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发展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正确认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努力寻找一条以较低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高于世界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并保持持续增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突出人地关系选一重要线索,重点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生态观、人口观、环境观,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的恶化严重制约了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恢复,因此人地关系研究是恢复和平衡这一区域生态系统极为有意义的一项工作.本文在总结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的研究概括为:人地系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研究、人地系统的空间结构与地域差异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农牧交错带的后续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人地协调观作为一种价值指向,其培养需要借助体验式情境,而教学案例则是感悟人地观念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喀斯特地貌"教学为例,探究并解决人地协调观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认为利用体验式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感悟人地关系,逐步养成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4.
早期人地关系思想关注的重点是人类如何提高对自然的依赖和适应性,主要着眼于向土地索取食物并以之作为人地关系的平衡点;随着人地互动性、异质性、复杂性向纵深层次演化,后来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人与资源环境的互动及其衍生的人口经济问题。从而把人地关系内涵扩展到多元结构及宏观领域;全球化前景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人地关系思想使人类对生存之路开始了更加理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当前人地关系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问题是人地关系矛盾的体现,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解决人地矛盾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戴洪圣 《时代教育》2012,(14):71-72
高中地理的教学归根结底是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学会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和欣赏世界。本文结合Google earth软件,利用其强大的地理数据,从审美观、人地协调观和全球观三个角度阐述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深度学习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基于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人地关系认知能力。文章基于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探讨进阶式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内容具体化;以问题为导向,培养人地协调观;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当今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环境、资源、人口问题的严峻挑战,如何协调好人地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同题。中学地理担负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即环境观、资源观和人口观的重任。正确的人地观是地理思想品德素质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界定测评内容、确定情境类型、划分评价等级是测评人地协调观需要关注的三个基本问题。在厘清人地协调观操作性定义的基础上,界定其测评内容为:学生在面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程度" "相互影响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出现矛盾时"的态度和观念。依据人地协调观的学理属性和应用领域,确定其测评情境包括"生活活动情境" "生产活动情境"以及"地理学者研究人地关系问题的研究案例情境"。依据学生对人地关系知识的认知水平,将"人地协调观"划分为"接受人地协调观" "理解人地协调观"以及"运用人地协调观"三个学习等级。  相似文献   

10.
研学旅行通过丰富的主体和客体的交往和交互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内化.文章以武夷山植被研学旅行教学案例设计为例,通过在问题链中充分渗透人地协调观念,促使学生对研学区人地关系进行感知、分析、评价和协调,从而形成内在的评判标准,促进人地协调观的内化.  相似文献   

11.
在经历环境决定论、人地或然论与征服自然论之后,人地关系和谐成了全球共识.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地关系和谐之道.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的环境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形成、互动、转化.不同类型资本及同类资本内部的替代与互补,实现各要素间动态平衡是人地关系和谐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汪维 《甘肃教育》2023,(21):67-70
人地协调观是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地理素养,对初中生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意义重大。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在教师观念、教学方法、课程开发、评价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增强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创新教学方法、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健全评价方式,这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教学中人地关系思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是随着人地关系在中国社会经济中的影响加大和历史研究中人地关系思维的加强同步的。近一百年来,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人地思维演变正好折射出一个世纪的政治文化风云。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新文化运动而来的思想解放,促使忧国忧民的学者探索东西方文明的异同及其环境成因,寻求中国光明的前景。50年代,在教条主义的“人定胜天”观影响下,“地理环境决定论”自然是无处藏身的。可是“后工业时代”的人口膨胀、生态环境恶性化,又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历史人地观。注重区域差异,注重环境对历史的影响成为了必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地区中学地理教育的地位、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学生的人地观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改革地理教育观念,创新地理教学模式,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秉承的正确价值观,是地理课标要求学生所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了解人的人地协调观水平在社会层面有助于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在基础教育层面有利于教学策略的提出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开展。本文借鉴内涵相近的环境意识、环境关心等量表,开发人地协调观量表,并利用同质性检验、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量表的检验和修订,最终得到由地对人的客观影响性观念、人对地的主观能动性观念和人与地的整体协调性观念等3个维度20个测量项目的量表。基于201份有效公众样本数据对量表进行质量检验,结果显示量表具有基本合格的信度和效度,暂且可用于测量人的人地协调观水平,但后续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素养是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以河西走廊这片热点区域为例,阐述如何从中学地理教学的三个角度"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和谐"对区域的典型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梳理归纳,引导学生感悟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它相对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其他三个素养更抽象、更综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易察觉和评价。基于UbD理论的逆向教学设计从“终端”出发,以目标为导向,以评价为准绳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悟,使其形成的价值观念与实际生活产生相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人地协调观要素,可为地理课程落实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提供重要情境载体。文章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教学情境载体,探讨落实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的路径:充分挖掘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人地协调观要素;利用遗产的完整情境,让学生整体、系统地理解人地协调观内涵;从遗产的时间维度,让学生真切体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并在鲜活的案例中理解人地协调观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理环境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地理课程要"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由此可见,高中地理课程是渗透环境教育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20.
人文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一种全新的人地关系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与必然选择.高师人文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并以其为主线贯穿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建立学生主动参与为辅、课堂内外结合两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