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长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个案,对其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并分析认为,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施行、专业能级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应对市场的人才需求转型等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局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中,课程建设甚为关键。要遵循强化基础与提高能力并重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和及时更新原则优化课程内容,尝试启发式、研讨式和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构建动态而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准确的学科定位和科学的课程体系是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前提。中文素养与中文职业能力的统一是理工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所在,为此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中文人才为目标,形成以中文为主、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近五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增加了一大批的新建本科院校,又由于这批本科院校多是从过去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本而来,原来的专科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一变而为综合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专科应用型、师范型的特征转化为综合型(带有强烈的师范印记)、应用型的特征。由于升本时只是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图书数量、固定资产规模等,因而升本伊始,在专业建设上和课程设置上多是模仿老本科院校的做法。比如,湖南科技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便是众多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典型,湖南科技学院原名“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升本时定名为“零陵学院”,2004年改名为“湖南科技学院”,学校地处湖南永州市,经济上为欠发达地区,是一所典型的地方性新办本科院校。其中中文专业办学历史最为悠久,因为文革后本地区中学亟需大量师资,因而其最初的科学定位就是培养初中语文教师。恢复高考直至2002年升本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至少为本地中学培养了70%以上的语文课师资,  相似文献   

5.
人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在剖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情况,顺应社会实际发展需要,以国内外前卫教育观念为指导所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以求培养出兼具人文性与应用性,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实用性的技能的一专多能、高素质、实用型的创新人才,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因此,对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进行人文性、应用性的培养,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新时代发出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6.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审美能力和构建合理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结构,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的教学现状是,该类课程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还存在语文化、科学化、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倡导和研究文学课程的探究式教学范式,能够纠正长期以来该类课程教学存在的偏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倾向,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质",并转化为"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赏析能力和应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8.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体现在其由传统的精英化、研究型人才培养转向运用性人才的培养,"应用性"的内涵应包含专业性、操作性和时代性的要素。在转型过程中,管理者和教师应避免陷入学术至上和"应用性=技能"的两种极端认识。  相似文献   

9.
彭欢 《文学教育(上)》2022,(10):143-145
课程育人对高校教学的积极导向已经成为共识,而课程育人的策略和实施路径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本文利用课程调查数据,探索课程育人的模式。研究认为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课堂教学的基础夯实、学科竞赛的产出导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正面影响。因此,通过“思政、教学、竞赛”课程育人模式的可行性探索,可以为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育人范式。  相似文献   

10.
石钰 《大学教育》2022,(4):188-191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培养创新型、高质量人才是民办高校应对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根据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民办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同时结合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现状,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探讨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发展、课程体系建设及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如何创新传统的人才培育模式,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跟进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培育具有专业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强、创新创业意识高的新型人才,提升民办高校的育人质量,提升办学竞争力,同时推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体现在其由传统的精英化、研究型人才培养转向运用性人才的培养,"应用性"的内涵应包含专业性、操作性和时代性的要素。在转型过程中,管理者和教师应避免陷入学术至上和"应用性=技能"的两种极端认识。  相似文献   

12.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河南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河南电大首批"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之一.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合理和谐的教学团队组成结构,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要求,最佳的教学业绩效果等.本文谨就如何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熟练使用标准普通话的能力,高水平的朗读、朗诵、演讲、辩论能力以及优秀的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运通能力。针对目前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口语表达存在的问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生活动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和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大高校都开始建立各种社团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文学社团的建设也紧跟时代潮流。但由于社团建立目的的单纯性,并没有使文学社团建设规划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视阈下,片面简单的研究下,没有让社团建设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文学社团以其为参照,对教学有着十分大的帮助。本文就从教师、学生、课本的角度研讨,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视阈下的文学社团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今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笔者拟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就业市场为切入点,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把文化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相连接,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6.
在工具理性盛行的当代,人文教育逐渐被边缘化。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培育出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也较早就意识到人文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基础。广西某独立学院结合学校的实际现状,探索可操作的基于人文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实践设计、质量评价和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改革,这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师大文学院的成功经验,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思路。文章提出了以第二课堂作为主要依托的模式,从分类指导、效果评价和注意主要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思考。文章对地方院校人文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安徽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开设公文写作课程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定位失当、教学方法有失科学等弊端。学校必须正视现实,从整合资源、转变观念、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入手,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为使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本文以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提出从实用性的角度,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并且从创新的角度,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并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其在社会立足的本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