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提出的“不求形似”的艺术观,不少人认为他强调的是“在于写其生气,传其神态”。这一看法过于简单,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从苏轼对吴道子的高度评价,说明他并不反对形似,我们对苏轼的画论加以认真的研究,就会发现他所说的“不求形似”,是要画家作画时象诗人作诗一样,不能仅仅局限于所描写对象本身,要有艺术联想和想像力,绘画中的主观表现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直接在所描写对象的身上寄托更丰富的意蕴,让读者“得之于象外”,取得诗一般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在元代特殊的环境中,宋遗民画家呈现出“隐逸”、“复古”等思想状态。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遗民画家在绘画风格上多强调“写意”,追求“逸品”,以此寄托自己的丧国之痛和超脱的态度。宋遗民画家在画风与追求上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了元代文人画的兴盛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逸笔"的提出见于元代倪云林的题画。题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者也。"这段话语成了文人画自我标榜的法典。"逸"很早就是中国艺术评论中的一种标准,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就将评画标准定为"能、妙、神、逸"四种。何为"逸"?他举了王墨的例子,说王墨醉醒之后"即以墨泼,或  相似文献   

4.
元代绘画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无论是在笔墨技巧上、意境创造上等都有着新的突破和发展,然而纵观元代绘画创作,却很少能看到精致写实、富丽堂皇之类的作品,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大多流露出一种"清淡萧疏"、"简逸恬淡"的感觉,本文着重从元代绘画创作入手,分析和讨论了元代绘画"简逸"风格倾向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关于"形"与"神"关系的论述早有人提及并不断在充实与讨论之中。然而,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不求形似"使古代画家在应有的造型能力培养上有所欠缺。只有在对"形"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6.
汉英两个民族及其语言在思维方式、审美取向、价值标准、哲学传统,乃至民族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汉-英之间的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又涉及两种文化的转换。探讨这些引起误解和文化冲突的成因,是我们克服英汉误译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汉英两个民族及其语言在思维方式、审美取向、价值标准、哲学传统,乃至民族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汉-英之间的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又涉及两种文化的转换。探讨这些引起误解和文化冲突的成因,是我们克服英汉误译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元代山水画的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画中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后人评元画为“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元代山水画是从宋人画中的重造化、重理性,转而重心源、重意象,一变严谨工整的画风而为重韵致、求天趣、崇尚淡泊逸品、追求天真和自然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过程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还涉及不同特征的文化的转换。汉英两个民族连同它们的语言在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审美取向、哲学传统、民族心理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揭示这些引起误会和文化冲突的因素,是克服英汉误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在现代性的视野下,探讨陈师曾在近代传统意识危机时构建中国文人画自我认同和合法性的方法和策略,探究其不中不西之学新传统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文人画”与“85新潮”等现代艺术有直接关系。如果说“新文人画”是现代文人对旧文人完善人格的回归和延伸,那么它带有难以摆脱的悲剧意识。千百年积淀形成的文化远不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而“新文人画”以表象的人格精神来掩饰真实的现状,是难以完成传统文人画家自我人品观的暗示和展现的。另一方面,新文人画的出现毕竞是对传统文人画艺术精神价值在现代的弘扬和肯定。中国绘画只有沿着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重新构建内在的心理结构,才能产生具有现代意义的深远影响,从而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12.
元画中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后人评元画为"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元代山水画是从宋人画中的重造化、重理性,转而重心源、重意象,一变严谨工整的画风而为重韵致、求天趣、崇尚淡泊逸品、追求天真和自然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外文的引入,导致信、达、雅早已不能够满足翻译者们的需求。对此,中外译界人士争相研究和谈论,最终提出了翻译求似说。《文学翻译谈》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翻译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译或形似,一种是意译或神似。本文旨在研究翻译求似的相关内容,并从美学角度浅析其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注重"形似",是西方古代文学艺术的共同特点,也是西文古代文艺理论的一项基本主张,它是西方各国人民在长期的文艺实践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艺传统,形成这一传统的根本原因是它特定的理论渊源、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和共同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5.
有的几何问题,选择一般的解题方法往往解题过程比较复杂,而巧妙地运用设而不求的方法,就可以避免繁杂的计算.  相似文献   

16.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和中国美学研究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士夫"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历代知识分子画家和艺术理论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文人画"理论体系。上溯唐代,从流传下来的书画作品和艺术批评中已经能够感受到时人对"文人画"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观念的关注,也充分预示了"文人画"在审美倾向和创作实践上将对未来的中国绘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翻译界便将艺术界的术语"形似"和"神似"借来作为翻译的两个标准。20世纪60年代,傅雷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此后,神似派和形似派展开了一场"激战"。"形"和"神"在中国古代就有记载,两者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在翻译中,特别是文学翻译中,只有把形似和神似结合起来,译文才能更加如实地传达原作。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0,(97):63-64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先设后求"是较常使用的解题思路。但有时候按照先设后求的解题思路会使得题目解题过程变得复杂起来。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另辟蹊径,运用"设而不求"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简化解题的步骤,准确求解题目。所以,文章将从"分数比大小""几何问题代数化""方程代数求解"三个角度谈一谈"设而不求"解题技巧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设而不求"是重要的数学解题技巧,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认识、理解和处理上存在较大偏差.本文结合实例,较为全面、客观地分析了"设而不求"在解题中的应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思考与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元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充满冲突而又有所建树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绝大多数汉人的时期,这个时期悬殊的文化差异和激烈的民族矛盾,给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相对于前朝狭小的政治和人文空间,但却更激励着中国绘画艺术以顽强的生命力于“夹缝”中发展,进而繁荣。究其原因本文从文人画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