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英时先生毕业于香港新亚书院,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新亚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并担任过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和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主攻中国历史,有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院辞典》闽、浙、赣、台四省编撰小组联席会议于1988年11月24日在我院召开。会议由《中国书院辞典》编委会编委、江西省社联副主席、副研究员李国强主持。《中国书院辞典》编委会副主编、江西教育学院书院史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李才栋传达了在湖南长沙召开的《中国书院辞典》第一次编委会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3.
【按】我院书院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才栋于1991年3月18日——28日应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邀请,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作短期学术访问.3月20日在该校作了《关于我国古代书院的历史地位、特点以及近年国内书院研究动向》的学术演讲,现将演讲内容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称“邓书院”的邓洪波先生,孜孜求索二十载而铸就的力作——《中国书院史》,已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于2004年7月出版发行。这是邓书院继《岳麓书院史略》、《中国书院辞典》、《中国书院制度研究》、《中国书院史资料》(全三册)、“中国书院化丛书”、《中国书院》(画册)之后的又一部规模恢弘的学术作。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不断缔构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模式,是我国古代学校的一种。它兴起于中唐,雏型于晚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持续和普及于明、清,流风于当代。至今有1289年的历史,在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均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书院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书院的本质,从中挖掘出古为今用的精神财富作借鉴。本文拟从档案的角度探讨其中国书院档案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从而促进对现阶段书院档案史料的研究、贮存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正>【主题导语】书院,是我国古代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集藏书、教学与研究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于宋,废止于清,前后有千余年的历史。从这里走出了一个个学富五车的文化大师,绵延  相似文献   

7.
书院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种文化机构,集藏书、校书、读书、治学于一体,对传播思想、繁荣文化、培育人才、发展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文章通过晋商家族书院在融入人文精神、选址、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将教育思想与书院环境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晋商家族书院的环境营造;并对今后晋商家族书院文化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据中新社5月22日消息当天,在中国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来自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32名青年博士恭敬地站在孔子像前,分别用中英文诵读《论语》篇章。尼山圣源书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带领32位中外博士向孔子像三鞠躬,一如千年以来中国万千儒生对这位"至圣先师"的尊崇。诵读开始之前,牟钟鉴现场讲解经典诵读的意义。他说,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必须通过阅读经典,经典可供终生诵读。"所谓经典,就是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沉淀",牟钟鉴认为,如今整个中华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某种程度  相似文献   

9.
1990年10月27日,日本国冈山县制作家平坂谦二先生偕夫人第二次来我院进行学术访问。平坂先生已七旬有余,是1853年创办的、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校训的日本兴让馆高等学校的毕业生。退休后专门从事《白鹿洞书院揭示》的研究,著有《白鹿洞书院揭示读本》一书。1988年,他从访问过白鹿洞书院的日本兴让馆高级中学校长山下五树先生那里得悉我院书院史研究室主任、研研员李  相似文献   

10.
书院教育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书院史资料》是当代书院研究的重要工具书。对《中国书院史资料》作者对《文献通考》相关资料理解的再理解可以说明,书院史料的征引与解读应合于基本的语言学、历史学、逻辑学、教育学及所属历史场域的本真。作为一项历史研究,书院史研究理应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共生,在主客观对话中迫近书院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书院研究热。然而许多研究在书院研究上持双重标准,在界说书院时所持的是科学的标准,在研究过程中则放弃了这一标准,转而将书院等同于普通官立或私立教育机构。持双重标准的书院研究于书院研究无益,于借鉴书院经验进行教育改革无补。书院科学的界说当应有民间创办而非官办、承担着藏书、修书职能和高于蒙学诸要素;只有一以贯之地坚持这一标准,才是书院研究的出路,才可能取得更有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书院创于唐,兴于宋,推广于元,普及于明、清,流变于清末。主要供士人读书,学者讲学,间亦议论时政。或为民办,或为官办,藏书或多或少,还有编书、刻书的。降而准备科举,甚至书院与考棚合二为一。总的来说,一千多年中,书院对中国的教育、文化、学术、道德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诸多方面,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书院的历史,可供借鉴,应该受到人们、特别是教育家的关注。本栏目以书院为研究对象,兼顾学术性与现实意义。欢迎以下四类稿件:(一)古代书院建设的成功经验,可以是全面评述,也可以是重点评析。(二)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书院建设的特点、经…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形式,对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书院独具的文化教育组织形式的诸多特点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引起了文化史研究、教育史研究学者的重视。近些年来,取得了颇为丰富的书院研究成果,除《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浓墨重彩地进行专门探讨外,还出版了关于书院研究的专著,如丁钢、刘琪撰著的《书院与中国文化》、李才栋撰著的《江西古代书院研究》和《中国书院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教育史研究诸问题的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教授:今年我又有机会参加中国教育学史专业委员会的年会,颇有收获。在年会上看到了您的文章《20世纪关于中国教育史分期的探索》,深受启发。当时对您说:我十年前曾在有的会上说过对中国学校教育发展阶段的看法。1991年3月我应陈方正和李弘祺两位教授之邀请,在香港中文大学又讲到了这个问题。我的讲稿摘要后来刊登在《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上,题目是:《我国古代书院的历史地位和特点》。1991年4月有的朋友对我在香港的演讲提出质询。1991年5月我给予答复。该答复刊登在《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  相似文献   

15.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自唐宋以来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教育组织形式。池州是安徽最早建有书院,也是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池州书院,兴起于南宋,昌盛于明清,终止于清末,历时近千年。池州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特点,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为池州获得“千载诗人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书院的膏火奖赏——以助贫养士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清代书院膏火奖赏的详细研究,起于刘伯骥的《广东书院制度沿革》。刘伯骥指出,膏火是清代书院中数额最大的开支,认为膏火和中国的供廪养士制度密切关联。“这种制度无疑是起于培植治术人材的需要,但却是中国过去教育打破阶级性的特殊之点”。商丽浩、田正平则强调:  相似文献   

17.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不断缔构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模式,是我国古代学校的一种。它兴起于中唐,雏型于晚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持续和普及于明、清,流风于当代。至今有1289年的历史,在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均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书院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书院的本质,从中挖掘  相似文献   

18.
崔来廷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142-143,145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肇始于唐朝,止于清末,拥有长达一千余年的历史,在科举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清代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鼎盛时期,地处岭南一隅的广东省拥有书院达500余所,其书院数量之多堪称全国之冠。以清代广东书院为范本,对清代书院的办学体制、经费投入与经营机制、经费支出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进行考察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作为培养革命人才的措施之一。在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讲到中国近代学校和书院各有长短,指出书院研究内容就是,“八股”等等“干禄”的那套东西,但就书院“研究的形式”一点来说,还有它的长处,第一、师生感情很笃;第二、自由研究风气浓厚;第三、课程精简,有充分时间做学问功夫。可见古代书院尽管是进行封建教育的一种讲学机构,但是用一刀切的办法把它全盘否定,也不能说是恰当的态度。本文就有关中国古代书院的学风问题,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古代书院的学风,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即:(一)自由讲学,各有宗旨;(二)独立钻研、时相讨论;(三)师生亲切、情谊深厚。现分别述评于后。  相似文献   

20.
正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延承于明清,是一种有别于官学的独立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教育层次相当于现在中等及以上教育。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书院,其中建阳的考亭书院因为它辉煌的历史而流芳后世。考亭书院位于建阳县西郊五里考亭村,这里青山环绕,绿水横流,玉枕峰、翠屏峰相对,麻阳溪蜿蜒东南,山峦叠翠、景色清幽。考亭之名源于唐伺御史黄子陵建亭于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