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好更快的发展;有利于树立我国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由于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完善、公开不主动、公开内容限制较多、公开手段落后等问题,我们要不断创新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机制、发布机制、监督机制、问责机制,以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公开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政府信息公开是保证人民群众在知情前提下实现民主权利的需要,也是防止腐败的治本之策。文章从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际出发,在总结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同时,分析了目前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原因,提出了完善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建议和对策:努力提高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群众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参与度;努力拓宽滁州市民获取政府信息的渠道;要加快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政府信息公开是保证人民群众在知情前提下实现民主权利的需要,也是防止腐败的治本之策。文章从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际出发,在总结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同时,分析了目前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原因,提出了完善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建议和对策:努力提高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群众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参与度;努力拓宽滁州市民获取政府信息的渠道;要加快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息公开对于建设阳光政府、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但是,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这就需要在政府信息公开所代表的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信息保护所代表的个人利益之问进行平衡。立基于此,论文探讨了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政府信息公开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之间的立法衔接和政府信息在公众公开查询中的防范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息公开又可称为政务公开,其目的在于增强政府行为的透明度,从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从世界各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发展概况和趋势来看,信息公开的立法趋势是加强政府运作的透明度、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导入司法审查机制等。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按照WTO透明度原则的要求,加快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建设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政府网站已经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渠道、第一平台。中央和省级建设行业政府监管机构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对政府信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公开,在规章制度制定、公开机制建立和渠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促进了政府监管的透明度和民主度,从而提高了行业监管效率。然而当前建设行业各级政府实施信息公开制度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解决和完善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政府监管效率,促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息公开是大数据时代提高政府服务的必然选择,但政府信息公开也应承担保护公民隐私的责任。为了实现大数据时代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通过文献梳理以及整合政府公开的相关信息,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的特点,探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侵犯个人信息的问题及其原因。结合我国的国情,从明确“保障人权”的宪法地位、完善平衡法益冲突体系、构建隐私风险评估机制、增强个人信息保护与维权意识四个方面探索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中个人信息保护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对群体性事件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可知我国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诸如"被动公开"和"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机制、缺乏合理的评估与问责机制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转变政府行政观念,增强信息公开的主动性与真实性;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统一信息发布口径,建设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开展信息公开评估,建立信息公开问责与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政府信息公开是实现和发展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之一。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促进服务型政府的民主化进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利于提升政府社会形象,巩固政府合法性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还存在一些立法问题,影响着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对此,提高《公开条例》的效力等级、丰富政府信息公开的形式和内容、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监督,能使其更好地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  相似文献   

10.
郝君超  张瑜  朱美静 《考试周刊》2009,(30):235-236
在行政管理的实践中.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逐渐完善,信息透明度逐步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官僚作风严重,信息公开主体责任不够明确.缺乏法律约束和有效监管机制与奖惩制度等问题。本文在公共治理理论的视角下。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由网络舆论引发的政府形象危机屡见不鲜,政府和政府官员的自利性对公共性的背离、信息技术沟通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电子政府系统的不健全、政府官员媒介素养的不足导致政府网络舆论调控失当。目前政府网络舆论调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公开滞后、政府责任不明、媒体联动不足。政府坚持及时沟通、承担责任、系统运行的网络舆论调控原则才能不断提高网络舆论调控水平,有效化解政府形象危机。  相似文献   

12.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于法治政府、阳光政府建设有重要意义,但其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却令人堪忧。应该分析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寻求解决之方法。建议从转变政府及公民观念、上升法规位阶、明确公开范围、完善监督惩戒机制等几方面来探求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知情权是人民主权、福利国家和民主政府的要求,它得到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双重保障。知情权主体具有广泛性,由了解权、收集权、利用权和更正权组成,客体指向是政府拥有的行政信息。目前,我国知情权的落实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该尽快为政府信息公开立法、转变信息公开观念、加强电子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4.
政府信息公开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加快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步伐,是适应加入WTO的需要。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与法律制度虽然布一定的发展,但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锁信息和妨碍政府信息传播的许多观念和做法仍然广泛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综合的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还没有建立,政府信息公开还存在很多问题。进一步加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应该确立政府信息公开原则,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尽快制定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法》。  相似文献   

15.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以“合法权益”受侵害为逻辑起点,对于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告资格,无论是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还是依申请公开的信息,都需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过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而对于与自身信息相关的原告资格,则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被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直接相关,或者政府的信息公开行为侵犯了其商业秘密与个人隐私。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上网的若干问题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政府电子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建立透明政府的热点和趋势,我国自l999年推进“政府上网”工程以来,各地政府电子化已有所推进,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程度较低,为社会提供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过少,程序方面缺乏保障和救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政府电子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子化政府的涵义、特征及发展现状的分析,借鉴西方国家法制和历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提高公务员素质和行政效率,确保电子安全等措施,以推进民主政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息公开是促进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需要,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虽然取得一些进步,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该文论述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指出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实现条件和面临的主要障碍,并从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及配套法规,修改《保密法》等制度设计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冉启云 《唐山学院学报》2021,34(4):53-61,108
近年来政府信息公开领域呈现出权利异化、申请泛滥的态势.规制政府信息获取权滥用可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推导而出,且具有宪法层级的正当依据.2019年修订后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程序弹性模式和制度规制模式的结合,配置了合理描述、延长期限、收取费用、主动公开转化等机制,其第35条将数量、频次明显超过合理范围的滥用类型直接引入信...  相似文献   

19.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将政府所掌握的信息通过一定的途径向社会公布,使其他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可以无偿获取这些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作用就是将政府公开信息以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从而产生对政府的约束力,使政府必须严格按照特定的程序公开政府信息。但是,当前我国现行政策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信息公开制度的顺利贯彻执行,为此,我们需要从内容、途径及保障措施多个方面,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行线式层层推进。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化、界定保密与公开的范围、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积极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加大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改革现行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和降低公众获得政府信息的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