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初读感悟"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动作和感受:使劲 难过) 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位母亲,让"我"抱她之后心里难过、愧疚不已呢?你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发现了一个辛苦的母亲."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相似文献   

2.
(初读感悟“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动作和感受:使劲难过) 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位母亲,让“我”抱她之后心里难过、愧疚不已呢?你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相似文献   

3.
《春蚕》塑造了一个为了子女而含辛茹苦的母亲形象。教学时,可抓住课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一、扣题理线索。 在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后,可扣题思考:母亲为什么养蚕?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蚕上“山”前怎样喂养?蚕结茧后还要做哪些事情?从而划分文章的段落,理清文章的条理。  相似文献   

4.
正片段一师: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母亲通过哪些方面给了我启蒙?启蒙了我什么?用简洁的语言写下你的思考。(学生自学)师:一起来交流,母亲通过哪些方面给了我启蒙?生:母亲通过"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四个方  相似文献   

5.
【课堂回顾】在一次校内教研活动中,我执教略读课文《学会看病》,教学预设如下:一、创设问题情境1.出示句子: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了自己。2.读读这个句子,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磨炼"提问,存疑,导入本课学习。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将课文分为两大部分,说说为什么这样分。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1.梳理学生初读前提的问题。确定主问题:(1)母亲是怎么磨炼儿子的?(2)为什么说也磨炼了自己?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相似文献   

6.
"儿子,你还小." 我看着面前的女人,她也正回头看我,说了这么一句. 我攥紧了拳头,咬咬牙.是吗?我还小吗? 家里,那个男人又来了.对,那个男人,我本该叫父亲的男人.他又来了,说什么离婚后母亲的财产应该平分.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多少年来,一切我都目睹了:母亲为了家庭,付出了太多,无论是买东西、给长辈钱,还是盖房.而母亲自己的房子,是她千辛万苦攒下钱买的.那个我理应叫父亲的男人,什么也没出. 母亲仅有的财产,就是这房子.分一半给他,公平吗?公道吗? 我想说理,却被母亲推进了房子.她头也不回,说:"儿子,你还小." 我,还小? 这句话,我听得太多了.从我只是个孩童,到今天自以为足以保护母亲的少年.  相似文献   

7.
课堂回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师:(出示ppt:苏轼《行香子·述怀》)苏轼叹道:"几时归去,做个闲人."他几次在诗文中自称"闲人",诗人笔下的"闲"到底包含了怎样的深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师:初读课文,我们要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和停顿,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怀.(生按要求自读)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语句的停顿有什么规律?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回忆》是一篇明白如话的现代文,字词句没有多少好讲。这样的课文怎么教?我认为,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多活动。我安排的教学程序为: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通过自读了解课文大意,划分文章段落;课堂上重点分析讨论母亲的形象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结合学生的写作情况搞清本文的写作特色。课堂上,我首先提问:“这篇文章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短时间的酝酿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经过互相补充纠正,很快总结出了这样一个主题:本文通过追忆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表达了朱德同志对母亲无比热爱的感情。  相似文献   

9.
以"主问题"引领下的第一学段阅读教学应该怎样设计主问题?主问题用在课堂哪个环节?这就需要一个有章可循的模式。结合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们初步构建出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为核心的主问题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初读阶段知大概、精读阶段品关键、过渡阶段搭好桥、总结阶段表体验。  相似文献   

10.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是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一个孩子》中的一段话。作为母亲,从这段话中,我读出了一个母亲对孩  相似文献   

11.
如果将王菘舟老师的语言比作课堂上的一朵奇葩,那么,这是什么样的奇葩?这奇葩的价值何在?这奇葩怎样产生的?我们如何在课堂上种下更多、更美的奇葩? 教学实录: 师:为什么我向母亲要钱时,会鼻子一酸?打开课文朗读,在有感触的地方用波浪线工工整整地划下来.  相似文献   

12.
一品文意: 师:请同学们选出一个课堂"热词",并说明理由. 生:"背"字,课文中多次出现它. 师:课文中有两个"背"字,名词的"背"和动词的"背",词性不同,读音有异,你选哪一个呢? 生:我选的是动词的"背",文章多次写到了"背".作品中的我提及母亲,"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还有"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些句子为"背"母亲做了铺垫.然后有下文"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样一个细节,一个"背"字把全文情节紧串一起.  相似文献   

13.
爱的颂歌     
<正>链接: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学期第18课《慈母情深》《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不顾同事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作者通过对场景以及母亲工作时的外貌、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课堂知识※“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是本单元的重点,品读下面的句子,说一说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在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已让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形成共识。在"读"占鳌头的课堂上,教师导得巧妙,学生读得投入,课堂上呈现出让人欣喜的热闹景象。当我们细细咀嚼这番热闹后,庆幸之余,却很难发现初读教学的身影了。当课堂上,深读探究,品读感悟,粉妆登场时,初读教学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我们不禁要问:初读为何如此受冷遇?不妨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初读吧!  相似文献   

15.
正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中,生态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课堂又开始了理性的回归.那么,怎样的课算是生态课?课堂上如何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何让学生产生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操作,使课堂呈现更加明晰的生态现象?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参加了"苏派名师"听课观摩活动.陈静校长执教的《孔子游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课堂上彰显着浓浓的语文味,处处闪现着用智慧激发智慧、  相似文献   

16.
怎样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怎样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怎样真正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怎样让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更给力,这就需要激活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使课堂鲜活起来,让学生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17.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一名教学多年的聋校数学教师,面对着聋哑孩子的现状,我不止一次地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我究竟该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数学课堂?什么才是针对他们的灵  相似文献   

18.
母亲和我就像一对刺猬,只要在一起,就会刺伤对方.我真的搞不懂,母亲为什么那么偏心,每次不管干嘛?他都偏向姐姐,这到底是为什么? 那天,姐姐不知因为何事?赌气不去上学.母亲走进我的房间,就问我:“是不是你惹她生气了?”可是,我怎么向母亲解释,她都听不进去,偏要把事情安在我的身上.我纳闷极了,说道:“我可以跟别的父母很好的沟通,为何与您却不行昵?难道我不是您亲生的?或是因为太亲近,太熟悉了,反而不知该怎样去爱对方吗?”母亲愣了半晌,默不作声地出去了.  相似文献   

19.
为学生鼓掌     
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一个作业:给妈妈洗脚.孩子们的经历大致相同.唯有一个学生说,当他端着水走到母亲面前时.母亲问:做什么?他说:洗脚.母亲说:你这么大了还要我给你洗脚?我累了.他说:不是,是给您洗脚.全班哄堂大笑.其实,父母、老师很多时候都没意识到孩子懂事了,长大了,以致忽略了他们的进步,不但不能及时地给他们掌声与赞扬,反而会说出不合时宜的话,伤害了孩子.  相似文献   

20.
<正>一次,意大利《机会》杂志社的记者采访比尔·盖茨,问了这样几个问题:你是怎样想到不等大学毕业就抓住"机会"离校创办微软的?你对这个发展机会有多大把握?可有什么条件来断定它就是"机会"?你对"机会"对人生、事业的影响怎么看?比尔·盖茨是这样回答的:最近我母亲病逝,我深感对母亲的孝顺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