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运动员中出现心律失常的现象较多,国内外均有报道。本文报道我们在1960年至1967年期间收集的1127名运动员心电图中有关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期前收缩、预激症候群和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同时报道在1974年对原有心律失常运动员中的部分人进行复查的情况。通过这一工作,使我们初步了解到上述几种心律失常在运动员中的发生情况,以及与它们  相似文献   

2.
我国优秀赛艇运动员安静状态下心电图某些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1名国家赛艇队运动员安静状态下心电图进行分析,了解赛艇运动员心电图的某些特点,发现赛艇运动员在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不齐、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优秀帆船运动员训练前后的心电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18倒优秀帆船运动员出海训练前、训练后3小时,及次日晨的心电图,发现一次出海训练即可引起运动员的心电图改变。为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早搏、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T波改变等。大多数运动员次日晨可恢复至训练前。说明帆船运动的出海训练负荷较大,对运动员的心脏有较大影响。因此应加强帆船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的医务监督。  相似文献   

4.
运用检测方法,对上海体院竞校田径运动员的形态、机能等进行连续追踪测试。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运动员身体形态方面的13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同龄人的生长发育水平,安静时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达53.3%,其中有的伴有Ⅰ°房室传导阻滞、结性逸搏或窦性心律不齐等。但运动试验后这些现象均消失。  相似文献   

5.
205例专业运动员心电图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区专业运动员心电图改变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由1名专职心电图医师对安静状态下的运动员进行心电图常规检查并分析结果.结果:我区专业运动员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54.63%.其中以窦性心动过缓最为多见,占47.8%,其次为左室高压(10.24%)、ST-T改变(9.27%)、小束支传导阻滞(5.85%)、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95%)、预激综合症(1.95%)、交界性逸博(0.49%)及窦性心动过速(0.49%).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最高的项目是女子手球队,发生率最低的是跳水队.女运动员平均心率低于男运动员的平均心率,男女运动员最低心率分别是42次/min和45次/min,分别来自田径和跆拳道.男女最高心率分别为75次/min和78次/min,均出自游泳项目.结论:我区运动员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与国内多数报道相似.窦性心动过缓、左室高压、ST-T改变、小束支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被认为是运动员运动适应的结果,但需排除其它病理性疾病方可诊为运动员心脏.预激综合症、交界性逸博及窦性心动过速有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潜在危险,可能是不适当运动的结果,建议重点监测.男女运动员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区女运动员心率储备优于男运动员.不同耐力素质要求项目中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不同,女子手球队整体耐力素质较突出,而游泳队的耐力素质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6.
抽样调查61名体育系学生心电图,异常反应有房室传导阻滞、不完全右束技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厚、左室高电压、早搏及ST-T波改变等。此大多属功能性的,具有运动员心电图变化的一般规律。然而,即使是生理性的,也应引起注意,加强医务监督,特别是患病期间应减小运动量,积极治疗,做好运动性疾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7.
运动员心电图为窦性心律,电轴常居中间位、QRS 和 Q—T 间期在正常范周内,在这个意义上讲是正常的,P—R 间期一般长达0.12—0.17秒,虽然也常常延长到0.20—0.22秒或更长,这就是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另一方面运动员心电图可能不是正常的,但也不能认为是病理性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跑步运动的广泛开展,医生们应当对健康运动员所发生的种种"异常现象",即作为身体训练的生理性适应或者是对大强度运动负荷的正常反应有所认识.这些变化包括各种心动过缓、左心室扩大、蛋白尿及血尿.心动过缓,诸如窦性心动过缓、交界区心律或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都是由于运动员的迷走神经紧张度增高所致.左  相似文献   

9.
100例术科体育教师心电图分析结果显示:窦性心动过缓,左室高电压,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训者而接近专业运动员。并指出:体育教师具有产生专业运动员心脏特征的条件,是心脏长时间高负荷代偿所形成的功能加强及形态结构变化,其发生率与训练水平呈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参加2000年全国男子拳击冠军赛的56名拳击运动员和185名男大学生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员组心电图异常(不包括窦性心动过缓和左室高电压)低于对照组;窦性心动过缓、左室高电压、不完全右束枝传导阻滞的发生率非常显地高于对照组;平均安静心率非常显地低于对照组;而二组窦性心律不齐的发生率无显差异,说明拳击运动员心血管系统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心电图的改变是运动员机体的机能状态和疲劳的表现,有明显的项目特征。对参加2000年全国男子拳击冠军赛的56名优秀拳击运动员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员组心电图异常者33例(不包括窦性心动过缓和左室高电压),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8.93%,低于对照组;运动员组窦性心动过缓、左室高电压、不完全右树枝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分别为87.5%、51.78%、7.14%,高于对照组的43.78%、18.34%、0.54%,两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拳击运动员的上述指标也高于冰雪运动员、举重运动员和游泳运动员[11]。拳击运动员的平均安静心率为(48.24±9.06)beat/min,低于对照组(P<0.005),而窦性心律不齐的发生率接近对照组,说明拳击运动员心血管功能强大的适应能力,这是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心力储备良好的表现和运动水平提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运用问卷统计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分析各年龄层次游泳运动员的比赛能力,探讨如何解决运动员在赛前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以提高游泳运动员的比赛能力。  相似文献   

13.
张宏梅 《体育世界》2013,(10):68-69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高校游泳运动员在赛前出现心理状态进行调查研究.运用生理、心理学的知识,以探讨高校游泳运动员在赛前出现心理状态的特点、规律、原因以及调整的方法,对提高游泳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动按摩是以调整和保护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增进和发展运动员潜在体能,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实践表明,赛前运动按摩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已越来越显得重要了,特别是对青少年运动员由于心理不成熟、比赛经验不足等,赛前按摩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运动员在各项比赛中的表现,对运动员在临场前后所出现的各种变化,采用赛前按摩的方法,对帮助少年运动员克服赛前出现的一些机能失调、心理紧张,以及对消除赛后出现的疲劳、加速体能恢复都将起到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赵广兰 《武当》2008,(5):54-54
正常的心率为每分钟60~100次。心跳应和谐有序,节律规整。而心跳过快、过慢或快慢不规则,都称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多由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器质性疾病所引起,也可由非器质性心脏病引起。诸如长期精神紧张、疲劳、饮酒等原因,都可导致心律失常。常见的有早搏、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16.
从心理学角度,详细分析了足球运动员在比赛期的不同阶段出现的心理适应不良问题,有针对性地应用不同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提高运动员在整个比赛期的心理适应能力。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掌握足球比赛期心理适应不良的调控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动员生长发育鉴定是运动员科学选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材的基础。目前,在青少年运动员生长发育鉴定方法中,骨龄方法和第二性征方法是常用的方法。1骨龄方法骨龄方法是根据骨干与骨骺愈合的程度来判断骨骼的发育状况,以骺软骨骨化中心出现及形态的演变来判断发育程度。通过观察儿童、青少年身体某一部位(如手、腕)骨骼的骨化情况,根据骨化中心的出现、骨块的发育(包括骨块大小、外形的变化、关节面的出现等)以及骨骺和骨干的愈合过程,与标准骨龄  相似文献   

18.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跳高运动员在比赛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状态,以及引起这些心理状态的原因提出对跳高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林 《体育世界》2013,(5):127-128
针对青少年摔跤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等对青少年摔跤运动员技术训练和素质训练等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帮助教练员明确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一些理念、认识及方法。  相似文献   

20.
几年来中国足球协会春训办公室应用运动训练学和运动测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女子足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跟踪研究,尤其对运动员的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能力综合测量和评价。许多迹象表明,我国女子运动员出现的年龄老化,优秀新人不多,一九九四年我国女足整体水平出现了滑坡之势。因此,要提高比赛的质量,同时要与体质强壮的欧美运动员抗衡,就必须对我国女子足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