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建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4-30
运用C-D生产函数增长速度方程,对福建省"六五"以来至2011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研究测算。研究数据表明,除了"七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下降外,其他时期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其态势与全国该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增长趋势基本相同,且2011年高出全国约2个百分点。同时研究测算了福建省九地市2010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数据,并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研判分析。 相似文献
2.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69-71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原动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衡量农业科技创新进步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来,湖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很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湖北农业进步贡献率在快速提高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也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采取得力措施,以促进湖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省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测定,发现科技进步与山东省经济增长存在高度正相关;利用所罗余值法对山东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发现山东省科技进步贡献率非常高,说明近年来科技进步对山东省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5.
6.
以浙江省统计年鉴公布的2001~2010年的农业各指标数据为基础,采用C-D生产函数法和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对浙江省农业物质费用和劳动量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进行估计,测算出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然后对"十一五"期间浙江省11个地市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是浙东北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浙西南地区。通过系统的测算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率,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在制定当地现代农业经济政策时做出科学的决策。 相似文献
7.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有关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研究进行了一个梳理,从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单一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要素产出弹性的确定以及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探索等角度,系统地介绍了国内有关科技进步贡献测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石贤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27(7):88-90
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利用河南省1990-2009年间农业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出各种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并通过索洛余值方法对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定。研究表明,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阶段性特点:第一阶段(1991-1999年)呈波动性增长状态;第二阶段(2000-2009年)呈"正负"震荡交替式状态。 相似文献
9.
10.
应用索洛余值法对福建全省经济增长及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计算出科技进步和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并对各地市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得出福建省各地市科技进步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佛山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翠玲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4):83-86
依据广东省佛山市1995~2008年的统计数据,利用增长速度方程,测算和分析了科技进步对佛山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佛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大,经济增长集约化程度提高。政府应继续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2.
肖庆业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8(1):33-37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章通过对科技进步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了评价地区科技进步的监测评价体系,为地区建立动态和横向可比的科技统计数据系统及科技宏观管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研选题是农业科研的重要环节,要选准选好农业科研课题,必须坚持四个原则,即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必须遵循二个导向,即农业基础研究选题要以科学发展为导向,农业应用研究和农业开发选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必须掌握五个技巧,即把握方向、了解动向、在观察思考中想出课题,注视趋势、了解基础、在探索新旧技术共性和个性中发现课题,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寻找有待补充深化或重新认识的问题、从中找出课题,更新思维方式、采用新学科理论、运用移植研究方法设计课题,根据选题方向、在大量地查阅文献资料中确立课题。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连云港市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推广体制、运行机制、推广人员专业素质、推广方式等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论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秀英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24(1):128-130
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对中国来说,提高科技水平,可改变传统的发展与消费模式,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优化配置资源,促进新的产业群成长。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的非对称性对可持续发展又有制约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支持能力的建设,逐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和科学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