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倘若你是一位中学教师,倘若有人问你:“在你的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你最伤脑筋的是什么?”也许你会说:“是班上的差生,以及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工作。”的确,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就常常听到或看到一些教师私下里在谈论或抱怨:说某某学生如何如何地难教;某某学生以如何如何的“笨”;某某人又如何如何的“屡教不改”等等。言谈话语之中,饱含了对教育转化差生之难、之苦与无奈,同时,也暴露出教师们在教育和转化差生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诚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对差生的教育转化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它不仅影响班上的成绩和纪律,影响班风班貌,还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否正常进行。因此对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学校、教师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关注和着手解决的大问题。长时期以来,由于教育教学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学校、教师对这一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给学校的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带来了一些不应有的后果,教训是深刻的。由于差生在思想品德上、学习上或行为习惯上的不足与缺陷,在教师、同学的心目中不被看好、不受欢迎,甚至常常遭到排挤和打击,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使他们被“边缘化”、“另类化”,饱受了冷眼与指责。今天,这种现象在一些学校和一些地区还相当普遍,歧视、指责、辱骂、体罚差生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班级中的差生?又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转化?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愈来愈呈现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切都围绕考试转.应付考试是师生们最重要乃至唯一重要的目标。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中小学教育教学突出表现为一种应试的特征。这种以应试为典型特征的教育,被称为“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3.
茶余饭后,街头巷尾,教师们碰到一起,会不约而同地感叹:"现在的学生真难教""那些学差生怎么办?"目前,有些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仍我行我素,把升学率及分数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升学率及分数成了学校、老师、学生好坏的标准,于是造成了排斥学差生、歧视学差生、忽视学差生而使升学率、及格率相对提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差生”是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差生”通常是指那些成绩或表现不好或兼而有之的学生,如今一般称为“后进生”、“问题学生”、“困难学生”、“待进步生”等。在应试教育的所谓“择优录取”面前,“差生”成了学校、老师和父母的心头痛。  相似文献   

5.
教师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快事,而在江苏淮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却集中了120多名被父母送来的令各地学校头疼的“差生”实行“择差教育”。7年后,这所“学生病医院”已有400多名“差生”在这里重新获得了自信,发掘了潜能,转化为“会生活、会做人、会学习”的优秀学生,令昔日头痛的老师和烦心的家长刮目相看。“徐向洋教育训练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健康而全面地成长。然而,现实中却频频出现“反教育”现象。论文在对学校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进行表征的基础上,从学校组织管理的控制逻辑、教师对模式化教学的崇拜、应试化办学理念的桎梏和偏重结果导向的评价制度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反教育”现象的成因,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的视角提出了消解“反教育”现象的初步对策,即弘扬人本教育、坚持人本管理和落实人本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当前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一方面,是因为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全社会对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才方面具有巨大作用达成了共识;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的教育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更多地指负面层面问题。例如近年来大众传媒曝光的多起教师虐待学生,让学生在脸上用铅笔刀刮,直到出血。甚至有个别教师殴打学生致残致死等反教育现象。可与此同样伤害学生的“非教育现象”,因其有隐匿性、普遍性同时很难被人认识却被大众甚至部分教育者所认同,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更其持久、深刻,或许这更值得我们去研究。一、更为普遍的“非教育现象”1.视学…  相似文献   

8.
李勇 《中国德育》2007,2(9):67-68
“教育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中以非暴力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的作为或不作为。教师通过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漠不关心等非暴力手段,不公正对待学生,致使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受到侵犯和伤害。体罚学生已经被明令禁止,一般教师也不敢碰这根高压线,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冷暴力”的现象却时有所见,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少数教师甚至把实施“冷暴力”作为治理班级、管教和震慑学生的法宝,  相似文献   

9.
“差生”这顶帽子,宛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桎梏,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难道“差生”真差吗?否!中小学从来就没有哪一方面都不行的“差生”,只有你这方面行,他那方面行,随时可以开发、随时可以奋起的“潜能生”。那么,“差生”从何而来呢?“差生”是机械的教育评价的牺牲品。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地强调甄别和选拔,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为核心,学生成绩一个方面差了,就以偏概全地界定为“差生”。轻率地将其一个方面不成功,说…  相似文献   

10.
白志江 《陕西教育》2008,(10):22-22
一、教育现状对差生的影响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坚持不懈地使学生(包括差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而现在,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教师围绕在少数有升学希望的“尖子”生身边,那些升学希望不大或无希望的学生被抛弃一边,甚至还给予无情的讽刺与打击。学生仅存的一点自尊也被无情地击碎,这能说明教育的公平性吗?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有感触地承认:“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转化“差生”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去转化他们,引导其迷途知返,由“差”转优,是教师工作的重点,也是一个永久的课题和难题。  相似文献   

12.
一、现象剖析 现象之一,新瓶装旧酒。各个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大多数组建了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学术报告厅,普通教室也达到了“几机”(电视机、电脑……)等现代高科技设备,这当然是一种好现象。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教学习惯和旧的教育观念、评价机制的影响,目前许多学校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普通的做法是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演示,把信息技术的使用权控制在教师手中,实际上并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束缚。更有甚者,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当成了训练学生应试的一种新技术和新手段,实行“电…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我国小学教育都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以及校长、教师和学生都围着应试这个无形指挥棒转,升学成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奋斗目标。而家长和社会,甚至某些教育行政部门衡量一所学校,往往也是以升学率为标尺。在这种情况下,谈学生全面发展几乎成了一句空话。在这种情况下,美育也就难以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取得它应有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市各中学在进入初三后,往往停止开设音乐课,原因就是升学考试不考音乐,就腾出时间来,加强数理化等应试学科。正因为这样,  相似文献   

14.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就是说,教育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人的一切发展,教育要依靠人去实现发展。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群体,也包括个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是一个泛指的全称和特称概念。强调教育“以人为本”,就是强调教育的人文关怀本质,强调教育在人类再生产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我们必须“把人当成人”来教育。事实上,在过于强调教育文化传承功能的条件下,确实存在着某些“不把人当成人”来教,而更多地视为知识容器、视为教师的录音机或传声筒的现象。在沉重的应试压力条件下…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学视角看弱势群体"差生群"生成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后雄 《教育科学》2005,21(5):9-13
弱势群体“差生群”问题是中国教育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通过社会政策、学校体制、教师、学生和课程等要素的考察与分析,得出贫困、教育公正失衡、社会排斥等是“差生群”生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就我国基本国情而言,解决弱势群体教育及“差生群”问题应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最大化的突破口,遏制“差生群”的生成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着两方面比较突出的倾向:一是很多教师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教育问题;二是很多教师像专业研究者那样从事着教育科研的“专门化”活动。在一些人看来,所谓教育科研,就是用实验的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统计和分析,然后概括抽象出一般性的原理或技术,目的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发现“新的”、“科学的”、“实证的”教育知识。于是,在实际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老师们觉得科研很难很神秘,但每一个搞科研的教师或学校都有一个非常大的“野心”,那就是要通过研究发现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真理,而且千方百计地将实践和经验升华为某种理论,一厢情愿地要在更大范围推广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学习。由此,中小学教育科研便走人了以发现某些教育“规律”和“先知先为”目的之误区。  相似文献   

17.
“差生”这个词,如今在学校是讳莫如深。谁在谈班上情况而用“差生”时,都会受到不少的指责。于是,“后进生”、“学困生”等等新的名词神神气气地代替了“差生”,“差生”似乎应该从具有现代理念的教育词典中剔除!其实,平心静气地研究,“后进生”与“学困生”的称呼对“差生”何其不公平!“差生”只是成绩(抑或就是分数,当然也因智力、习惯、情感态度什么的而形成)差点而已,“后进”则可以包含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等各种行为习惯的“落后”。仅是脑子差一点便被判为“落伍”,可怜!“学困生”是把“差生”判了“无期”。“差”…  相似文献   

18.
“误人子弟讼”案件,在国外称之为教育渎职案件,是指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不适当的或者错误的教育,导致学生在智育方面受到伤害,而学生诉诸法院寻求赔偿的案件。过去多少年来,基于一种“误人子弟误了白误”的社会默契,教师和学校不会因过失和教学无能而被推上法庭,但是近年来,在我国却发生了多起“误人子弟讼”案件,并引起了轰动。  相似文献   

19.
一、转轨的理想蓝图(一)糟糕的现实:应试教育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愈来愈呈现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切都围绕考试转,应付考试是师生们最重要乃至唯一重要的目标。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中小学教育教学突出表现为一种应试的特征,这种以应试为典型特征的教育,被称为“应试教育”。当“应试教育”进入理论视野后,概念逐渐明晰确定。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一…  相似文献   

20.
在学校教育现场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某些因司空见惯而不被反思甚至认为是合理的教育或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也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存在未必合理",对一些"平常"现象进行追问和反思,或许有助于学校、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