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宫》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军旅作家党益民创作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集中叙述了秦末以降阿宫艺人的悲剧人生,揭示了艺人生命悲剧产生的根源,即情欲与伦理的激烈冲突,在叙事过程中融入了以方言和风俗为主要形态的渭北地域文化元素,凸显了人性的光芒和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2.
刘庆邦的长篇小说新作《黄泥地》讲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一个普通村庄的各色人等相互纠缠构陷的故事。小说对乡土中国的生存情状进行了隐喻式的书写,在描述其相对封闭性、稳定性的同时,又以现代乡绅房国春形象为载体书写了乡土中国的疏离性、瓦解性力量。小说直面现实、叙述细密,同时带有浓郁的挽歌气息,写作旨趣也倾向于"为乡土中国保存一个肉身"。  相似文献   

3.
通过《三里湾》与《创业史》的比较 ,凸显了赵树理的乡土社会立场与柳青的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的迥异 ,从而肯定了赵树理写作的平民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三里湾》与《创业史》的比较,凸显了赵树理的乡土社会立场与柳青的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的迥异,从而肯定了赵树理写作的平民性。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而闽南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为本地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更是激起本地学生写作灵感的源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充分重视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尤其是与语文写作教学的融合。本文简要阐述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以及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了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的可行性,并提出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作文的教学原则,针对如何有效促进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革命英雄传奇的出现是解放区文学中突出的文学现象。《新儿女英雄传》既是在政治性话语规定内的写作,同时也隐含着非政治性话语的叙述。两种话语交织在一起主宰着文本的生产过程,为乡土生活的理想性提供了合法的表达方式,为观众提供了另一种非官方的欣赏角度,尽管这个欣赏角度是潜在的、被压抑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冯杰《一窗晚雪》《讨论美学的荷花》《冯杰诗选》为研究对象,以历时性写作和审美变化为轨迹,探讨其现代乡土诗艺术特质:从北中原意象到中国意象,从乡土诗歌传承到现代精神的探索,从民间文化到传统文化的写意袁征,体现其对现代乡土诗狭窄格局的突破;荷花象征体系与现代诗境的开拓等体现了其诗歌运思模式及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从作家的本质属性来说,任何作家的写作都是一种地方性书写。地方性书写对于"大小说"的意义重大。对于"大小说"而言,地方就是那只等待解剖的五脏俱全的麻雀。"大小说"的写作多从解剖地方入手,"乡土中国三部曲"《福地》《富矿》《后土》即是如此,三部作品所关注的正是作为"地方"的苏北鲁南。当下许多中国作家感到困惑的是中国"地方经验"如何重构,"乡土中国三部曲"的写作实践证明,地方性书写必须回到乡村现场,作家要努力把自己的身心深深融进中国乡村大地,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真实的当下中国农村图景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大家,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体现了乡土小说叙述的两大倾向,即以鲁迅为代表的“揭丑”与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构美”。这两大倾向主要表现在审美追求、叙述立场、写作方式、情感归属四重差异上:崇真与尚美、国民性批判与健全人性重构、真实刻画与诗性写作、无奈逃离与深情回归。  相似文献   

10.
如何摆脱男性话语的控制 ,建构女性的主体性话语一直是女性主义文学写作与理论批评关注的中心。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通过叙述形式、叙述结构、叙述人及叙述技巧等方面打破父权制语境的陈规 ,书写女性经验 ,建构女性主体性 ,使女性真正成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与言说主体。它是女性文学创作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的乡土书写具有精神自传色彩,也是他文化人格的自我型构过程。商州成全了贾平凹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从《浮躁》到《秦腔》,作家以自我写作的身份和姿态来书写乡土,饱含着赤子贾平凹对乡土和农民的大爱与大恨,交织着作家自救与他救的双向文化人格。三十余年的乡土写作生涯正是贾平凹文化人格的型构过程,农民作家的写作身份承担着拯救自我与告慰那行将被遗忘的乡土以及承受着被撕裂的人生伤痛的人们的责任使命,具有人情与文情相一致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萧红《呼兰河传》与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这两部乡土抒情小说以女性不同阶段的情感、心理体验,深刻地观照了乡土女性的苦难命运,但是写作语境的不同又使她们的情感书写具有明显差异。本文从两部小说的言说策略、生命形态、女性境遇等角度来分析其乡土经验的书写异质,并总结其乡土抒情小说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和王跃文是湘西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作家,他们的小说《边城》和《漫水》,分别是现代乡土小说和当代乡土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城》和《漫水》同以地域命名,同以诗意的语言进行表述,通过书写小人物的命运来展现一方山水的风土人情。在写法上,王跃文继承了沈从文"乐园——失乐园——重建乐园"的桃源模式,以及"诗意追求——人性书写——重筑民族品格"的叙事策略,又在写作立场、写作视域、情感态度上有新的超越。考虑到这两篇小说的特点,以比较的方式对它们进行表述,更能见出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乡土小说从主题到写法上的联系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库切的《福》同时展现了自传性叙述和他传性叙述,尤其是对异文化的他传性叙述的困境.白人女性苏珊的自传性叙述建立在叙述相关他者——男性克鲁索以及男性他族星期五——的故事基础上;同时,苏珊寄希望于福为她提供一个他传性叙述来帮助她抵达自我本质.可是,星期五的无法言说、克鲁索的不想言说以及福的任意改写使努力进行自传性叙述和催生他传性叙述的苏珊成为了“一座空洞无物的语言房子”.《福》展现了库切对传记性叙述困境的深刻认识,并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预示着库切的后续传记性作品的写作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乡土小说发轫时期,《惨雾》、《械斗》和《岔路》等集中于展现传统乡村社会中宗族械斗的场景和故事。它们篇幅长短不同,叙述姿态有异,但是对宗族械斗乃至于对宗法乡村社会愚昧性的揭示,共同显示了新的观念的觉醒和新的时代立场。  相似文献   

16.
良溪罗氏宗族遗存下的乡土文献和历史遗迹,为细致微观地考察罗贵形象的建构在地方社会中的社会文化意义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视角。从良溪罗氏宗族自身的叙述出发,可剖析良溪罗氏祖先记忆与乡土历史的建构过程,探讨其在良溪地方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的不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风景》作为新写实主义代衷作之一,给读者呈现了。零度情感”之下的客观化写作.本文试图从作品所采用的第一人称叙述写作手法入手,探究在这一叙述下的作品通过“距离设置”实现客观化的方式以及知识分子审视目光之下“零度情感”的深层内蕴.  相似文献   

18.
<正>周益民老师的书稿读完了,我从中"偷学"了不少东西,也获得了不少写作与出版方面的灵感。更为重要的是,我心中草一样生长着的疑问,找到了收割的镰刀:文字是一个人的第二容貌,读益民老师的文字,我不仅看到了一张书生教师的脸孔,而且明白了这张脸孔是如何长成的。益民老师在《童年遇到一条路》一文回忆,大概在小学三年级,他"像一头饿昏  相似文献   

19.
当代先锋派作家余华在自己的乡土叙述中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乡土叙事和形而上的乡土哲理思考,建构了一种新型的现实化、本体化、哲理化的乡土现代叙事。本文将以余华的乡土长篇小说《活着》为个案研究,分析文本如何典型地彰显出作者独具风貌的现代乡土叙事。  相似文献   

20.
甘肃作家雪漠的长篇小说"大漠三部曲"通过叙述一家农民、一个村庄的日常故事,再现了现代性冲击下的乡土生存。三部曲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大漠祭》表现了乡镇基层官僚宰制下的乡村被动处境,《猎原》再现了乡土自然环境的极度破坏,《白虎关》揭示了现代性对于传统生活秩序与价值观念的挤压。三部曲总体上表现了一种关怀乡土苦难与乡土路向的深重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