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千百年来,音乐是一直在人类生活中显得那么不可缺少。在我们周围,不少人对音乐的了解仅限于歌曲。冈为歌曲具有具体的内容,人们从歌词中对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预先已经了解,觉得所表达的内容很明确,在欣赏过程中可以随着音乐的发展变化联想起有关的人物、意境或情节,并同作曲家对这些内容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然而这只能是一种对音乐的误解,当人们唱着明确的歌词时,以为这就是音乐,实际上,他们所理解的只是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近来在电视中,常常听到人们用“七月流火”来形容七月盛夏炎热似火。在一些节目主持人口中或歌词里,出现了“七月流火、暑气蒸人”、“七月流火,三九严寒”之类的说法(如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等栏目)。然而,时下这种普遍的理解却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3.
当今时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产生语义误解的现象。语义误解的出现,源自语言本身固有的模糊性及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共享、注意语境对语义的影响及谨慎用词,可有效避免或减少中西方语义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人们往往误解:音乐思维就是形象思维,声乐作品由于受歌词的影响,更使人们注重其具体形象的一面,而常常忽视音响和文字背后的抽象因素,致使声乐技巧与音乐修养难以同步提高,造成歌唱能力的畸形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声乐作品的抽象因素的把握与歌唱教学形象化的探索,从而达到增强歌唱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陈媛 《海外英语》2014,(15):217-218,224
近年来,中国风歌曲已成为人们文化欣赏和文化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其别致的旋律曲风背后,歌词所创造出的唯美意境更是人们经久回味的部分,这一现象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作为西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概念隐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选取周杰伦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风歌曲《菊花台》为研究对象,用概念隐喻理论对这这首歌进行定性分析,再现人们对中国风歌词的动态认知过程,同时论证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理解Beyond乐队歌词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对Beyond乐队歌词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作了比较全面的整理、统计,并运用语码转换的有关理论,对Beyond乐队歌词中分句性及语篇性的语码转换现象作了分析,包括分句性插入和语篇性插入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歌曲创作的日益繁荣,歌词语言呈现出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景象。各种新的语言现象的不断产生,也带动了歌词语言的创新、但同时,歌词语言中开始出现词类误用等不规范现象。因此,歌词中的词类使用应加以规范,进而提高歌词的语言文字水平,增强歌词语言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误解现象与言语交际相伴而行,有言语交际的地方就会有误解发生。本文主要研究言语交际过程中产生的误解现象,并分析其产生原因。通过对收集语料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误解的形成原因有话语和心理两种根源。由于误解对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本人相信,此文能够促进误解的进一步研究,并对避免误解的产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语病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它会妨碍表达交流,降低可信度,破坏表达者的形象。高考考查的六种病旬类型在通俗歌曲的歌词和各种新闻媒体的用语中都能找到例子。先以歌词为例。通俗歌曲是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歌曲的歌词本来应该是通俗的,但现在很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的歌词领域中,出现了一批演唱者作曲又写侧的现象,这种现象集中反映在流行歌手们身上(民族歌手们只是个别人偶尔为之),这几乎是当代歌词史上前所未有的。当我们面对歌手们笔下的歌词时,就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些歌词同专门从事歌词创作的歌词作家们的歌词,不完全是同一种类型的产品。至今应当看到,歌手们对歌词创作的直接介入,正说明了以往固有的创作模式的被打破,  相似文献   

11.
话语误解现象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中,认知语境对交际中话语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分析话语误解的成因,有助于我们减少误解,促进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论误解     
在诠释学传统中,误解仅具有消极的意义。然而,从误解的产生及诠释学对误解的批判角度来深入考察误解,我们会发现创造性的误解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一点在我们的文化传承和交流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会话内隐意义理论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对词汇的内隐意义、会话意义隐含的交际意图和程式化表达方式内隐意义理解的差异,交际者会在交际中出现误解。对会话内隐意义理解差异引发的跨文化交际误解的研究对深入认识跨文化交际误解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对阅读文本常常会出现“正解”或“误解”现象。这种“误解”或叫“误读”,包合“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利于对阅读作品的理解,“反误”则是牵强附会的认知、评价和歪曲等。“反误”亦可分为自觉的和不自觉的两类。它们不惟会给作者带来损害和不良影响,也会误导读者。因此,应明辨“正解”与“误解”,提倡“正误”,反对“反误”,尤其要提防和摒弃自觉的有意识的“反误”。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酸儿辣女"等为例,介绍了部分民俗语言的误解现象,并指出误解原因及其中蕴含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6.
重释误译     
本文借助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原则,重新审视翻译中的误读现象。作者认为翻译文本乃译者的历史性的视野厦时代偏见的产物。因此,我们应将翻译作品置身于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培予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政策误区通常会导致政策陷入持续性失败的困境。当前韩国大学特色化政策误区的根源在于对大学特色化内涵的狭隘认识,在政策的价值取向、路径选择与变迁方式等方面也都存在具体的误区表现。这已经成为政策发展的瓶颈,使韩国的大学特色化发展难以取得根本性的突破而显得步履维艰。在大学日益强调特色发展的今天,我国对大学特色化的政策性关注逐渐增多,客观认识韩国大学特色化政策的误区有助于我们探索正确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指出译论界对盛行全世界的主流翻译理论———奈达理论的三大误读。一种误读是奈达主张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与原文对等;第二种误读认为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要求译文在译文读者中产生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完全等同的效果;第三种误读认为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主张功能完全等同。文章指出第一种误读是由奈达的翻译定义的错误中文译文造成的。第二、三种误读是由“功能对等”、“动态对等”中的“等”和对这两个术语的错误解释造成的。文章同时提供奈达翻译定义和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的试译译文,最后呼吁澄清被引用了数千之多的翻译定义的错误译文和存在了20多年的“功能对等”、“动态对等”两个术语及其错误解释在译界所造成的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不同民族语言中文化预设的差异,以及理解的历史性,使得误读成为翻译之必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的茫然无觉会导致无意误读。有意误读则是译语文化预设与源语文预设碰撞后所产生的扭曲与变形。我们认为这种有意误读不仅是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所做的个人选择,同时也是译者所处时代两种文化张力斗争的结果,因而也是一个时代的选择的侧影。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源语文化预设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记录了两种文化从冲撞、矛盾、抵触到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以及到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交流过程。因此,误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性,我们应从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翻译中的误读,正确评价译文,从而提高翻译批评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上乘的翻译来自于对文本的准确解读,但在翻译的过程中,因为译者自身的局限性,经常因文本误读而导致误译。文本误读集中表现在语法、语义及语境层面上。本文旨在对这三个层面进行简要分析,并指出只有努力克服文本解读的失误,才能避免误译,使翻译达到较为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