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曹植的《白马篇》是魏晋游侠诗的代表作。曹植使游侠第一次进入诗歌创作领域,并升华了先秦游侠思想的价值取向。曹植的游侠诗无论是在诗歌体式还是题材内容方面,都为后来游侠诗的创作发展提供了诗歌范式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曹植一生崇尚自由,渴望能建功立业,可又怀才不遇。其本人与“白马游侠”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他正是将自己建功立业,奋发有为的理想寄托在“白马游侠”的意象之中。“白马游侠”的诗歌意象是曹植理想人格的化身。  相似文献   

3.
曹植一生崇尚自由,渴望能建功立业,可又怀才不遇。其本人与“白马游侠”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他正是将自己建功立业,奋发有为的理想寄托在“白马游侠”的意象之中。“白马游侠”的诗歌意象是曹植理想人格的化身。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曹植、李白诗中的"侠客"意象进行分析比较。"侠客"一词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被赋予新意。曹植、李白分别是三国和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才华横溢,却壮志难酬,便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白马篇》是两位诗人描写侠客的代表作,虽同名,但两人的社会环境和身份地位不同,表达的思想也各有千秋,通过分析两人《白马篇》中侠客形象的异同点,探索其存在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芳 《成才之路》2012,(29):13-13
曹植的《白马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少年游侠。曹植通过对游侠形象的改造,消解了皇权与游侠之间的冲突,使游侠的理想与报效国家的情感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6.
《白马篇》曹植的诗歌.是建安诗歌文人化过程完成的标志。《白马篇》是曹植前期作品的代表,歌颂了一位武艺高强的爱国英雄。  相似文献   

7.
计懿文 《现代语文》2009,(10):25-26
赋、比、兴是文学中极重要的修辞手法,自《诗经》起源,至今绵绵无绝。曹植可以说是风云三国中一个极具悲剧性的人物,其命运多舛,一生情感跌宕起伏。几度被命运捉弄,使得曹植惆怅难解,然而当权的哥哥又对自己百般质疑,无奈之下,所有的愁肠只得用比兴抒发,铸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朵朵奇葩。  相似文献   

8.
曹植诗作直接继承了《国风》哀伤而又温厚的传统,在语词和表现手法方面多有借鉴。其诗歌情感充沛有力,语言华关精工,体现了钟嵘最高的审美理想。就曹植在诗坛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而言,钟嵘在《诗品序》中称曹植为“建安之杰”是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9.
游侠作为一种游离在国家体制以外的特殊人群,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兴起,随着封建制国家的稳定与巩固,游侠精神与封建统治格格不入。在汉代统治者的大力剪灭下,游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汉魏之际游侠之风再次兴起,游侠的精神特质给当时的文人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尤其在曹植的大力推广之下,游侠书写在汉魏之际出现了新的变化。本文以曹植诗歌创作为例,针对汉魏之际游侠诗歌写作新变进行研究,以期对游侠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11.
12.
墨家思想为后世游侠精神的源头,墨子从思想到行动为后世的游侠树立了典范。战国至两汉是游侠的黄金时代,司马迁和班固记载了现实中游侠的侠义之举。曹魏立国,游侠作为阶层已不复存在,曹植以浪漫的气质和惊人的才华在《白马篇》中塑造了充满理想色彩的游侠形象。至此,"侠"的精神品格基本定型,侠的形象作为正义的化身不断出现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13.
游侠是战国到汉初社会动荡的产物。游侠诗则是传统诗歌的重要类型之一。建安时期士人普遍具有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以曹植为代表的游侠类诗歌应运而生。曹植的游侠诗将少年任侠、追求个体自由的模式与忠君爱国思想结合起来,深刻影响了后世游侠诗歌的创作。阮籍此类诗歌中表现了对游侠建立功名之梦的清醒认识,主张退而在文学作品中彰显理想人格和精神自由。李白游侠诗作开创了"功成身退"模式,是对以上两种传统的继承及融合。  相似文献   

14.
《远游篇》是汉魏著名诗人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年代不详,且至今未有定论。对《远游篇》具体创作年代,或简而概之认为是曹植人生后期作品,但对诗人在黄初与太和年间的差异状态不予区分,更多的则是避而不谈。联系作者生平,细究作者心理,通过文本互证可知,《远游篇》创作年代可确定于黄初中后期。  相似文献   

15.
曹植的文学创作随着他的思想变化呈现出建安前、后期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而《释愁》则是他文风转变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曹植的后期作品《释愁》来关注他的思想嬗变。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谈论的曹植思想主要是指他对于人生、对于理想的态度。即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避。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第三册《白马篇》有这样两句:“宿昔秉良弓.梏矢何参差。”对这两句,课注释说:“宿昔秉良弓:平对手执良弓。宿,平时。昔,过去。梏矢何参差:梏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不整齐。”笔认为。这两个注释中,对“宿”、“昔”和“参差”的解释都欠妥。因为一方面“平时”和“过去”这两个意思.在汉语里无论如何也揉不到一块.违背汉语的语义关系;另一方面“梏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参差不齐”,这个解释与作要刻画的主人公的英武形象的意图相矛盾.甚至破坏了人物形象一箭囊中的箭尚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游侠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群体,为数不多,但却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乐善好施,张扬洒脱,鄙薄财物,对身外之物抱以忽视和超脱的态度.但是他们桀骜不驯,唯我独尊.意气用事.轻视生命,对异己者任意杀戮.他们的种种行为不符合当时的礼法和道德观念,所以一直游离在社会的边缘.班固的<汉书·游侠传>就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群侠图.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浅述《曹植庙碑》的形制与内容、笔法与结构以及碑刻中同字、同时代不同碑刻的比较,遵循出土碑刻和史料结合的"双重证据法"的考证原则,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及实践基础,在北朝与隋唐之间,寻觅楷书由率意、洒脱的魏碑书风向大唐"尚法"书风演变的轨迹。通过《曹植庙碑》的个案研究,初步了解该碑继承北朝遗意,书体杂楷、隶、篆三体的历史原因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8,(1):33-38
史学游侠形象是由西汉司马迁塑造的,文学游侠形象最早出现在汉末魏初。汉末世积离乱,文人认识到生命的短暂,生命意识开始强烈起来。魏晋南北朝时局动荡,多家思想交融,文人们渴望利用有限的生命建立功业、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他们视侠为情感的重要寄托。诗人笔下的侠也各具特色,游侠类诗歌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游侠文化的繁荣深刻影响着后世传统文学。  相似文献   

20.
曹植是汉魏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诗歌的成就尤为显著。他的诗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更多的是描写自己的生活遭遇,抒发政治理想,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他一生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诗歌,由于作者生活环境的不同和政治地位的变化,所表现的思想情绪有很大差别,诗歌的艺术特点也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