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钱凌燕 《大观周刊》2012,(12):42-42
计算机、通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模式发生了变革。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参与网络政治的重要主体,本文通过调查访问,分析当代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让网络这把双刃剑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有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曹晓宇 《大观周刊》2011,(18):204-204
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兴政治参与方式,较传统政治参与有着优越性,为政治参与提供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对传统政治参与起到了补充作用,从而能够改变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和模式。但在推进政治参与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本文探寻了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3.
青年人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中坚力量.为了探索出适合我国实际国情和现状的特色理论,从而降低青年政治参与的成本,提高青年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服务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本文从网络政治参与背景、现状、影响因素、危机、解决方法、重要性、与传统政治参与的对比和交融六个方面对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4.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网络政治参与提升其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与可行性。同时,网络多元、虚拟、互动、开放等特性给大学生带来政治观念芜杂、责任感弱化、网络集群效应突出、疏离现实政治生活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需从媒体、高校、大学生自身合力纠正,通过网络政治监管、高校思政教育、公民素养培育等三个方面共同提升强化,引导大学生正确行使政治权利、有效参政议政,促进开放和谐的公民政治空间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网络政治参与系统包含网民、政府与执政党、网络平台及信息四大构成要素,形成信息输入、转化、输出及反馈的系统性运行,其运行环境受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一系统的运行当前尚不够成熟,亟待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6.
网络已经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人们生活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信息传递工具。要正确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社会舆论,体现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本文主要总结网络环境下的社会舆论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网络时政论坛日益成为政治参与的新形式 (1)网络时政论坛的蓬勃兴起 截至2005年6月底,中国网民超过一亿人。我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对于我们这个泱泱“网络大国”来说,网络时政论坛的诞生,则是以“强国论坛”的诞生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对于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度和政治决策透明度,增强政治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与合法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网民参与的非理性和可操纵性,对政治决策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体而言,网络政治参与在政治决策中利大于弊。鉴于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和干扰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善待、善用、善管互联网,用好用足网络民意这个巨大的"智库",使其更好地为中国政治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与合法性服务。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冲击,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扩展了教育理念,提升了教学质量,重塑了教学模式。但是,在运用中,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价值、技术、情感方面的潜在风险。亟须从坚守意识形态阵地,避免技术依赖,凸显人文精神等方面指出两者融合的路径,以期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杨建宇 《今传媒》2013,(5):23-25
我国的网络政治参与虽获得一定程度发展,但以参与主体、参与内容、参与成效衡量,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参与的生态环境也相对脆弱.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障碍有依然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电子政务进展中的局限、“网上”和“网下”的分离、制度滞后造成的政治焦虑以及威胁网络秩序和安全的黑暗力量.唯有实现普遍接入普遍服务的“数字机遇”,继续推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电子政府建设,将促进政治制度变迁和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结合起来,并探索体现国际共识,具有“合法性”的互联网治理机制,才能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发现青年群体通过网络热点关注、政治参与兴趣、信息互动等途径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效能;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衡量网络政治参与效能的分析模型,找到媒体议程、信息流通、理念趋同、公共利益、媒介素养等5个核心影响要素。  相似文献   

12.
苏玉 《大观周刊》2012,(47):67-68
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由于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平等性、便捷性等独特优势,已经成为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网民群体的活动经常呈现集体非理性的特点,导致原本简单的矛盾复杂化、平常的问题负面化,群体心理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拟从群体心理视角,分析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是为了在网络的自由言说空间中表达观点、意见和建议,努力对政治事件、政府决策产生影响,并获得身份认同。网民的身份认同对于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和现实政治参与具有重要作用,在对网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案例分析中,研究我国网民身份特征及加强网民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广泛阅读国内有关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内涵、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领域等方面对网络参与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发现,今后网络参与的研究应加强对网络参与主体、参与领域的多元化及理论、实践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正日益提升,本文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切入,通过分析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调查数据,描绘了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并探寻了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两个主要因素:工具层面/心理层面的瓦联网使用和网络社会交往.研究结果表明:一,网民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比较低;二,上网时间、网络政治信息接触、社会列络规模、网络社区归属感、开放的人际讨论模式均对网络政治参与有着积极影响.这说明公民的政治冷漠在网络中也得到了体现,但随着公众对互联网应用和互联网社会交往的熟稔和认同,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重要性将凸显.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在当下微博骤兴的背景下,以新浪微博为研究个案,以首都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分析他们使用新浪微博的目的与习惯入手,重点探讨微博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微博使用习惯的因素是多重的;大学生对微博上不同内容的关注程度相异;大学生群体中鲜有通过微博与政府官员、人大代表等的政治互动行为。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区互动参与主体因素与调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翔  张小雨 《新闻界》2012,(18):45-50
网络社区是拥有共同兴趣的人们以网络为平台组成的交流空间。随着Web2.0新技术的发展,网络社区呈现出迅速增长、多样化的态势,本文在梳理国际新媒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网络社区主体因素(主体动机和参与特征,主体间关系信号,主体间关系的流动过程等)考察影响网络社区参与和贡献的因素。通过对网络社区的建立、维持、解体过程中要素的综合分析,对网络社区的调控提出了建议,旨在为网络社区研究的发展提供方向依据。  相似文献   

19.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传统政治参与在网络世界的一种延伸,是新的社会环境下青年群体表达政治意愿、政治主张,维护政治利益,实施政治行为的重要平台。网络政治参与对于青年表达政治诉求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帝吧出征"作为近来一起典型的组织化的网络政治参与事件,透露出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新特征: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并存;社群组织的统筹动员作用明显;内容形式的娱乐化;在文化输出中实现政治交流。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平台,也是公众参政议政的新途径。对于全国"两会"的报道和宣传来说,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参与度不仅仅是评价传播效果的指标,更体现着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程度。本文旨在从政治参与的视角,探讨"两会"传播中网络用户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渠道和反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