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潘晓花 《学子》2013,(10):45
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常有这样的困惑:题目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数学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教学的效率非常差。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数学教学应该值得我们去思考。数学的解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又例题,习题又习题",老师目中无人,目中无学生",解后并没有引领学生有效的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数学学习的表层——"死做题",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相似文献   

2.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长期的,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谢定兰 《四川教育》2001,(10):24-25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 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因此,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 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 的参与,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 达到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实践性的 统一,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 只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真正了 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 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可 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主动 参与的条件。 数学教…  相似文献   

4.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数学,掌握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方法.我个人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知识教学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学习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习过程中各种具体能力的综合概述,如观察能力、记}乙骨色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学习能力的大小、强弱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也决定着学习目标的完成,同时影响着—个人各种潜能的发挥。学习能力随着人的身心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高。  相似文献   

6.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数学,掌握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方法.我个人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知识教学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正海 《双语学习》2007,(11M):123-123
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8.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智能主要是指对信息的加工和内化的能力,即对接受的信息进行感知,识记、保持、应用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学的主动,学的快乐,并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钻研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学习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调控.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反思“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1.
探索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发现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一看到这个标题,同学们可能会说:学数学嘛,就是解题,题目做得越多,数学成绩就会越好.这种认识对不对呢?对,但不完全对.我们不妨留心一下自己周围的同学,思考  相似文献   

13.
韦健兰 《中学理科》2006,(11):16-17
课程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可见,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数学课程标准已把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情感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是初中学科育人功能的体现,是教学规律和客观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让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对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提高民族素质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情感与态度目标中的一个具体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就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谈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一、数学是神奇的,也是迷人的。它既有空间关系的浓缩,也有数量关系的组合;它既是科学发展的桥梁,也是人类解开愚昧,走向文明的使者。正是有了人们对数学的迷恋,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无数的人为解开数学难题而辗转反侧,寝食难安;也有很多人在苦思冥想后,茅塞顿开,欣喜若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而不只是为考分,反复机械练习,使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感觉枯燥,谈何激发潜能?例如在数列这一章的教学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一张纸实现登月的愿望吗?”(这时,学生惊奇了,很想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于是就趁机因势利导,“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通过今天的学习,就会解开这个谜。”这时,同学们就会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这样一来既引出了课题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上课的注意力就集中了,课堂的效率也就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认识也就深刻了。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各方面的数学素质.为此,我们应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充分发挥数学活动的优势,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创设教学情境,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发展个性。  相似文献   

17.
曹娜 《学周刊C版》2010,(5):78-79
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现教与学的紧密结合。改变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公式运用、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因此,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放在首位。现就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及其策略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耀刚 《考试周刊》2014,(21):71-71
<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曹才翰、蔡金法先生在《数学教育学概论》一书中肯定了兴趣的动力作用,认为兴趣和成绩之间存在"恶性循环"与"良性循环":"无兴趣——成绩差——无兴趣","有兴趣——成绩好——有兴趣"。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有效地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从而高效率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反,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当然也谈不上效率。爱因斯坦曾说:"兴趣  相似文献   

19.
吴惠娟 《教育艺术》2004,(12):56-57
《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可见变数学教学过程为学生体验的过程已刻不容缓。而我们知道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反思,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是以不同的时空视点对原有学习经历进行重新思考。反思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构建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