力呢?笔者从实践中择取几个"写段"的训练片段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一、在模仿中学习写段的技能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作文也不例外,先取范文,过渡到仿写范文,最后到独立写作,这个过程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历经"扶—半扶—独立蹒跚行走"的阶段。现行的小学语文  相似文献   

11.
模仿,是指以课文为范例,以读带写的训练;创造,这里不是指文学创作,而是指在模仿的基础上带有创造因素的独立习作。模仿是手段,创造是目的;模仿是条件,创造是结果。古今中外大量作文教学实践都证明,从模仿到创造是中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孩子学话,始于模仿,他们可以仿发音、仿用词、仿词语的搭配。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一般以理解为基础,同时又加速着从理解到使用的过程。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当自觉地把儿童模仿的天性发展成为一种能力。还要看到,模仿也是由幼稚到成熟的必经之路。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模仿中不断…  相似文献   

12.
依葫芦画瓢     
周晓霞 《初中生》2011,(20):24-27
古人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意思是说,任何技能的获得,都必须有一个模仿的过程,学工匠如是,学作文亦如是。特级教师于漪更是认为: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乡里的匠人带徒弟,很少言语教诲,重在让徒弟在旁边观察摸索。与其甲乙丙丁讲文法,不如让同学们照葫芦画瓢,让他们在模仿中揣摩、  相似文献   

13.
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刚刚起步,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为了帮助他们乐于习作,增强信心,应从模仿入手,建立读写之间的联系,从读学写,从述到作,从仿到创。这样,符合儿童习作心理,符合作文教学规律。课文是习作最好的范例,从课文结构的模仿切入,进而模仿课文表达方式,指导儿童把习作写具体,写明白。  相似文献   

14.
钮维 《教育文汇》2015,(3):35-36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明确"读"是"写"的基础,以阅读带动写作,再以写作促进阅读。在这里,需要在"读"与"写"之间找准结合点,使写法自然渗透,使阅读教学更显魅力。一、读后模仿,实现读写结合仿写,是指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蕴含多种写作手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对作者的写作方法采取点拨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并加以内化、吸  相似文献   

15.
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由此可见,仿作是自主创作的坚实基础和必要前提.另外,在学生仿写的基础,放手让学生互评互改,不失为一种作文教学的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有模仿有本能,他们用模仿而获得了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仿写习作就是以一篇优秀文章为范文,要求学生按它的思路、结构和遣词造句的特点去学写文章。从心理学观点看,初学作文的学生,他们的知觉在许多活动中是直接与动作和活动相联系着的,所以仿写是学习作文时心理上的需要,帮助儿童获得  相似文献   

17.
王秀秀 《辅导员》2013,(18):51+54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有模仿有本能,他们用模仿而获得了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仿写习作就是以一篇优秀文章为范文,要求学生按它的思路、结构和遣词造句的特点去学写文章。从心理学观点看,初学作文的学生,他们的知觉在许多活动中是直接与动作和活动相联系着的,所以仿写是学习作文时心理上的需要,帮助儿童获得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个老大难,尤其是如何解除学困生的作文障碍,提高学困生的作文水平,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大难题。本文结合学困生心里特点和学习实际,提出"补、读、摘、说、评、展"转化学困生作文六步法。  相似文献   

19.
吕叔湘先生说过:"一个人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仿写不同于抄袭,抄袭是一种剽窃行为,而仿写是一种写作技巧,是主体的再创造。学会仿写,对于那些作文水平一般的同学来说,是一条提高作文成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读是语言文字的吸收,读指导写;写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写消化读。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它揭示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而仿写是学习范文用词造句、布局谋篇、写好文章的打基础的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古人把读书比做“销铜”,把作文比作“铸器”,并且说销铜“极用费力”,而作文“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因此结论是“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当然,这并不是说作文就是轻便的事,而是强调了读为写打基础的重要和艰巨。我们对仿写的一些尝试就是在指导学生认真读范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