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苦学、勤奋的金庸尽管金庸家世显赫,但是他的成功却来自于自身的刻苦奋斗。金庸中学毕业之后就离开了家乡,曾寄居在一个同学家中,生活相当清苦。随后,金庸进入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就读。当影响深远的《大公报》在全国范围内招聘记者时,金庸凭着其卓越的才华在3000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报社录取。后  相似文献   

2.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身于浙江海宁的名门望族。他在大学主修英文和国际法,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任记者、翻译、编辑,1959年创办香港《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其间创办《明报月刊》等。  相似文献   

3.
【名家档案】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浙江海宁人,出身望族。大学主修英文和国际法。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任记者、翻译、编辑,1959年创办香港《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相似文献   

4.
1954年1月21日,一部名为《龙虎斗京华》的武侠小说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揭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序幕。其作者“梁羽生”也凭此一炮打红,受他影响,港台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武侠小说作者,金庸、古龙、温瑞安等人各具特色、各成一家。可以这样说,报纸是新派武侠小说诞生的摇篮,而金、梁的武侠小说则促进了报纸的销量,金庸甚至凭借一部《神雕侠侣》为《明报》打开了市场。梁羽生本人则是《大公报》和《新晚报》的一名副刊编辑,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相似文献   

5.
【原文欣赏】重要的是金庸能否进课本■傅国涌继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片断入选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读本之后,他的《雪山飞狐》最近又进入了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篇目。同时,包括鲁迅、朱自清的一些作品在内,开始在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中淡出。这一变化再次引发有关"金庸能否入教材"的争论,甚至有人担忧"金庸要取代鲁迅"。说实在的,即使金庸的作品正经八百地进  相似文献   

6.
论《书剑恩仇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书剑恩仇录》冯其庸一《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他创作这部小说时,还只有30岁,恰好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年纪。《书剑恩仇录》的题材是采用他家乡海宁最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乾隆皇帝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雍正使用调包计把自己的女儿换了陈阁...  相似文献   

7.
正我所就读的初中比较适合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我还比较适应这所学校的学习。那么我的自学能力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说来也许您不信,我的自学能力竟是从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悟出来的。上初中的男孩子,恐怕个个都是金庸迷,更不要说我这样从小在军营中长大的男孩子了。早在小学时,我就在5块钱书店买金庸全集,省吃俭用地一本一本买回来。上初二那年,广州出版社出了正版的《金庸全集》,600  相似文献   

8.
校友金大侠     
金庸先生是广大中学生喜爱的武侠小说大家,浙江省衢州一中是他的母校。2004年10月27日,浙江省衢州一中校园内掌声雷鸣,鼓乐阵阵。金庸先生在阔别母校六十二年之后重返母校,该校小记者周振新与金庸先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并写成了《校友金大侠》一文,这里特将此文发表,读者可以此领略金庸先生的一份学子情怀和侠客风范。  相似文献   

9.
名家档案梁羽生本名陈文统,1922年生于广西蒙山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写诗填词,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教育。1943年,一批学者避难来到蒙山,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和以敦煌学及诗书画著名的饶宗颐都在他家里住过,梁羽生向他们学习历史和文学,很受教益。抗战胜利后,他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学国际经济,1949年定居香港,供职于《大公报》。他平时爱看武侠小说,还常常拉了查良镛交流心得。1952年一台雷声大雨点小的白鹤派与太极拳的打擂,《新晚报》为了再造声势扩大发行,遂请这位著名的武侠迷写连载小说,这就是新武侠小说之始的《龙虎斗京华》。因为他写随笔的名字是梁慧如,平时又心慕白羽,那就叫梁羽生好了。梁羽生不仅在写武侠方面是大家,在评武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艺》上发表过一篇署名倭硕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论》,其实就是梁羽生所写,他说:"梁羽生是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则较重。"这个观点至今仍有影响。1977年,他在新加坡写作人协会讲《从文艺观点看武侠小说》,提出了"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的观点。梁羽生...  相似文献   

10.
一说起金庸,自然就想起武侠。他的小说纵横捭阖、想象奇特,我们都很熟悉。其实,除了武侠小说。金庸还有一些散文随笔作品。这里从他最新出版的著作中精选了两篇随笔,分别是《围棋五得》和《摄影杂谈》,谓之“‘大侠’小札”。  相似文献   

11.
金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走进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田。有人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只能用魔力和神力来形容。金庸在文学史上创造了许多奇迹:在20世纪中国作家排行榜上,有几位文学博士把他列在第四位,他是第一个使武侠小说创作脱离俗套与窠臼的文学大师;他第一次树立了文人办报的新形象,是当代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一介书生,南下香港,白手起家,名动天下。“南来白手少年行,立业香江乐太平”,这是金庸的自我写照。金庸急流勇退金庸说他初写武侠小说,一为交差,二则是因为好玩。1972年,《明报》刊完《鹿鼎记》后他宣布封笔。时年他才48岁,正值写作的“青春”,对金庸突然止住如江河  相似文献   

12.
曾敏之先生是一位在新闻战线和散文创作领域驰骋半个多世纪的颇有成就的文化人。抗战时期他先后担任桂林《大公报》记者和重庆《大公报》采访部主任。在“西南第一届戏剧展”中,他以《三杰传》、《三导演》等一系列报告文学名扬桂林文化城;湘桂大撤退中,他在我党的组织领导下为帮助施桂文化人疏散、并及时报道行踪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名作家王鲁彦,他关注其病因景况于前,不避战乱生死之险从柳州专程赶回即将沧陷的桂林参与料理丧事之后,以肝胆相照的人品获得文坛友人的称道。桂林沦陷前夕,《桂林风雨与文人》、《流徙中的文艺工…  相似文献   

13.
经典回顾《武林群侠传》是河洛工作室继《金庸群侠传》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大作,玩过《金庸群侠传》,不可不玩《武林群侠传》。GAME前哨站《封神传说》之梦回朝歌《封神传说》是东方神幻色彩的全新3D网络游戏,是一款强调动作快  相似文献   

14.
金庸原名查良镛,开始写小说时,把名字最后一个字拆开做了笔名,这一拆,拆出了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从第一部《书剑恩仇录》到最后一部《越女剑》,金庸一共写了15部武侠小说,之后,在无数读者的叹息声中“金盆洗手”,恬淡地躲在一隅,静观他的书迷捧着他用刀光剑影编织出的童话如醉如痴。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一位历史名人,除了要考查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等和他的亲属师友外,还必须考查他的家世谱碟。司马迁作《史记》,就考查了记载帝王、诸侯、大夫家世的《世本》。魏晋到隋唐,谱牒文学尤盛。宋人修《新唐书》,还列了《宰相世系表》。 我们研究明代著名理学家薛瑄,也有研究他的世家族系的必要。下面把薛氏的远祖和世家族系列表略述,以备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金庸的“射雕三部曲”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神雕侠侣》。不仅如此,我认为《神雕侠侣》是我所读过的小说中屈指可数的可圈可点的奇书之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这两句古诗,是《神雕侠侣》一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诗句。杨过与小龙女,一个机智聪敏,略带几分狂傲,又不乏侠肝义胆;一个聪颖皎慧,清纯美丽,惊世绝俗。一部武侠,能得这二人中的一人,必值得用心一读。有人说《神雕侠侣》是金庸的“情书”,并非戏言。金庸曾说,他回首自己的作品时,有两处情节会令他感动得落泪,其中一处就在《神雕侠侣》中——分别16年后,杨过期待…  相似文献   

17.
在1946年11月至12月"制宪国大"召开期间,《大公报》连续发表多篇社评,就制宪中许多问题进言献策,呼吁制定一部民主宪法。《大公报》的部分建议得到了大会采纳,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从条文上看是一部比较民主的宪法。然而,国民党并无真正还政于民的诚意,《大公报》呼吁的民主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相似文献   

18.
大侠金庸     
张霞 《现代语文》2004,(11):6-6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长期以来,人们对武侠小说有一种看法,认为它不能算是什么文学作品,顶多只是人们消遣娱乐的工具,没有什么文学价值。平心而论,大部分的武侠小说确实如此。但是,当金庸的武侠小说出现之后,尤其是《鹿鼎记》出现之后,这种评论必须改变了。  相似文献   

19.
金庸,原名查(zha)良镛(yong),江南名门之后,以一部《书剑恩仇录》在武侠小说界声名鹊起。他的一系列小说名被编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金庸研究论著目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者说明一、郭沫若《管子集校》叙录说:“古籍整理工作骤视之,实属冗赘,然欲研究中国古史,非先事资料的整理,即无从下手。”而王国维在撰写他那本薄薄的《宋元戏曲史》之前,已经编就了考证精详的六卷《曲录》。资料乃学术之基础,本目录的编纂,旨在提供一份基本的论著目录,为方兴未艾的金庸研究聊尽绵薄之力。二、本目录收集范围是从1985年至1999年在中国大陆发表的金庸研究论著。在金庸研究的相关学科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新武侠小说及通俗文学研究中,多有论及金庸,选录其中列有关于金庸之专章或专节的篇什。三、本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