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实践活动,必须明确其承担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分别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主体、市场主体、协同主体和参与主体。在当前社会建设中,各承担主体应明晰各自的主体地位,找准和发现动力,更好地参与和推进社会建设的实践,共同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觉既是社会主体推进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社会主体发展的基本诉求。社会主体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自觉的主体。提升社会主体的文化自觉性是实现文化自觉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实现文化自觉就是要实现主体文化自觉。主体文化自觉的根本意义是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实现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使每一个社会主体更自觉、更主动地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社会主体的社会组织形式来看,必须着重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和人民政府的文化自觉。从社会主体的个体形式来看,必须着重实现领导者的文化自觉、文化人的文化自觉和全体公民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虚拟社会的出现与发展,为主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同时也给主体带来了自我异化现象,集中表现为主体自主性的缺失、主体理性的弱化、主体道德的失范和主体生物性的脱离。为科学应对虚拟社会中的主体异化,可以从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监督管理、合理运用科技手段、不断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四个方面来采取措施,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虚拟社会的和谐构建。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本位视角下,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过度主张人的社会主体身份即社会语境下的他己能力,而教育目的个人本位形成与人存在的个人本位的等同化认知,使得教育目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根源需要重新考量。在教育主体视角下,通过对人的社会主体身份的解构,以及对单一人我主体发展范式的再思考,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中人的社会主体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中的个体主体走向了人的多元主体教育的初步统一。在意义视角的阐释下,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中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形成内在博弈、类主体即类语境下他我与个体主体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以及类主体具有对社会主体的超越性本质,进而教育从人的单一主体教育走向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从人的对立主体挟持发展走向人我与他己协同发展的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制度化是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开展的基础。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制度化结构包括纵向关系结构和横向运行机制。从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建立健全配套机制和提高社会资源整合力度三方面共同努力,可以加快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管理实践的发展,社会管理主体走向多元化。多元主体由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三大主体构成,各主体在社会管理中各司其职:政府主要致力于宏观调控和管理,市场主要致力于发展经济,非政府组织致力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三者互相协调有序的发展必将迎来社会善治。  相似文献   

7.
行政审批是一种管控制度,是行政主体根据法定授权对社会主体采取的规范行为、保障权利、维护秩序、限制活动的行政措施。行政审批是行政权力对社会主体的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和控制,但既要运用行政权力规范社会主体行为也要防止行政权力滥用,故行政权力、社会主体权利与公共利益三者之间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可以采取成本效益核算、最低限度限制、正当程序等基本方法实现平衡,通过测量、"计算"方式监测行政权力控制社会主体的力度和限度,以促进行政审批管控社会最佳状态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人们要正确地揭示社会有机体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必须要把握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的相互关系。所谓社会主体,从广义上说,是指在社会有机体中活动的人,它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三种基本形式。因此,从狭义上说,社会主体不是指单个人的简单相加的总和,而主要是指以共同的活动为基础的人们有机结合的整体。所谓社会客体是指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社会主体的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创造出自己的社会存在,生产  相似文献   

9.
主体在真理性认识过程中起着主导的能动性作用。主体是有头脑、能思维、具有社会本质的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或人的集团。主体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属性。主体的形式可区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人类主体等。深入探究主体的相关问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之必须。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道德评价主体呈现出多元割据:乡村道德基层组织是其首要社会评价主体;乡村自律性组织是其主要社会评价主体;大众传媒是其重要社会评价主体;初级社会群体是其不可忽视的社会评价主体。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既是大学生权利之救济手段,也是高校自治之自律手段。从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的这一制度属性角度考察,该制度在申诉组织、申诉范围和申诉程序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为实现大学生权利与高校自治的双重保障,应当从建构更具独立性的申诉组织、确定更宽泛的申诉范围、设置更科学的申诉程序等方面完善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  相似文献   

12.
浅析农村信访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面对的伟大历史任务。作为系统工程,和谐社会的建设包括各个方面和不同层次。其中,信访和谐就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信访和谐大格局的构建中,农村信访占据着关键地位。因此,充分认识农村信访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对实现农村信访的和谐和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权是当事人请求司法保护自己合法民事权益的一种权利。在民事诉权观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学说,但都存在不足,我们今天认识民事诉权,需要认真评析这些民事诉权观,树立正确的民事诉权观,为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当前进京上访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方式也日趋激烈。引发大量进京上访的原因包括:政策因素、法律因素、政府部门因素、干部工作作风因素、群众心理因素等。为此提出破解环首都"上访潮"的措施:应该制定环首都区域信访工作特殊政策,规范上访程序;建立长效机制,常态解决信访问题,从根本上化解大量上访问题;理顺环首都省、市信访工作体制,创新信访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现实、最迫切的群众工作,因此要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信访当家事,对群众的利益诉求提起高度的重视,只有这有才能够做好信访工作,才能够真正解决群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高校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信访监督工作作为纪检监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职能作用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此项工作的开展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大局。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才能促进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我国转型开始的时期,安定团结的需要使得"秩序至上"成为这一时期信访制度的精神与核心,这一精神很好地体现在这一时期全国各省的信访立法中。这些省份的信访立法文件大多在其开头就表明其宗旨是维护信访秩序,为了贯彻这个宗旨,这些立法内容的重点均表现为对信访人的限制,特别是防止集体上访,而且这些立法把信访体系的工作方针定性为"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这正好吻合科层制的要求,而科层制则又是秩序价值的另一种体现方式。这一时期虽然在少数省份的信访立法中我们能看到少许维权的曙光,但是这些曙光依然被淹没在秩序至上的总体价值之中。直到90年代中期及至当前,维权的价值才慢慢体现于信访制度中。  相似文献   

18.
信访活动是一种社会政治行为过程,也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历史渊源。信访活动的客观存在是社会矛盾的必然反映,它作为社会矛盾运动的寄寓物,其产生和发展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也是有阶段性的,同时又是在可知与无知中发展变化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运动规律与信访活动特殊规律的辨证关系,才能稳定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月5日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新的《信访条例》,新信访制度的构建成为焦点。本文从信访制度的概念、新信访制度构建的必要性、新《信访条例》五大亮点以及对新信访制度的法治化构建的设想四个方面对我国新信访制度的构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用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访工作系统进行制度分析,如果从制度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而不是从意识形态或某种先验的教条出发,中国政府独有的信访制度无疑在政治稳定和政治沟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30年稳定快速增长的先决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