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康武  苏兵 《物理教师》2004,25(10):48-48
在高一物理课本中有二次提到亚里士多德.一次是在自由落体处.学生们知道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轻的物体落得慢.重的物体落得快”,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第二次是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又得出了错误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们在学了这两节后,都感到这么简单的问题亚里士多德都搞错了,从此得出了一个结论——亚里士多德总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物理学上,提起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联想起他曾提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重的物体下落得快”等错误观点,因而把他当作反面教员来看待.实际上,这是极其片面的错误看法.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上看,亚里士多德应是古代科学知识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由于时代的影响和条件的局限,公元前300多年,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几乎是个空白,正如他所说的“我没有现成的根据,没有可照抄的模型,我是一个开拓者.”为了追求真理,他对名一师柏拉图传授的知识总是寻根究底,绝不盲从,以致于在许多问题上,师生看法产生尖锐矛盾,但他…  相似文献   

3.
一、填空题 1.力不是____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_____物体在没有受到____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状态或____状态.  相似文献   

4.
知识梳理   运动是物体的属性,并不是由于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物体的运动形式由两个因素决定:物体的速度和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  相似文献   

5.
引论 300多年前,人们还普遍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错误观点竟统治人类近两千年。首先否定这观点的是伽利略。他通过斜面理想实验的分析,得出“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结论。后来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进一步提出惯性定律,最后完整地揭示出“惯性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物体运动状态(v)变化的原因”这一力与运动关系的最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6.
以往进行《力与运动》单元教学的时候,我们总是将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个概念停留在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起来需要力这一层面上,直到在一次教材培训时听到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让学生知道物体动起来需要力,更要让学生知道物体停止下来也需要力。这段话明确地揭示了我们该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错误的结论在学生的思想中为啥根深蒂固呢?究其原因就是思维“惯性”造成的.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也是思维“惯性”.思维惯性如果注意不到,将会造成错误.有很多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就非常容易受思维“惯性”的影响,从而造成实验失败.下面就列举几例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验中容易受思维“惯性”影响的实验.通过剖析学生在面对这些实验时所犯的错误,我们就能够了解思维惯性对我们的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带有强烈的经验性。物理规律往往来源于生活的各种直接经验。粗略的观察、局部的事实、错误的感觉常常是建立正确概念的障碍。学生中经验性错误大量存在。例如: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冷却物体把冰块放在下面比放在上面好;把波的传播看作是物质的迁移;把平均速度看作速度的平均等等。因此,在物理学中,必须注意排除经验性错误。  相似文献   

9.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即物体运动,一定受力。出现如上错误认识是由于受表面现象的误导和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不到位造成的。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要么受平衡力,要么不受力,其所受合力为零。所以运动物体不一定受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同学们常用头脑中的概念看待力和运动的问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举例辨析如下.例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A.物体运动,在物体上不一定有力的作用B.物体静止,在物体上可能有力的作用C.在物体上有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不一定有力对它作用猪解选人辨析本题考查要点是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郎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就要停止.”这种观点被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  相似文献   

11.
知识梳理运动是物体的属性,并不是由于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物体的运动形式由两个因素决定:物体的速度和物体受到的合外力.1.几种常见运动形式中的运动与力的关系(1)若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则物体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即物体  相似文献   

12.
物理中考成败的关键有两点:第一,基本概念是否理解深透;第二,物理过程能否正确分析。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为此,同学们在复习迎考时,必须做到如下三点: 一、强调概念定义。例如“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又有“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哪一个是定义?  相似文献   

13.
300多年前,人们还普遍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错误观点竟统治人类近两千年.首先否定这个观点的是伽利略.他通过斜面理想实验的分析,得出“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结论.后来牛顿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进一步提出惯性定律,最后完整地揭示出“惯性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这一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最基本的规律.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由于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显示惯性运动的条件——物体不受力.这就给我们认识惯性带来很大的困难,对惯性问题尚存不少错误认识和疑难.本文试图对一些常见的带原则性的惯性问题作一…  相似文献   

14.
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情况,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从物体受力分析入手. 我们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传送带上物体运动状态如何改变,关键是分析清楚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下面我们以几个例题加以说明.1倾斜传送带上物体运动情况 [例1]静止的传送带上有木块正以速度υ0匀速下滑,当传送带突然启动后木块滑到底部所用时间t与传送带不动时所用时间t0相比较谁大谁小?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 解析:(1)向上启动:在传送带上的物体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由于传送带静止…  相似文献   

15.
从五方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一、从定律的发现过程去理解。最早,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错误的。17世纪,伽利略得出了“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大小不变”的正确结论。后来,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指出:“一切...  相似文献   

16.
惯性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概念,有些同学对这一概念存在一些错误或模糊的认识,形成理解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物体受力越大,惯性越大.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定律指出了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由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只能由物体本身的某种性质来决定,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由此可见,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外界的因素没有关系,因此,物体受力与否及受力大小不会改变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惯性. 误区之二:物…  相似文献   

17.
力学是研究物体惯性、力和运动三者关系的科学,认为力学只是研究力和运动的科学是不全面的.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这是力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物体不受力才能做惯性运动.然而我们所处空间不存在做惯性运动的物体,这就给惯性问题的教与学带来困难,使学生很难理解惯性的本质,很难把惯性和受力现象区别开来,很难在研究力和运动时考虑到物体的惯性.  相似文献   

18.
以往进行《力与运动》单元教学的时候,我们总是将“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个概念停留在“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起来需要力”这一层面上,直到在一次教材培训时听到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让学生知道物体动起来需要力,更要让学生知道物体停止下来也需要力。”这段话明确地揭示了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更接近“力与运动”科学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一些教师反映力学不好教,学生反映力学难学.其原因是概念抽象,理论性强.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或对教材不熟悉所致. 从人教社1987年新编的初高中教材可以看到,“力的概念”是逐步加深的.在初中物理第二章第一次提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初步概念;接着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中又谈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最后在高中物理(甲种本)第一章才明确地完善力的概念:即  相似文献   

20.
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产生的错误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一、由于学生只从表面现象看问题而产生的错误。例如在斜面上的物体的受力分析中,有些学生认为,物体可能向哪个方向运动,就有哪个方向的力。他们从物体沿斜面下滑的表面现象出发,就错误地认为物体沿斜面下滑时,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