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研究因意识形态的介入走向社会、文化层面,赋予翻译深刻的现实意义。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为研究范本,分析两译本在习语典故、宗教文化以及诗词意象方面的不同处理策略,探究在权力差异环境中不平等的文化交流现象,进一步说明译者所处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强势文化运用归化翻译策略来达到文化同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杨文睿  王伟 《文教资料》2010,(20):43-44
本文结合勒菲弗尔的操控学派理论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分析《名利场》的两个中译本——杨必译本和彭长江译本,对比两译本所体现的不同翻译倾向,并进而证明:翻译过程受到意识形态的操控,包括译者个人意识形态和译者所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两部分。而两种意识形态交互影响,使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产生了不同的翻译结果。  相似文献   

3.
关于《傲慢与偏见》的翻译研究有很多,但多为基于译者对不同翻译策略运用而进行的译本对比,往往忽视了译者外的因素。该文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基于勒菲弗尔操纵论中意识形态的相关学说,对王科一版译本进行分析,探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老人与海>自1954年已有十几个中文译本.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翻译文学时而处在中心地位,时而处在边缘地位,并且翻译文学这个系统本身也是分层的.不同时代翻译文学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因而翻译策略也不一样.对比<老人与海>译介到中国以来有代表性的2个译本:内地最早的海观译本和最新的黄源深译本,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采取了何种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又是如何协调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翻译中,是选择归化策略还是选择异化策略,一直是翻译界人士讨论的焦点.本文作者认为,译者的选择与译者的文化立场度译者所处的文化语境紧密相关.本文将通过《红楼梦》两种译本的比较来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对《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海观译本、黄源深译本)进行对比,探讨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采取了何种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动态顺应不同因素并做出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7.
社会文化作为翻译行为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其文学标准、接受方式、社会意识形态等必然对翻译产生影响,形成译本不同的翻译取向,从而产生许多独特的译作;社会文化通过译者作用于翻译作品,译者对需译文本的选择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而译者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从而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郭沫若和李正栓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分析原诗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的基础上,对比分析郭译本和李译本在翻译该诗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研究表明,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目标读者的期待规范和审美诉求,实现各自译本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交际功能,译者采用了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其实质是由译者自身的翻译目的或译者意图来决定的,而其理论预设则是功能翻译理论所谓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经典论述。  相似文献   

9.
权力与话语: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跨文化语境下,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具有操纵作用。其主要表现是意识形态对翻译的选材,翻译的解码过程,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目的的操纵。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调整民族心态,坚持本土文化身份,以务实的态度促使文化的良性互动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阿Q正传》的译本研究,评述杨宪益对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分析译者在不同的语境中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总结出相关规律,并根据勒弗维尔的翻译操纵观探讨译者所采取译法的背后原因,以期得出这位"翻译大家"的一些翻译观。  相似文献   

11.
夏宜名 《海外英语》2013,(4X):134-135
通过对《金瓶梅》两个英译本的部分章节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该研究旨在从历时的角度对同一民族语境下,译者受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在翻译策略转换方面的差异,以期更全面的了解意识形态及赞助人系统和翻译策略转换之间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译者对于作品的翻译通常会将自身处于两种文化意识的博弈当中,林语堂先生《浮生六记》译本正是在中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他把握了意识形态的平衡点,在体现译本文化意识形态同时从生态、物质、社会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构建。这种方式既实现了东方文化的有效传播,也得到西方读者的喜爱与文化认同。总之,在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下,译者要尊重原作者也要注重读者本身。本研究对此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沙博理和登特杨(男性译者)所译《水浒传》为对照本,结合译者赛珍珠(女性译者)的双语文化背景及女性身份两大要素,探讨不同性别的译者传译《水浒传》女性形象时的翻译策略与立场差异:沙博理和登特杨译本奉行与原作一致的男性主导、女性从属立场;赛译本却从女性角度出发,引导目标读者重新评价被封建意识形态烙上负面印记的女性人物,修正了《水浒传》原著中被歪曲的女性人物形象,构建了积极反叛的女性形象,使译本更加符合西方意识形态下人们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坊っちゃん》是夏目漱石1906年发表的中长篇小说。通过以林少华和徐建雄两位作者的不同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惯用翻译策略、语音特点、修辞手法、语境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及其特点。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文学作品的翻译,会因为译者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翻译风格,是不同时代文化的体现、不同时代文化的演绎;鲜明的文化多样性孕育和滋润出翻译风格的多样性,翻译风格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作为传统文化,是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因子,是构建中国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利用其译本帮助实现"中国梦"是当下翻译研究者的一项重大任务。其译本在英语世界中经历了由归化到异化的过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策略转变是由于人们的意识形态的转变:其翻译的前两个时期欧美文化占统治地位,译者多采取涵化他者文化的策略;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觉醒了的第三世界人民开始采取"阻抗式"的异化策略来彰显其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以闵福德对金庸的收山之作《鹿鼎记》的翻译活动为研究个案,以勒菲弗尔的操控论为理论基础,探讨译者在意识形态的操控下对译本进行的改写。在研究中发现,译者在武侠小说英译的过程中会综合考量译入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小说进行改写,表现为小说的结构、人名翻译等方面,并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使译入语社会读者能够更好地接受译本。  相似文献   

17.
目前<红楼梦>的全英译本有霍克斯译本和杨献益夫妇译本.在有关文化因素翻译的处理上,霍译本主要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而杨译本则主要采用了异化策略.本文结合实例分析认为,尽管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却实现了各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描述翻译研究的方法论视角,研究小说《二马》中文化词汇的英译策略,手动提取原文中的汉语文化词汇及其译本中对应的"翻译",形成平行语对并进行数据统计。研究发现,译者使用到了八种翻译方法,总体上倾向于采用文化替换类翻译策略。译者在翻译方法上的选择主要受历史文化语境和文内语境的制约。此外,汉语语言系统的特殊性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文化词汇的英译。  相似文献   

19.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外国小说译介过程中译者的翻译转换策略为切入点,以Uncle Tom’s Cabin三个产生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中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不同历史阶段即不同意识形态下译本所采用的翻译转换策略的异同,试图分析社会意识形态对外国小说翻译转换策略以及翻译过程中"改写"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