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大量的乡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将孩子留在家乡与祖辈或亲戚一起生活,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有着更多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如自信心不足、成就感较低、自控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的源头之一就是亲子分离导致亲子沟通减少和情感关爱缺失。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应从“三个加强”着手:父母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发挥政府作用,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2.
经过20多年研究,围绕乡村“留守现象”的诸多问题达成一定共识:父母流动并不必然使儿童陷入行为等问题,教育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要避免从“身份”角度简单化、片面化留守问题;乡村教育受限于乡村系统环境,“留守问题”的实质是“乡村留守”。本文分析“留守问题”新趋向——“泛留守”现象及其后果,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破解乡村文化凋敝、乡村资源匮乏及乡村“泛留守”问题的必然选择。针对“泛留守”问题,需要改变乡村教育格局,回归乡村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并与乡村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补;推进“县管校聘”等改革制度,让教育资源分配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型;通过壮大学校师资力量、强化家庭教育等策略提升教育水平;从“资源共享及整合”视角,构建以乡村社区发展为基石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持久而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3.
庞芳 《家长》2022,(22):27-28
<正>父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目的,往往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然而,如果因为父母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早早辍学,甚至走入歧途,那么家长外出打工的初衷将大打折扣。“幼年时他们被丢给老人,青春时他们被丢给学校,成年时他们被丢给社会。”网上流行的这短短三句话,成了千万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这就导致了大量乡村留守儿童的产生。父母在城市打工,孩子却留在原籍,“丢”给了爷爷奶奶或寄宿学校,他们好似生长在原籍的一朵小花,经受着风雨的洗礼。无父母陪伴的童年与青春,缺少了爱,也缺少了约束,就像一朵小花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阳光和雨露,也没有一双手能在它的枝干不那么笔直时帮它“挺直腰板”。在孤独成长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乃至社会问题,往往会成为留守儿童一生的阴霾。  相似文献   

4.
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离家外出务工或经商.于是,背井离乡的父母们便把孩子委托给双亲或亲友看管,“留守儿童”群体便应时而生.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亲情与关爱,他们大多性格孤僻、自私厌学、逆反心理严重、价值观扭曲……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课题.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我们学校教育只有不断探索新途径,解决新问题,才能确保“留守学生”和其他学生一道共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彭静 《四川教育》2022,(7):17-18
<正>从“阅读”到“悦读”,这是小学生读书发展的一次飞跃,而要完成这次飞跃,则需要调整读书目标,改变读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为小学生量身定制阅读的方式,进而逐步达到“悦读”的境界,并达成赋能的目标。首先,乡村留守儿童“闲暇阅读”具有必要性。乡村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其监护人大多只能解决孩子的吃穿住行问题,送孩子到附近的小学接受义务教育。这批留守的孩子下午放学后回到家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更多的只能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保障教育公平,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能更好地为乡村发展“造血”“输血”。考察陕西省镇巴县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可以看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需要发展乡村经济,振兴乡村文化,提振乡村认同感,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支持体系,引导多元教育主体协同发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消费主义为代表的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乡村留守儿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征为,在强大的城市文化的吸引之下,乡村留守儿童在积极融入城市而疏离乡村过程中,在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对抗之下,乡村留守儿童既无法融入城市文化,又难以再次回归乡村文化,成为无根的人。同时,在热闹的城市与安静的乡村的生存环境中,留守儿童常年在父母关爱缺失、社会关怀不足的情况下,情感上表现出“荒漠化”,成为最熟悉的“异乡人”。与城市教育方式不同的是,在乡村非结构化的教养方式主导下,大量留守儿童成为“自由人”,导致乡村留守儿童学业成就一般。据此,提出增进乡村文化认同、父母情感关怀出场以及实行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相结合的教养方式,以期能够促进乡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韦凤利 《广西教育》2005,(1A):13-13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人,笔者通过对本县3所农村小学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分别占全校学生人数的82.6%、69.2%.73.6%。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子女”队伍中的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形式的发展,农村中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了,至此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整日忙于务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更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去了解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有些想多关心关心孩子,但限于经济、路途等原因,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因父爱母爱缺失,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差,心理古怪、孤僻,成绩也不理想;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关注,要多和留守儿童沟通,和家长联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傅安妮  陆韵 《四川教育》2023,(24):6-7+13
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事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针对乡村留守儿童家庭文化资本严重缺失这一困境,从“推进城乡携手,助力院校结对帮扶”“优化课后服务,开发乡村特色课程“”整合社区资源,提供多元教育服务”三方面着手,着力补偿乡村留守儿童家庭文化资本。同时“,助人自助”终极目标的实现须从三方面助推家庭文化资本的自主创生:强化优秀品质,激活儿童发展潜能;汇聚多方力量,助推文化资本积累;提高监护人素质,改善隔代教育困境。  相似文献   

11.
论乡村文化变迁中的留守儿童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宾学院学报》2015,(7):17-25
经济大发展带来的人口大流动使"留守儿童"成为学界长期关注的焦点。城市文化的"入侵"和乡村文化重构的滞后在导致乡村文化教育功能式微的同时加剧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化":文化异质化导致留守儿童对乡村文化产生抵触心理;人口空心化导致留守儿童权益的弱化和教育的难以为继;学校教育的城市化加剧留守儿童对乡村文化的排斥心理;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念的丰富和多元化严重冲击乡村文化秩序。基于此,改善乡村人口结构,重构乡村本土文化,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推动乡村教育再回归,不仅有利于乡村本土文化的复归,更有利于矫正留守的儿童偏差行为,为留守儿童建构起良好的生活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2.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和城镇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潜江市教育局利用暑期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三谈心”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是与负责抚养的“隔代老人”谈心。全市各学校的所有教师对这部分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家访,了解这部分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帮助家长纠正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行为。二是各班老师与本班留守学生谈心。了解这些孩子的心理状况,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给予这些孩子学习、生活上更多的关爱,让这些孩子感受更多的温暖。三是让留守学生与父母谈心。要求学生给在外务工的父母写信或打电话,汇报自己在学校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让在外的父母放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居民选择外出打工,而他们的孩子因为城乡教育二元化制度及生活成本等等问题被迫留在家乡,很多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中的一方甚至双方,每年相聚的时间非常有限,监护教育的责任全部转移给老人及教师。安全感是一种心理感受及由此带来的行为特征,个体对身边事物与周围环境危险性的预判及反应是安全感的直观呈现。乡村留守儿童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往往会表现出安全感缺失,音乐游戏融合了音乐与游戏这两种有益于儿童成长且儿童非常喜欢的元素,将其用于乡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缺失的干预具有非常积极意义,笔者结合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对策略选择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5.
学生的鼓励     
“留守儿童”是每个农村学校都面临的问题,这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很多孩子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对此,我们学校在开学初要求班主任详细登记,建立“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对特殊的留守学生还建档立案,即进行个案分析,跟踪管理,在做好这些常规工作外,学校突出强化了“留守儿童”的“三自”教育。  相似文献   

16.
关系社会资本的流失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愈来愈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父母的外出,造成了留守儿童关系社会资本的流失,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父母应加强与子女交流,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增进邻里关系,共同教育孩子;教师要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进一步发展经济,逐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待遇;进一步拓宽渠道,更多地接纳留守儿童到城市接受教育;进一步敞开校门,让留守儿童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教育误区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和不当做法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恰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对“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成因及后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留守儿童”的认识过于片面;对“留守儿童”关爱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关爱的方式方法不当;关爱的领域存在盲区。并提出了走出误区的建议和对策:转变认识;调整关爱的方向和重点;改进关爱的方式与方法;以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由于家庭亲情缺失、教育管理缺位等原因,“留守儿童”在身心成长过程中存在人际交往、行为规范等多方面的问题。虽然政府对农村薄弱教育持续加大师资投入,但在基础教育十分薄弱的农村地区,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对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协调合作,从师资队伍、家庭教育、社会情况等多方位客观地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梳理“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加以关注并积极寻求改进策略,探索一套行之有效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农村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思想道德滑坡、心理障碍、违法犯罪等现象,成为目前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要搞好基础教育,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必须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留守儿童的素质。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20.
王若懿 《教育》2007,(7S):46-47
曹大佛除了是自己的两个孩子的父亲以外,还是全国各地近2000名留守儿童的“父亲”。从1999年开始,他便踏上了关爱留守儿童事业的旅程,8年来,他以个人名义坚持给留守儿童们写信、寄书,从精神上给予他们关怀和鼓励,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增添一抹色彩。近日,《教育》旬刊记者对曹大佛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